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个新山东

最近听到一个说法,陆上有个山东,海上也有个新山东。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山东海洋事业发展足够亮眼。
那么海上新山东究竟新在哪儿?
陆上山东是立体、全面发展的,海上新山东的新自然也应是立体、全面发展的。否则,两者对应关系不匹配,比喻就不成立。
照此推理,海上新山东的新,应该是“形”“神”兼新,“质”“量”有新,海洋科技、产业、生态、合作、文化等领域全面向新。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细细分析,就明白了。
(一)
事物的新,往往最先从它的外形感知到。
海上新山东的新,必然有外形之新。
我们都知道,山东是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倘若山东海洋经济规模不够大,外形没有显著变化,就不能与陆上山东的经济规模相平衡,更不能说海上有了新山东。
那么规模有多大?
数据最能体现。2024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
1.8万亿,什么概念?对比各省海洋经济发展,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总量的17.1%,仅比广东少2010亿元,且追赶势头迅猛,去年山东增速6.1%,增速高于广东0.7个百分点。
从省内来看,占山东GDP的18.3%,对山东GDP贡献率达23.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1.8万亿的体量,直接影响山东经济运行和全国海洋经济格局。从这些数据望去,大家对海上新山东的新形象就有了初步概念。
仔细琢磨,更有一番感受。要知道,1.8万亿的体量,单靠一两个产业支撑不起来,没有几个规模足够大的产业集群,形成不了。
事实上,山东很多海洋产业,规模大、实力强,有的单拎出来,能打能扛。
去年,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也要知道,1.8万亿的体量,6.1%的增速,背后必然有新产业的拔节生长。事实也是如此。
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且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山东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4%、64.3%、49.2%。
……
在山东,一个个海洋新产业正加速崛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如同通过一个人的外形,能判断出人物特征一样,透过今天山东海洋经济的大体格子,能解读出很多隐藏信息。
比如,山东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产业垂直整合能力强,产业创新活力旺盛。比如,山东围绕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肯定作了很多努力。
多咂摸山东海洋事业各项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家就对海上新山东的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
海上新山东的新,不仅有“形”之新,更有“神”之新。事实上,也只有有了新的精神气质,新的成色才更足,新才更有力量。
有个常识,海洋科技水平决定着海洋的开发程度,决定着在全球海洋产业链中话语权。
从这个角度讲,海上新山东的精神气质,是由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决定的。
有人会问,山东的海洋新科技供给水平到底怎样?
不妨看几组数据和例子。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约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50%;
自主制造了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国内首艘“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等大国重器;
海洋一类新药BG136二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抗乙肝病毒海洋药物LY102获批临床准入;
“问海”预报大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3000倍,“琅琊”1.0已实现对全球海洋状态变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预报;
这些科技新成果,涵盖海水、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上的天空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突破性强,有的攻克了“卡脖子”难题,有的甚至达到全球领先。山东海洋新科技供给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新科技供给水平,不仅体现在新的科技成果上,也体现在科研资源上,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上。
“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达50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达22人、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从科研平台、科技企业、高端人才这三个事关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来看,山东有实力持续产出新的海洋科技成果。
高规格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和海洋科技大市场,举行产研对接活动240余场次,达成合作124项;进行路演12场,促成投融资近3亿元。数据表明,山东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手里握着大量创新成果,又拥有持续产出创新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双重”能力,海上新山东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三)
“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装不了水。”讲的是发展一定要注重固底板。今天海上新山东,也是建立在全方位发展的“新”之上。
比如,新生态。
海洋生态和海洋经济相互依存。没有良好的海洋生态,海洋经济就会痛失发展的根基。
山东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一点没落下。6个海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全国第一;日照、威海2市获批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这些年,经过保护和治理,山东海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
这也有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比如,受益于优美海洋风光,山东沿海7市去年吸引4.8亿人次“打卡”。
比如,新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发展海洋经济,亦是如此。
山东人一直被认为,会修路,路修的好。但殊不知,“港口”“泊位”“航线”这些路,山东同样修的好。
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71个,其中深水泊位394个,大型泊位数量位居全国沿海首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
开通外贸航线260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航线数量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山东的船,没有到达不了的国家和地区”。
去年,借助四通发达的路,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7亿吨,居全国首位。
可以看到,今天海上新山东,体健步稳,背后是各项海洋事业协同并进,没有顾此失彼、畸轻畸重。

(四)
山东很不简单,山东也给人很多启迪。
第一,向海,山东才能更强。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
山东海岸线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就在海洋,海洋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无不说明,向海,山东才能更强。
所以,山东必须把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作为长期任务坚持下去,咬定目标不放松,久久为功。
第二,海上新山东,来之不易。
早在1990年末,山东就提出打造“海上山东”。三十多年来,围绕这一目标,面对各类挑战和困难,一代代山东人攻坚克难、辛勤付出,一茬接一茬地干。
近些年,从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山东又出台一大批政策举措,采取一系列有力行动,有效推动海上山东建设。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可以看到,今天的海上新山东,寄托着梦想,凝结着智慧和汗水,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第三,山东还要推动海上新山东不断向新。
当然也要承认,海上新山东还存在一些短板。高端装备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不是很大,等等。
大家都在你追我赶发展海洋经济。当此之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山东应拿出更大气力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这样,海上新山东必有一番新气象。
最后,希望大家多到山东转转,感受海上新山东。毕竟,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