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的调改“画皮”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000字)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永辉超市的“胖改”只是学习了胖东来的“皮”,“髓和魂”尚难言明。
8月21日发布的2025半年报显示,永辉超市的业绩延续了多年亏损的趋势。
基于自救,其已于去年中期实施了相关改革措施,具体主要包括“胖改”和加速闭店。
对于本期财报亏损的原因,永辉超市宣称,是因为关闭门店带来的销售规模减少及与之相关性损失等因素。
闭店方面,仅2025年上半年,已经关闭了227家门店,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闭店数232家。
而永辉超市自救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向胖东来学习,持续调改门店,即俗称的“胖改”,成效还未彰显。
目前来看,这改革除了带来局部个别门店的销售增长,及股价的一定影响之外,在整体业绩上,仍未发挥引领永辉超市走出亏损泥潭的作用。

1
只是调改到了股价?
永辉超市曾经也是商超行业中的明星企业,2017年18.17亿元的净利润,在当时几乎是“一骑绝尘”,处于整个行业绝对的顶尖水平。
然而时过境迁,业绩从2021年开始就一落千丈,并且持续亏损至今。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其净利润巨亏39.44亿元,跌幅达创纪录的319.78%。此后的三年,即2022年至2024年,依然是连续巨亏,分别亏损达27.63亿元、13.29亿元、14.6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其财报数据显示,净利润仍是亏损2.41亿元,同比降幅高达187.38%。
从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已经累计巨亏达97.42亿元。
显然,从历史数据比照来看,闭店及与之相关的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连续亏损的原因。相反,两者间其实应是逆向的因果关系,即亏损才应是其启动改革的关键因素和动力。
永辉超市的“胖改”始于2024年5月。据相关的媒体报道,在近期的一次业绩说明会上,多位与会者向永辉超市管理层就调改门店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提问。首席财务官吴凯之回应称,调改后门店的销售额较此前实现了显著提升,目前已步入稳定运营阶段的门店整体已实现稳健盈利。
不过,当问及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门店的具体财务数据时,其管理层并未正面回应,仅表明将在适当时机对外披露。
事实上,从正经社分析师现有的公开信息观察来看,永辉超市的“胖改”成效目前更多或仅体现在了股价的增长方面。
比如,根据相关的投资者统计,2024年4月-5月,从胖东来宣布帮扶开始,永辉超市股价从2024年最低点2.08元/股,最高涨到了2.73元/股,涨幅31%;
2024年6月-7月,调改后的第一家门店开业,其股价从2.32元/股涨到3.07元/股,涨幅32%;

此后,每当来到调改的某个节点时,其股价都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或波动。
2024年底,其最高股价一度达7.87元/股。
不过,进入2025年以后,或许是因“胖改”的祛魅,永辉超市股价整体上开始下行。截至2025年8月22日,其收盘价已跌到了4.96元/股。相较去年底的最高股价,跌幅近四成。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名创优品宣布以总价约63亿元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不久,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便正式出任永辉超市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代行CEO职责。

由此,舆论普遍认为永辉超市正式进入到了“叶国富时代”。
而按照永辉超市最新的收盘价计算,名创优品的这笔持股已经超过130亿元,账面浮盈超68亿元。
如此来看,这场资本游戏的输家究竟是谁?
2
还仅仅“胖”了个皮毛?
更多精彩,详见:(永辉超市的调改“画皮”丨正经深度)【《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