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回忆与写回忆录

       记忆是人作为智慧生命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在生命周期中随着年龄增大逐渐衰老,记忆能力也逐渐减弱。记忆能力的强弱、减弱的程度和速度因人而异。回忆,把以前记忆的东西加载到意识中,说出来或写出来;和计算机相比就是从内存和硬盘中调到显存中来显示出来。退休后的人,已从面向未来改变物质世界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因而有大量的时间,其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进入回忆中。有些人会将回忆写下来,有社会影响的人可能会将回忆录公开出来,或出版发行。

        一、记忆

       记忆能力的强弱,基本是先天的。记忆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如背英语单词,懂得构词法有助于提高效率。

        一个人记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历的各种事情,往往是在经历过程中自然记忆的,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有意识的强化记忆。有写日记或记事习惯的人通过回忆、写下来是强化了对发生事情的记忆。另一种是记忆文字材料。上学中为了考试人们需要背记很多东西。工作中因工作性质差异,需要背记的内容和数量有很大不同。开国将帅,十大元帅出现在各种媒介上的多,容易记住;十位大将,有的在媒介上出现的就很少,能记全的人比例就不高;五十七位上将,有的很知名,知道的人就多,有的就知道的人很少。五十七位上将,通过强记和抄写记住了,时间长了就有遗忘;有一次复诵时,十八兵团司令周士第怎么都想不起来,通过查阅再记住了。

       二、回忆

       人们上班时需要处理各种事务,精力专注于当前和未来事务,基本没有进入回忆状态的时间。 退休或突然的闲置状态就失去了需要专注的事务,无意识的回忆、情景触动的回忆就可能是常态。有意识的回忆也是很重要的。多数人进入有意识回忆的状态的比率比较小。 无意识的回忆往往是偶然的,不同时段的回忆内容上也关联不大。

       有意识的回忆,如记忆清晰比较好办;如记忆模糊要重构清晰记忆就复杂,有时是想呀想,就想出来了;有时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来了;有的是通过查找相关的线索再回忆出来了。

       深度回忆的能力个体差异很大。读过张胜著的《从战争中走来》,书中334页的一部分记述的就是张爱萍将军在监禁中的深度回忆。“现在不正是个机会,何不把过去写过的东西回忆回忆?一首一首的,晚上睡不着,就用手指在肚皮上画,画着画着就入睡了。像陆游说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共160首,我都是用脑子记住的。因为没有纸,也不能写。”“文革”结束后,张爱萍将军爱人李又兰把将军在狱中背下的诗一一记录下来,汇成一本诗集出版,题名《纪事篇》。

        三、写回忆录

        人的经历千差万别,有的叱咤风云,有的平淡无奇。多数人、多数时间的回忆往往是偶发的,记录下来的也不多。写内容较广泛的回忆,需要长时间的有意识回忆,有的还需要找到资料补充,校正记忆中不准确、模糊的东西。

        个人写的回忆录,真正出版发行的不多。出版发行的回忆录绝大多数是知名度高的人写的,这样才有社会影响,在市场经济中有经济价值。真实的回忆录往往会涉及到冲突事件和冲突中的人物,如何定位和评价在社会上有分歧,为了避免矛盾,往往就不写,或不公开发行。《粟裕战争回忆录》中独缺淮海战役是很大的遗憾,筹划指挥淮海战役最能体现粟裕大将战略家的宏才大略。多数人写回忆录,一是有所为、有所乐;二是家族记忆和传承。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人写回忆录有的是为历史提供客观素材。

       回忆录和教科书类历史读物相比,对具体事件如何发生有更具体的描述,如身处其中的人如何获得情报、分析判断情况和形势、提出构想和方案、形成决策、定下决心,监督制定计划、跟踪计划执行及根据形势变化果断改变计划等。这些对学习的人来说,比一般地了解事情是什么更有实践行动的借鉴作用。

       我军开国将帅的回忆录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宝库。读过的元帅回忆录有《彭德怀自述》、《聂荣臻回忆录》和徐向前元帅的《历史的回顾》;大将回忆录有《粟裕战争回忆录》、《黄克诚回忆录》;读过的上将回忆录有《萧克回忆录》、《张宗逊回忆录》、《刘震回忆录》杨得志回忆录《横戈马上》、《叶飞回忆录》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