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高温天气家访,家长准备水果一口未动,家访的意义遭网友质疑,你怎么看?

据九派新闻8月18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四十多度的天气老师还要来家访,家里准备了许多吃的老师却一点没吃,评论区也就此展开讨论。

来自浙江的张女士在五天前刚接待了老师的家访,她表示自己对家访的形式并不排斥,她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会比较辛苦。

北京的宋女士则稍显抗拒,其称孩子已经上高中,至今还没遇见过老师来家访,自己也不是很理解老师家访的意义,“我家孩子上过的学校好像都没有家访的制度,但我没觉得跟老师沟通有问题,微信联系就足够了。”

500

张女士为老师准备的水果和饮料 图自九派新闻

初中教师张老师表示,家访是一个良心活,大部分老师都很负责,会亲自去线下走访,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最后效果往往也不错,学生的情况能得到有效改善。

黑龙江的于老师认为家访是“形式大过实效”,她表示,自己做老师二十多年来有遇到过一些会去家访的老师,但占比相当少,大部分老师只是选择“做个形式”,应对学校下达的任务。

福建的一位小学班主任秦老师提到,家访做起来管理难度较大,老师要和家长约时间,自己去找位置,挨家挨户找起来很麻烦,基本都要一个个导航,出行的路费学校也不会报销,她每次都是自己骑电动车去,离得太远的学生家就不考虑。

有网友留言“我以为家访都是电视剧里演的,从来没见过,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俩陌生人坐在家里聊天不尴尬吗”,还有人评论“这也太隆重了,不管吃没吃,老师心里肯定领情了”,甚至有老师现身说法称“不是我们不想吃,是不能吃”。

家访作为一种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形式延续至今,但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线上通讯成了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微信消息和钉钉通知织成家校联络的“天罗地网”,家访这类传统方式似乎正逐渐被抛弃。

老师需要辗转各处走访,家长也要提前做出准备,家访相比线上沟通不够方便,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又是否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家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是必要的家校联络手段吗?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