这个是1930年,清朝灭亡18年后,江西省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国普通县的统计数字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从哪得到清朝文盲率达到99%以上?》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锦化
  • 满清立宪派的识字率数据好歹是根据通过科举人数来预估,北洋这种偏安草台班子哪有能力做全国调查?1912年全国15%识字率,不过是又一个瞎编而已,毕竟连识字的定义都没说。

    1930年的江西寻乌统计才能作为靠谱的调查统计数据样本,这个地方大约有10万人口。这可是经历了清末到民国建国20年大力修小学等学校的结果,寻乌县有小学数十所,各区都有小学。识字情况如下:不识字        百分之六十识字         百分之四十识字二百       百分之二十能记账        百分之十五能看三国       百分之五能写信        百分之三点五能做文章       百分之一初小学生          百分之五(五千人)高小学生       百分之八(八千人)中学生        五百人大学生        三十人出洋学生       六人秀才         四百人举人         一人调查报告里的“识字”,明确表示了其中20%的人,是指认识不到200个字。这实在难以称为识字。能做文章,大约是我觉得的算识字,这样的是1%.放宽标准到能写信,那是3.5%.

500

把原文放上来并解读一二:

按教员调查,寻乌男子的识字率不低:

因为女性几乎全部不识字,按男女各占人口一半算,男性识字率高达80%(因为总人口40%识字)。

但这个识字并不代表不是文盲。

只识字两百(应该是能认自己名字和看看招牌的水平),在任何标准下,和文盲无异应该毫无争议吧?如果不识字和只识两百的都算文盲,寻乌总文盲率就是80%,男性文盲率60%。

能看懂三国演义这种通俗小说的才5%,三国演义小说用字应该和普通报刊书籍差不多吧?也就是说,就算是占总人口20%能认两百字的人中,绝大多数也看不懂报刊杂志书籍。按今天标准,也应该是妥妥的文盲,或者说没有自主接受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样算,总人口文盲率就是将近95%,男性文盲率将近90%。

这个是1930年,清朝灭亡18年后,江西省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国普通县的统计数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