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突击分红!大行科工老板韩德玮钱都用到哪里了?
城市骑行热潮中,折叠自行车龙头大行科工的资本化步伐格外受关注。2025年8月24日,这家深圳企业成功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距离港股主板挂牌仅一步之遥。这是其半年内的第二次冲击——1月首次递表因未及时更新资料失效,如今快速重启并闯关成功,背后既有业绩高增的支撑,也藏着代工依赖、股权集中等争议,让这场IPO充满看点。
二次闯关过聆讯,募资定三方向
大行科工的港股上市之路紧凑却波折。2025年1月首次递表失效后,公司迅速调整:7月17日拿下证监会境外发行备案(拟发不超910万股),8月24日便通过港交所聆讯,由中信建投国际独家保荐,目前推进主板挂牌。
募资用途直指三大核心需求:一是产能扩张,深圳工厂连续两年产能利用率超100%,拟投建惠州新基地(年产能20万辆,2027年投产),届时总产能将从9万辆升至29万辆,破解产能瓶颈;二是渠道建设,2025年计划新增50家直营店、80家店中店及70家经销店,加密国内网络并铺垫海外触点;三是研发投入,招聘20名研发人员(含3名专家),攻关“折叠+电动”技术,开发电助力折叠车,打破产品单一现状。
高增长藏隐忧,现金与治理引关注
大行科工的财务数据颇具吸引力:2024年营收4.51亿元(同比增44.5%)、净利润5229.9万元(同比增44.5%);2025年前四月营收1.85亿元(同比增46.2%)、净利润2152.8万元(同比增46.8%),增速远超行业20%-30%的均值,为IPO加分不少。
但亮眼数据下隐患凸显。因自有产能饱和,代工依赖持续加重:代工比例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四月65.5%,超六成销量靠外部代工厂;2025年前四月外包成本占销售成本47.1%,且前三大代工厂贡献70%代工量,若代工厂出现产能、质量问题或提价,将直接影响交付与盈利。
更受争议的是IPO前的分红操作。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公司累计分红6150万元(频率一年两次,2025年4月单次分2000万元)。这与股权结构高度相关——83岁创始人韩德玮合计持股90.16%(直接88.56%+间接1.6%),仅其及关联方就获超5500万元分红。
密集分红导致现金储备近乎腰斩:2024年底现金1.08亿元,2025年4月降至5902万元。市场质疑其“分红套现后募资扩产”,担忧现金流不足应对风险,尽管公司称“分红回报股东”,但疑虑未消。
股权集中还带来治理问题:董事会5人中,1名83岁独立董事+3名韩德玮亲信(含侄子),决策高度依赖个人,83岁高龄下管理层传承存忧。此外,2016年公司成立时,韩德玮100%股权由3名员工代持,2019-2020年两次变更代持人,2020年底才转回本人,港交所对“股权清晰性”要求严格,这一历史问题或成监管重点。
龙头地位稳,扩张遇两道坎
在国内折叠自行车市场,大行科工龙头地位稳固:2024年零售量市占率26.3%、零售额市占率36.5%,远超“永久”(12.1%)、“捷安特”(9.8%);核心产品“K-ONE系列”凭3秒折叠、6.8kg轻量化成爆款,手握43项专利,品牌壁垒明显。
行业机遇也在眼前:2024年国内骑行人数破3亿,折叠车成通勤主流,多地有绿色出行政策支持;电助力自行车赛道年增速超50%(2024年市场规模120亿元),公司布局此领域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但扩张路上有两道坎。一是产能消化压力:惠州新厂投产后总产能29万辆,2024年实际销量仅22.95万辆,若渠道扩张不及预期或需求波动,新增产能恐闲置。二是全球化缓慢: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22.1%降至2025年前四月5.6%,海外市场面临本土品牌壁垒(如欧洲“Birdy”)、认证成本高、渠道垄断等问题,突破难度大。(资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