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十年“拼命”,铺就燕山脚下兴村蝶变路

当《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灯光照亮舞台,“拼命书记”范振喜的名字,与燕山深处周台子村的变迁紧紧相连。他用40年光阴,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留住青山、垒起金山,无愧于燕山”的答卷——让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烂摊子”,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广大青年当以他为镜,扛起千钧重担,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为民造福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破局兴村“烂摊子”

1984年,24岁的范振喜从部队退伍回乡,面对的是周台子村的“绝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村部只有两间漏风的破房,办公桌上三条腿支着一块板,连像样的凳子都没有。有人劝他“别自找苦吃”,可他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攥紧拳头立下誓言:“说什么也要干出个名堂!”为了找项目、跑资金,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鞋底磨穿了好几双;为了盘活集体资产,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把村民的心拧成一股绳。日子刚有起色时,上级多次提出调他到乡镇任职,面对更“体面”的岗位,他却一次次婉拒:“村里的事还没干完,我走了,乡亲们怎么办?”40年来,他守着这份“扛起就不放下”的担当,带领村民办企业、修公路、建学校,让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的“明星村”。

青年的担当,从来不是“挑易避难”的选择,而是“事不避难”的坚守。面对工作中的“硬骨头”,要像范振喜那样,不因为“山芋烫手”就退缩,不因为“前路难行”就止步。把岗位当战场,把任务当使命,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觉,在服务大局中磨心性、强本领,让担当成为干事创业的“底色”。

以“先民后己”的奉献,筑牢为民“鱼水情”

“心里装着村民,干事才对得起良心。”这是范振喜常挂在嘴边的话。刚上任时,村里的小煤矿被个人承包,集体收益寥寥无几,其中就有他二哥的矿点。为了盘活村集体经济,他顶着“六亲不认”的压力,主动找到二哥:“矿是集体的,得归还给村里,让全村人都受益。”最终,他说服家人,将矿权收归集体,为村集体赚回了第一桶金。随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他没有停下脚步:建养老院让老人安享晚年,办幼儿园解决孩子入园难题,修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生活,甚至为全村人缴纳医保、养老保险。有村民说:“范书记心里装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做的事,都是我们想的、盼的。”民心是青年的“根”与“魂”。要像范振喜那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到街头巷尾察民情。不做“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要做“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列成清单,把“为民服务”的承诺落到实处,让“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暖到心坎里的行动。

以“百折不挠”的奋斗,迎战前行“拦路虎”

在乡亲们眼里,范振喜是“钢铁做的书记”——可谁也不知道,这位“拼命三郎”,早已被多种疾病缠身。1992年,他查出严重的血液疾病;2006年,突发心肌梗死;2018年,又因脑梗塞险些瘫痪……40年来,他六次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五次接到病危通知,可每次从鬼门关闯回来,第一句话总是问:“村里的项目怎么样了?”“村民的事落实了吗?”有一次,他刚从医院出院,就拖着病体去工地督查新村建设。有人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时间不等人,村里的发展不能等。”就是凭着这份“与困难死磕、和时间赛跑”的韧劲,他带领周台子村闯过了资金短缺、产业瓶颈、疫情冲击等一道又一道难关,让村子从“脱贫”走向“振兴”,书写了山区农村的发展奇迹。

新时代的征程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只有“攻坚克难”的战场。我们青年要像范振喜那样,把“奋斗”刻进骨子里,面对困境不低头,遇到难题不绕道。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深耕细作,在基层治理的一线锤炼本领,以“极度认真、极度负责”的态度破解难题,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守狠抓落实。让奋斗成为习惯,让实干成就梦想,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为民造福的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