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瘦身”潮:从魔都开始
过去,轨道交通被视为城市名片,永远“只增不减”。但最近,这张名片悄悄翻面了。
8月18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突然下发《人员结构优化方案》,首批就圈定了约2000人,年龄门槛定在50岁以上。消息一出,业内震动——毕竟上海地铁一直被视为“最会赚钱”的地铁公司之一,2023年还实现了盈利,如今却率先动刀。
让人意外的是补偿标准:N+5再加1万元“红包”。粗略算下,一位工作30年的老员工,可一次性拿走超过40万元。用网友的话说,“魔都连裁员都透着一股精致”。
但这股“精致裁员”风,很快吹向其他城市。北京地铁集团连夜召开研讨会,议题只有一个:学习上海经验。广州地铁则打出“柔性牌”,宣布启动“自愿离职激励计划”,补偿虽不及上海,但胜在“体面”。
从2024年的地铁年报来看,各城市地铁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如果扣除政府补贴,28座城市,只有福州地铁、上海地铁是盈利的,其他26个都是亏损的。上海虽在盈利之列,但客流增速已从2019年的12%骤降至3%,而人力成本却每年递增8%。用申通内部人士的话说:“现在每新增1公里线路,就要多养170个员工。”
更深层次的变化藏在细节里:
- 上海地铁的“智慧车站”试点,将站务人员从每站12人减至4人
- 北京地铁的无人驾驶线路,已取消全部列车司机岗位
- 广州地铁的“云站务”系统,让200个车站的夜班值守实现集中管理
一位参与方案制定的轨交专家透露:“这不是简单的裁员,而是整个行业的‘新陈代谢’。过去二十年,我们习惯了用人力填补管理缝隙,现在要用技术把缝隙补上。”
对于被波及的“地铁老员工”们,这场变革来得有些突然。50岁的张师傅在上海地铁干了28年检修工,如今面临两个选择:拿35万补偿金退休,或转岗去新开的无人驾驶线路当“应急值守”。“儿子说35万够在老家买套房,但我还干得动啊。”他搓着工装上的油渍,眼神复杂。
而更大的图景正在展开:
深圳地铁悄悄冻结了2025年社招计划;
成都地铁将“人员优化”写进了2024年预算报告;
就连常年亏损的某中部城市地铁,也开始统计“50岁以上员工占比”。
正如一位地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我们曾以为会干到退休的岗位,现在成了需要‘优化’的成本。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正好站在了周期的拐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