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15亿,顶尖律师靠“明星经济”让客户抢着买单
作者 | 努力赚钱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当你还在盼着下个月能有案源时,欧美Big Law已经把天花板拉到了云端。
根据彭博社最新报道,华尔街顶尖律师时薪已经突破3000美元(2.1万人民币);
一些纽约和伦敦明星合伙人年薪更是到了3000万美元(2.15亿人民币),甚至因为水涨船高,让刚毕业法学生的进所年薪比英国首相都还高。
而更夸张的是,客户不光没跑路,反而争先恐后排队买单。为何如此?
答案其实很简单,客户没得选。
资本市场的并购诉讼、跨国调查、反垄断博弈,这些大案子不是谁都能接的,顶级律师就像「稀土资源」,能解决客户的「生死问题」。
于是,法律服务演变成了「明星经济」。
🔺中文为机翻,截图自彭博社
为了留住明星律师,一些律所不仅高薪挖角,还设立了非股权合伙人层级,既能按高费率计时,又不稀释股权。
而未能创收的合伙人就会被「非股权化」,只拿固定薪资,这就更加剧到了「二八定律」。
收入最高和最低合伙人的差距飙升至12比1,而这个数据,10年前仅为3比1。甚至有的律所,比如宝维斯还采用「黑箱薪酬」,防止了解其他合伙人收入。
这种分层逻辑带来的,是短期效率和人才留存,但也埋下制度隐患。
过多横向招聘和收入差距可能侵蚀合作文化,一旦市场波动,高收入律师随时可能跑掉。
看到这里,中国律师们可能会心里一酸。
欧美明星律师一年挣几亿人民币,而我们这边;
中小律所为了案源低价自相残杀,大所的小时费率还停留在三位数;律师们996拼命写合同、熬夜写诉状,收入却死活提不上去。
这种对比,既刺眼也提醒我们,钱和价值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当然,泡沫总有破裂日,客户早就不爽,觉得自己羊毛被薅尽。开始把部分工作转给中小律所、ALSP,壮大法务部门。
或许等到AI更成熟,合同一分钟就能生成时,3000美元一小时的天价律师,也会遭到反噬。
当然,对中国律师来说,看欧美的「明星律师经济」,除了羡慕,其实也能悟出几条硬道理。
第一,客户关系才是真护城河。卷专业没用,卷信任才有未来。你得让客户觉得,没你,他的生意就跑不动。
第二,别急着涨价,先把客户群做厚。没有一圈稳稳围绕你的核心客户,再高定价都是镜花水月。
第三,学会做「业务断舍离」。耗时低效的案子,果断撤退,把精力投到能跑出未来的赛道。卷死在旧业务上,等于给别人抬轿子。
第四,强迫自己留30%的时间押注新业务。趋势、需求、新形式,三条腿走路。
第五,别赤手空拳。AI、合作、趋势都是武器,关键是你敢不敢用、会不会快。真正的壁垒,不是努力到秃头,而是比别人更早半步。
所以,别只盯着案源那点小日子。律师要想破局,不是拼谁更便宜,而是谁能把信任、趋势和效率,打造成自己的「明星效应」。
到那时,年薪几个亿也许够不着,但做自己行业里的「稀缺资源」,绝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