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鲁迅夹根烟,又把谁给呛着了?
最近又来个活宝,跑去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说鲁迅墙画上夹着根烟,会“误导青少年”。嚯,还真有人天天咽着手机辐射的蓝光,却一见到烟就要精神过敏,动不动“误导下一代”。这位“孙女士”把举报投诉当成道德高地,从社交平台一路打到了“浙里办”,建议把鲁迅手上的烟换成“握拳”,说这样更正能量。老实说,这拳握得不只是僵硬,还有点拧巴。

问题来了:鲁迅到底抽不抽烟?答案是,抽,而且抽得不算少。他抽烟、喝茶、写杂文、骂权贵,照样是民族脊梁,照样笔锋如刀。你说青少年会学鲁迅抽烟,那你怕不是没见过他笔下骂人的狠劲,咋不说青少年会学他骂得狠?会学他怼官僚,揭黑幕,劈历史?这些都不学,就盯着一根烟,怪不得有人说,这不是怕小孩误入歧途,是你自己没啥教育能力。
这画原本是一种文化符号,纪念鲁迅的真实一面,画的是人物,不是偶像;呈现的是历史,不是宣传片。他夹着烟思考,眼神冷峻,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写照。现在倒好,碰到个家长看不惯,就要动手“改造历史”,这不比焚书坑儒文艺复兴?
你要是真关心青少年误导问题,那建议你先把家长手里的手机收走。毕竟,孩子玩手机、刷短视频沉迷的是你们家长在客厅里“哄娃”的方法。一面墙画能误导孩子,你得反思的是家庭教育的软塌塌,不是墙上的人物硬邦邦。
更讽刺的是,有人留言说:“伟人也抽烟呢,要不要把他们全删了?”你听着好笑吗?但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鲁迅抽烟,教员抽烟,丘吉尔抽雪茄,张爱玲还吸鸦片呢,要不要统统封杀?别笑,真有那么一天,这届审丑型审美观的“净网卫士”们,恐怕真能一把火烧了历史。因为他们只看表象,不识精神;只看“烟”,看不到那一根烟背后的沉思、痛苦和抗争。

说到底,孙女士不是在保护孩子,而是在用孩子为自己的道德焦虑撑腰。是她自己看不惯这幅画,于是把锅甩给青少年;是她自己接受不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于是希望所有名人都像展板上那样——握拳、挺胸、充满阳光。但鲁迅不是阳光少年,是黑夜里点灯的人。他的笔是匕首,他的思想是雷霆,他不需要滤镜,也不该被抹去棱角。
有人讽刺说:鲁迅有两任老婆,建议也删了吧?这话说得狠,但是真话。当我们开始以“容易被误导”为理由对历史动刀,谁还安全?谁能逃得掉?改完鲁迅的烟,是不是该轮到李白的酒、苏东坡的牢、贾宝玉的风流?你干脆把书全删了得了,别让下一代“误入歧途”了,大家一起回到“八个样板戏”就好。

最后送孙女士一句话——你以为你在维护道德,其实你在扼杀历史。你以为你在守护孩子,其实你在阉割文化。真要教育好下一代,不是靠删掉墙上的烟,而是教会他们分辨: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该学的精神。鲁迅夹烟不是问题,把一切复杂人性都“净化”的思维,才是最毒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