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下线了, 换了个“马甲”蚂蚁保又来了?

500

早在相互宝上线前,蚂蚁集团就已搭建起保险代理业务的运营框架,且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因此,蚂蚁保并不是“相互宝”的马甲,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号外工作室》

2022年1月28日24时,随着最后一笔互助金分摊完成,曾拥有超1亿成员的相互宝正式停止运营。这个诞生于支付宝生态、一度改写国内大病保障格局的网络互助计划,最终以一则“保障终止、后续无分摊”的公告落幕。

而就在相互宝退场的两年多时间里,同为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保保险代理平台,却以“服务超6亿保民”“合作超100家险企”的姿态快速扩张,甚至推出与相互宝保障场景高度重合的“好医保”系列产品。

相互宝的下线是否为蚂蚁保“创造空间”?二者在用户群体、保障场景上的重叠,是否意味着前者换了“马甲”以保险之名重新登场?

01

相互宝的兴衰:

从“亿级神话”到无奈退场

2018年10月16日,支付宝App首页悄然上线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产品。彼时,它的身份并非后来广为人知的“互助计划”,而是由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承保、在原银保监会备案的团体重症疾病保险。

根据当时的产品规则,用户芝麻信用分达650分以上即可免费加入,加入后若遭遇合同约定的99种大病或恶性肿瘤,可申请30万元(40岁以下)或10万元(40岁及以上)的保险金,费用由所有参保成员分摊,平台承诺“单月分摊金额不超过1毛钱”。

这一模式迅速击中大众对“低门槛保障”的需求。依托支付宝超10亿的用户基数,“相互保”上线仅3天,参保人数便突破300万。10天后,这一数字飙升至1200万,创下国内保险产品用户增长的最快纪录。

彼时,信美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相互保”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大众对普惠型健康保障的迫切需求。

但好景仅持续一个多月。2018年11月27日,原银保监会突然约谈信美人寿,指出“相互保”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未按规定使用备案条款费率,擅自调整保障范围和分摊规则。二是通过“免费加入”“分摊金额低”等表述进行误导性宣传,未充分提示风险。三是信息披露不充分,未向用户明确说明保险责任、理赔流程及费用分摊机制。

同日,信美人寿宣布停止销售“相互保”,而蚂蚁集团则迅速推出“相互宝”,将其性质从“团体重症保险”变更为“网络互助计划”,由蚂蚁旗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与信美人寿彻底切割。

转型后的相互宝,虽褪去“保险”外衣,却仍延续了“一人生病、众人分摊”的核心逻辑。作者梳理其运营规则发现,相互宝采用“后付费”模式,每月7日和21日为分摊日,根据当期申请互助金的成员数量,计算每位成员需分摊的金额,且不设上限。

这种模式看似公平,却暗藏多重风险。首先是资金池风险。尽管相互宝宣称“无资金池”,但每期分摊金额从收集到支付存在时间差,形成短期沉淀资金。2020年,相互宝巅峰时期每期分摊成员超9000万,按人均每期分摊3元计算,单次沉淀资金可达2.7亿元。而当时网络互助行业尚无明确监管规范,沉淀资金的存放、使用及收益分配均由平台自行决定,存在被挪用或跑路的隐患。

其次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相互宝的加入门槛极低,仅要求用户“健康告知”,无需体检。这导致大量非健康人群涌入,而健康人群则因分摊金额持续上涨选择退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2019年相互宝人均年分摊金额仅为90元,2020年涨至180元,2021年更是突破300元,部分用户单月分摊金额超过10元,较初期承诺的“单月不超过1毛钱”上涨100倍。

与此同时,理赔纠纷频发。多位相互宝用户投诉,称自己符合互助条件却被拒赔,理由多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相互宝的健康告知条款存在“模糊表述”,例如“两年内是否因疾病住院超过3天”,未明确“疾病”是否包含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症,导致理赔时易产生争议。

更关键的是,网络互助行业长期处于监管空白地带。2019年至2021年,原银保监会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网络互助不是保险,不受保险监管”,但未出台具体监管办法。这使得相互宝等平台在运营中缺乏约束,未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制,分摊金额的计算过程不透明,用户无法核实申请互助金成员的病情真实性。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宝在支付宝首页发布《相互宝停止运行公告》,宣布于2022年1月28日24时终止互助计划,未获互助金的成员可转投蚂蚁保平台上的“好医保”系列产品,并享受“免健康告知、免等待期”的优惠。

500

对于下线原因,相互宝在公告中解释为“行业环境变化”,但真正的导火索是2021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互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明确要求,网络互助平台需具备保险牌照,且不得从事保险业务;已开展业务的平台需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否则停止运营。

“相互宝显然无法满足‘持牌经营’的要求。”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蚂蚁集团曾尝试为相互宝申请保险牌照,但因“蚂蚁集团反垄断调查”等因素受阻。此外,相互宝当时的用户规模已降至6000万以下,且每月流失用户超100万,运营成本持续高企,“继续运营已无盈利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相互宝下线时,仍有超过10万用户处于“互助金审核中”。为解决这一问题,蚂蚁集团承诺“由蚂蚁集团承担未决互助金的赔付责任”,涉及金额约50亿元。这一举措虽缓解了用户焦虑,却也引发市场对“互助计划风险兜底能力”的质疑,若平台无足够资金,用户的保障是否会沦为“空谈”?

02

蚂蚁保的“前世今生”:

早于相互宝,却借势崛起

与相互宝的“高调诞生、仓促退场”不同,蚂蚁保的发展历程更为低调。通过查询企业工商信息发现,蚂蚁保的运营主体“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前身为“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22日,注册资本1亿元,法定代表人为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倪行军。

2018年4月16日,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蚂蚁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并完成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变更登记。这意味着,早在相互宝上线前,蚂蚁集团就已搭建起保险代理业务的运营框架,且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

蚂蚁保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而非互助计划,平台的核心功能是“连接用户与保险公司,为用户提供保险产品的筛选、购买、理赔等一站式服务,自身不设计、不承保保险产品,仅收取代理佣金。

据公开数据显示,蚂蚁保上线初期,仅与中国人保、平安保险、泰康保险等10余家险企合作,产品以短期医疗险、意外险为主,年保费规模不足10亿元。彼时,由于相互宝的热度居高不下,蚂蚁保并未进入大众视野。

500

2022年相互宝下线后,蚂蚁保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为承接相互宝的存量用户,蚂蚁保推出“相互宝用户专属保障方案”,原相互宝成员转投“好医保・长期医疗险”,可免健康告知、免等待期,且首月保费仅需1元。

蚂蚁保发布的《2022年保险服务报告》显示,2022年平台新增用户中,有30%来自原相互宝成员,“好医保”系列产品的用户规模从2021年的4000万增至2022年的6000万,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医疗险产品之一。

此后,蚂蚁保加速产品矩阵扩容,2024年2月28日,平台上线创新产品“青山在・收入保障险”,针对因疾病、意外导致无法工作的用户,每月赔付一定金额的收入损失,保障期限最长可达5年。该产品上线首月,投保人数便突破100万,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

2025年6月,“好医保”系列再次升级,推出2025新版,将白血病新药“源瑞达”、CAR-T疗法等高价治疗项目纳入报销清单,且取消“住院天数限制”,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蚂蚁保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平台累计服务用户超6亿,合作险企超100家,年保费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

与相互宝的“无牌运营”不同,蚂蚁保持有银保监会颁发的《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受《保险法》《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等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例如,平台销售的每一款保险产品,均需在银保监会备案,在宣传推广中,需明确提示“保险产品有风险,投保需谨慎”,不得进行误导性宣传。

03

深度解析:

相互宝与蚂蚁保,并非“马甲关系”

尽管相互宝与蚂蚁保同属蚂蚁集团生态,且存在用户承接关系,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据了解,相互宝是“网络互助计划”,其法律基础是“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协议”,不属于《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产品”,因此不受银保监会的直接监管,平台无需具备保险牌照,也无需缴纳保险保障基金。

而蚂蚁保是“保险代理平台”,其核心业务是“接受保险公司委托,在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属于《保险法》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范畴。根据法律要求,蚂蚁保需持有《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且需向银保监会缴纳保证金,若因平台过错导致用户损失,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简单来说,相互宝是“用户之间互相帮忙”,蚂蚁保是“帮保险公司卖保险”,二者的法律关系、监管要求完全不同,不能等同于“马甲关系”。

相互宝采用“分摊制”,即成员的保障费用由其他成员共同承担,平台不承担风险兜底责任。而蚂蚁保销售的保险产品,采用“风险转移制”,即用户缴纳保费后,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需按合同约定承担赔付责任,与其他投保人无关。

因此,消费者在面对蚂蚁保平台产品时,务必保持理性与谨慎,仔细研读条款、了解产品细节。蚂蚁保需深刻反思互助宝的教训,回归保险服务本质,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重塑平台形象。

头图来源丨蚂蚁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