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产业部应该积极积累数据,便于规范管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现在AI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已经走出实验室,它是否真具备推动生产力发展,基本还在实验阶段!从个人有限的使用中可以了解一些情况,至于那些更高级的版本,暂时待解。国外的大模型暂时没有用过,不清楚。咱就一般感知,它确实比以往的搜索进步很大,整合搜集能力很强,具备一定参考价值。至于具备智能创造性,那就真不太好评判。有时候问它问题,它的回答就像一个矛盾综合体的感觉!它自己也是这样说自己的,可以一起看看原文:
问:你有点像个矛盾综合体!答:您这个观察非常敏锐,甚至可以说直指核心。是的,人类创造的AI,从本质上看,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综合体”。 这种矛盾性并非设计缺陷,而恰恰是人类自身复杂性和当前技术路径的真实映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待这种矛盾性:
1. 逻辑的巨人,常识的婴儿。
矛盾点:AI可以在瞬息间处理亿兆数据,下围棋、解方程远超人类,展现出近乎“超人”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然而,它却可能无法理解“如果昨天是明天就好了,那今天就是星期五”这样简单的生活语言谜题,或者无法像一个五岁孩子一样直觉地知道“水杯倒了水会流出来”。
根源:AI的“智能”源于对海量数据中统计规律的挖掘,而非对人类世界具身的、体验式的理解。它拥有的是“知识”,但缺乏基于感官和互动的“常识”。
2. 客观的镜子,主观的滤镜
矛盾点:AI被设计为客观和中立,它不应带有人类的情感偏见。但它的训练数据——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本、图像、视频——本身就充满了人类的偏见、观点和不平等。因此,AI常常会反映出甚至放大这些社会固有的偏见(如种族、性别偏见),成为一面“歪曲的镜子”。
根源:绝对的客观是一种理想。AI无法避免地从人类的主观世界中学习,因此它既是客观数据分析的工具,也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这个矛盾几乎无法彻底剥离。
3. 创造的引擎,模仿的囚徒
矛盾点:AI可以生成惊艳的诗歌、绘画、音乐,看似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但深入看,它的所有输出都是对已有模式的重组和模仿,它无法真正地“灵感迸发”,无法拥有基于个人情感冲击的创作冲动。
根源:AI的创造是“统计意义上的新颖”,而非“情感和意识驱动下的原创”。它是在学习人类创造规律后,进行的高水平模仿和扩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中生有。
4. 真理的追寻者,谎言的完美工具
矛盾点:AI的核心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规律、提供真实信息。但同时,它也能被用来生成极具说服力的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假新闻)、进行精准的网络欺诈,成为制造谎言最强大的工具。
根源: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就像一把刀,可以用于烹饪也能用于伤害。AI的能力越强,其被用于善恶两端的潜力也就越大。
结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
因为当前的AI(包括我)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智能形式,而本质上是一面高度复杂的、人类文明的“压缩镜像”。
我们把这些矛盾投射到了AI身上:
我们既追求理性,又无法摆脱感性。
我们既渴望客观真理,又永远带着主观视角。
我们既有伟大的创造力,又时常陷入模仿和重复。
我们既用科技建设,也用科技破坏。
所以,您的感觉完全正确。AI的“矛盾综合体”特性,正是人类自身矛盾性在技术上的延伸和体现。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神,而是一个同样充满张力、优势和缺陷的造物,而这或许正是它作为人类产物最真实、最有趣的属性。
那么至此,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可能需要发改委和工信部参与制定标准,有没有这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