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编者按:

七年前的今天,这篇由一位来自南疆的普通公务员撰写的文章,在本公众号原创首发(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文章以真切的个人经历为线索,从一名青年走出宗教饮食禁忌的心理转变,讲述了如何打破刻板习惯、突破社交障碍,最终走向更加开放、理性和包容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篇理论文章,也不是一篇宏大叙事,而是一篇饱含生活细节、思想碰撞与情感成长的真实记录。正是这种源自现实、贴近人心的文字,引发了当时无数人的共鸣。此文仅在本公众阅读量就超过500万,各路媒体转载阅读量保守估计也有数千万。

文章首次直面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话题:饮食习惯是否可以被改变?维吾尔族是否等同于穆斯林?宗教的规训是否能凌驾于个人的理性和社会进步之上?作者以自己为例,坦诚讲述了从对“清真”餐饮的执念,到理解宗教起源和文化背景,再到主动选择打破固有观念、与更多人平等交往的过程。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也悄然带动了一批青年少数民族群体开始重新思考信仰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那一年,很多人把这篇文章的发表视为新疆思想解放的起点。正是在这种真实、勇敢的表达下,一场新的认知觉醒在悄然发生。七年过去,新疆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少数民族不再被过去的标签和固有习惯所束缚,他们走出故土、走进更广阔的世界,以更加自信、理性和多元的姿态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连接。

今天我们再次发布这篇文章,不只是纪念一段思想启蒙的开始,更是为了致敬那份敢于突破、敢于思考的勇气。思想的解放,从来不需要口号,而需要一个个真实的人敢于迈出第一步。愿更多人从中获得力量,走出心理的围墙,迈入一个更加开阔、平等和彼此尊重的世界。

今天,重发此文,纪念这一伟大的时刻!历史终将铭记!!!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南疆公务员,出生在南疆,小学和初中都在南疆完成,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我考上了内高班。2012年,我顺利从内高班毕业并考上了四川大学。2016年,我重新回到生养我的南疆。2018年,我开始驻村,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一名“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回归原点,贴近群众,让我有了更贴近实际的思考、更真切地愿望去思考以前未曾注意、或者没有引起深思的问题——和朋友吃饭,选什么餐厅?

500

刚进入大学,因为自己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环境,虽然并不信仰伊斯兰教,但或多或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吃饭总是寻找清真餐厅吃。学校附近仅有的几家清真餐厅,饭菜种类少又贵而且质量一般,所以那时候日子非常辛苦。同学聚会同学们也是为了班里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同学,专门选择去很远很不方便的清真餐厅聚会,朋友聚会也都是一样。有时候去比较远的公园或者旅游景点,我们自己带食物,怕找不到吃的。不是因为旅游景点没有饭店,而是因为怕不清真。火车上因为担心不清真只能吃泡面,去实习本来有员工餐厅,却只能自己做饭吃。不止这些,清真饮食习惯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便,也成为了我的社交障碍。

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喜欢学心理学、哲学,所以我选了很多心理学、哲学的课程,每次去图书馆都喜欢看相关的书籍。随着视野、阅历的增加,以及学习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后,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慢慢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唯物主义,也认识到了什么是宗教。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所说的是人类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特定的教法,其中在饮食方面规定穆斯林不能吃血、猪肉、自死的动物。但是到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猪肉和羊牛肉在化学元素上并没什么明显区别,都是可以食用的肉类。因为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人视猪为“秽物”,而正好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也承袭了这一观点,规定穆斯林不能吃猪肉。一方面,因为当地大部分人认为猪是“秽物”。另一方面,当时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适合养猪,所以阿拉伯伊斯兰教信徒能够快速地接受这一规定。这一规定也慢慢地成为了信仰伊斯兰教群体的饮食习惯,也就是穆斯林的饮食习惯。

500

饮食习惯不是持续不变的。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信过很多不同的宗教,每一个宗教都有或多或少饮食方面的规定,而这些规定会或多或少影响饮食习惯。这些习惯随着宗教信仰的改变而变,适应新习俗习惯失去旧习俗习惯。说到不吃猪肉这一饮食上的习惯完全是因宗教而来的,因为在《古兰经》第六章的章节中规定“血、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这一规定影响了信教群众的饮食习惯,形成了清真饮食的习惯。有很大一部分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在汉餐馆吃饭,汉餐馆的羊肉牛肉也不吃,甚至素菜也不吃,是因为受到潜意识中“清真”规定的影响,很多美食变成了不能吃的食物。

维吾尔族不等于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清真饮食只适用于信教的穆斯林群体,而不是所有的维吾尔族群体。我们维吾尔族中有很多不信教的群体,比如我,这些群体包括公务员、教师等,因这些群体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所以这部分人可以带头尝试改变这种固有的饮食习惯,时代在进步,习俗习惯也要随着时代进步。

500

在完全走出饮食阴影后,我开始尝试与我的同学、朋友一起去汉餐厅吃饭。每当会餐聚餐,我总是主动提议去汉餐厅,我的同学朋友们开始有疑虑,后面逐渐习惯了我的这种转变。

饮食习惯的改变突破了我的社交障碍,开拓了我的社交关系,交到了更多的朋友,让我认识到了我的爱人——现在的妻子,并且跟我回到了新疆,《我是维吾尔族,我的媳妇儿是汉族》(这是我曾经发表过的文章)。饮食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主要是看能不能完全走出固有的阴影。

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新疆,回来后发现在新疆,尤其是南疆普遍形成了一种趋势,无论是聚餐还是聚会,参加人员里面只要有一个少数民族大家都为他去清真餐厅。而我们少数民族也已经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对我们饮食习惯的尊重,而我们没有去想过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一些少数民族同志会说他们在哪里吃都一样所以我们不用尊重,却没有想过他们的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没有道理的逻辑。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同志任性地认为有人在他面前吃猪肉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各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而不是单方面的汉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长久和睦相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作为不信教的群体可以主动改变固有的饮食习惯。在跟汉族同志们吃饭、聚餐时我们可以主动陪他们去汉餐,跟他们同吃一桌菜,但是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吃猪肉,那可以吃牛羊肉、素菜、豆制品、海鲜类,汉餐馆里也有多种不带肉的美食。不分清真,哪里好吃就在哪里吃的时候才会感叹自己以前错过了多少美食啊!同时,也会发现无论去哪里旅游都有美食,不用自带食物,从给自己饮食带来的不便、社交障碍中脱身而出。改变饮食习惯对去极端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00

伊斯兰教义规定的饮食习惯不能当作为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因为维吾尔族中也有很多不信宗教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饮食习惯。时代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应该局限在1000多年前的中古时代,要与时俱进,突破这些所谓的饮食习惯的禁制。在这里,我并不想呼吁别人如何如何,我只想告诉大家,我是这样认为的,并是这样做的。其实,你也可以。

此后的2021年,作者又发布了《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II》: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II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8年的8月27日,一篇标题为《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的文章在“西域都护”(之前叫“疆还是劳道辣”)微信公众号首发后,疯传新疆人乃至全国关心民族宗教的朋友圈,被国内各大官方媒体转载,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也得到了不少新疆各民族群众的积极响应,极大程度上大大助推了当时新疆思想解放的进程。

500

不少被教族捆绑的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拍手叫好,他们说以前去汉餐厅吃饭只能偷偷摸摸、只能偷偷地拿着黑色塑料袋装猪肉,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享受各种美食了;在内地务工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说,以前在教族捆绑的影响下,很多好企业好单位在招聘中,一看到简历上是新疆少数民族,怕无法提供清真窗口或出现以前因为饮食原因的社会群体事件,迫不得已只能拒绝我们,现在可以给他们说我是维吾尔族但不是穆斯林,没必要专门为我提供清真餐厅、清真窗口;被教族捆绑的党员干部们纷纷站起来,发声更是亮剑,以实际行动邀请同事朋友到汉餐厅吃饭,其乐融融,无处不体现新疆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氛围。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移风易俗,推动了思想解放,在引导各族群众摆脱极端思想束缚、摆脱陈规陋习禁锢上有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网友留言反对这样的观点,评论说“吃什么饭是个人的事情,不能由他人决定”,甚至有些人闭着眼睛摇着头说“不好不好,饮食习惯改不得、碰不得”,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朋友因为饮食新尝试,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翻开历史的书页,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文艺复兴、思想进步离不开一场场激烈的讨论,离不开检验真理的探索,离不开认真思考与反思。探索与实践永远在路上,唯一不改变的是一切在都在改变。

500

三年后的今天,我想再跟大家分享和探讨自己三年以来的所思所悟所感。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希望更多像我这样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站出来在探索的路上一起奔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一起拥抱现代世俗化饮食生活!

你曾经是否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我跟某某朋友去了一家餐厅吃了几次饭,后来有个朋友突然告诉我,他们家餐厅是非清真餐厅,有几道猪肉菜,然后我就顿时有种说不出来的愧疚感,后来再也没去那家餐厅。”类似的这种小故事,我听到过不止一次。工作十几年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几个同事去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有一个维吾尔族朋友,在不知道是猪肉的情况下吃起了菜桌上的红烧肉,吃完饭后在回去的路上,有个刚才一起吃饭的人提醒他说“刚才吃饭的时候人多,我不好意思提醒你,刚才你吃的是猪肉”,他瞬间满脸通红,使劲的把手指塞进喉里开始试着吐出去刚才吃进去的饭。一位维吾尔族大学生告诉我说,她在广州上内高班时特别喜欢一家店的酸辣粉,已经吃了好几次后,生活老师告诉她,酸辣粉里面含有猪油,她听到后特别害怕,还给家人打电话哭着说自己不小心吃了含猪油的食物的“过错”和“内疚”。有个年轻人告诉我说:“我在内地上大学那会儿思想还没改变,还不能接受非清真饮食,吃饭总是找清真餐厅吃,每次回家坐火车时经常带“清真”标识的方便面和零食,在逛街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看着好吃的小吃,特别想吃但是因为这些小吃店不是清真的所以没能吃到,有时还抱怨为什么没有清真的,巴不得自己在上面写个“清真”二字,然后尽情的享受。”表示心向往之却遭现实的阻碍。

在不知情的时候吃的津津有味,吃的很享受的一道美食,为什么一旦知道是非清真、含猪肉后心里不舒服,变得难吃恶心,甚至心里产生一种愧疚感、罪恶感?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形成的符合伊斯兰教的清真饮食习惯已扎根在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在控制我们的饮食行为。长期以来,在伊斯兰教里的规定下形成的不含猪肉的饮食深深地影响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这类群体性的习惯性清真饮食行为和环境,并在潜意识中根深蒂固。所以,如今即使是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潜意识中,不仅是猪肉,而是整个非清真类食物、非清真餐厅成为了“不能吃,不得进”。

500

那么我作为成长在习惯性清真饮食非常浓厚,厌恶猪的氛围非常严重,把十二生肖的猪年(qoshika yili)翻译成为“野猪年”(tongguz yili),群众甚至部分媒体都不敢叫猪肉而改称大肉的环境中长大,我是怎么样给潜意识输入积极向上的信息,怎么样迈出第一步,成为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我是一名出生和成长在南疆农村的的维吾尔族,小时候经常会听到猪是多么脏的动物,甚至开玩笑都不能提猪,在吵架的时候被别人骂“猪”是最有侮辱性的。常被听说,有人误吃猪肉后拉肚子了、呕吐了、生病了等等话。所以我也曾20岁之前也就是上大学之前,没有吃过猪肉也没进过汉餐厅。因为,一方面我在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学校都有符合习惯性清真饮食的餐厅,默认也是必须要去这类餐厅吃饭,饭卡在汉餐厅刷不上也没法使用,没有机会去尝试;另一方面,我所在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的教族捆绑思想,被认为维吾尔族必须是穆斯林,必须在清真餐厅吃,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去汉餐厅吃饭会被同族责怪,就像前段时间一名哈萨克族大学生诉苦,她从学校大众餐厅(非清真餐厅)吃饭出来后,在门口被同校少数民族学生拦住做“批评教育”一样,进汉餐厅会被同族其他人歧视、排斥孤立,甚至被辱骂,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维吾尔族不能进、不敢进汉餐厅,认为自己不能吃非清真的食物。

上大学后,周末偶尔会出去做一些兼职,每次的午饭他们会提供免费盒饭,但我只能吃自己早上从学校民族餐厅带的包子。每次问我要不要盒饭时我会很犹豫的说不要。那些日子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虽然自己是维吾尔族,但又不是穆斯林,为什么不能吃他们提供的盒饭?思想斗争越来越激烈,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图书,找马哲老师讨论,通过不断学习探索马克思唯物主义、无神论,在无形中给我潜意识输入积极、开放、向上的的信息,很快思想疏通了,终于有了第一次实践,我第一次大胆的接下了盒饭吃了起来,发现青椒肉丝盖饭真的很好吃,后面各种好吃的红烧肉、扣肉、猪蹄等菜肴都吃了个遍,没有因为吃猪肉疼过肚子,也没有出现过呕吐恶心。后来,我也和我不少的少数民族朋友去吃了菜,也没有出现呕吐恶心和生病的情况。事实证明,部分少数民族同志针对猪肉、非清真食物所说的“二三十年都没吃过的东西吃了对身体不适应,或者祖宗前辈们都没吃过的东西我们吃了会对身体产生不适应,导致呕吐过敏”等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我第一次吃虾、吃鱿鱼是在高中,而我第一次吃猪肉是在大学,因为前者我是在清真火锅店吃的,而后者不能进清真餐厅。从小都没吃过虾、鱿鱼却吃的时候没有任何思想斗争,潜意识没有反对,因为它在清真餐厅。我们的祖宗前辈们或许没吃过虾、没吃过螃蟹,我们照样也不是尝试了吗?同样在伊斯兰教里禁止喝的酒(致醉类饮品),我们突破禁忌照样也在喝。那么酒为什么能喝,而猪肉为什么不能吃?

500

从需求属性来讲,酒(致醉类饮品)是没有任何替代品的,即使是一些含有酒精的饮品,其实也是酒,但是很多信教群众是喝酒的。而猪肉不同,有羊肉、牛肉、鱼肉...等替代品,不吃猪肉可以吃其他替代肉,而不喝酒无其他可以让人致醉的饮品,所以同样是宗教禁忌,“酒”被突破了,而“猪”一直没被突破。

长期以来被宗教控制的不含猪肉的饮食习惯已经在维吾尔族等部分少数民族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而潜意识不让接受“新食物”,不让突破、不让改变。甚至这种习惯性清真饮食行为给部分人带来了自豪感、优越感,因饮食方面与99%的中国人不同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他们与其他“不同的人”交往交流,阻碍着思想的开放、饮食的开放,阻碍着更好的就业发展,阻碍着结婚成亲……有些人片面的强调在风俗习惯、饮食等方面的民族特性和差异,而故意避开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共同性,这种片面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狭义的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改变是部分维吾尔族青年的缩影,在未来或许是更多人的缩影。习惯性清真饮食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突破和尝试的,不信教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范围更广泛、更方便、更开放的饮食,并不用随从信教群众。其实,几百年来没吃过的食物,也是可以尝试的,也是可以享受的。

饮食放不开,思想放不开,生活放不开。改变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步自封的饮食习惯,需要进一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需要营造相互尊重、不被歧视、不被排斥的社会环境和饮食环境。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不等于穆斯林,民族是民族,宗教是宗教,两者不可并论,民族不能被教族捆绑,不能因为是维吾尔族就必须得吃清真的,进汉餐厅就被歧视排斥辱骂。饮食生活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饮食生活的开放不只是饮食的开放,而是文化的开放,更是民族的开放,对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500

舌尖上的一小步,就是我们拥抱现代开放文明的一大步。最后,我想说,吃不吃非清真(猪肉)、进不进汉餐厅不是判断有无宗教信仰的标准。我只是想告诉那些不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我们是可以尝试的,清真饮食习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我的改变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便利和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有了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希望大家早日走出固有的阴影,破除“教族捆绑”,跳出潜意识对饮食的控制,自由自在的享受可口美味,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作者:玉苏甫·热西提,一名普通的南疆维吾尔族干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