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为何偏爱女性?今日研究:一次感染=血管提前老5~10年!男性几乎零变化!
“阳康”之后,你家是不是也上演着这一幕?家里的男同志们往往是第一个“满血复活”的,而那些感觉仍不舒服的,往往是女性成员——妻子、母亲、姐妹们。她们哪怕只是站起来快了点就会心慌心悸,爬几层楼梯便已喘得不行,甚至在休息时,也总被疲惫感所笼罩。
我们常常将此归咎于女性“体质弱”或“心思重”。但今天,一项发表在全球心血管领域权威标杆《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涉及全球18个国家、数千人大型研究给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新冠病毒能显著加速人体的血管老化进程,并且,这种效应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被量化的真相
一套年轻健康的血管,管壁丝滑Q弹,既能高效输送血液,还能自如缓冲血压波动。然而,随着衰老或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血管壁上可能沉积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整体变硬、变脆,失去原有的柔韧性,从而大大增加血栓与出血风险[2]。
那我们要如何评估血管的老化程度?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 其原理在于,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波,在越僵硬的血管中传播速度越快。这使得PWV成为了一个直观可靠的量化指标,它能直接反映血管年龄(速度越快,血管越硬,血管年龄就越大)。
图注:有研究指出[3],当一个人的PWV超过 8.5 m/s 时,其心血管风险就达到了一个需要临床高度关注的水平,其危险程度堪比收缩压为140 mmHg的高血压患者
基于此,这项千人研究得出了首个关键结论:无论感染的严重程度如何,新冠病毒确实与血管的加速老化存在着明显的关联,与健康的对照组相比:
未住院的轻症新冠患者,其PWV增加了 +0.41 m/s;
需要住院的普通患者,其PWV增加了+0.37 m/s;
而ICU重症患者,其PWV增加了 +0.40 m/s
图注:该模型排除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既往心血管病史以及用药情况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干扰
可别小看这零点几米每秒的变化,在血管健康评估中,这已是具有高度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危险信号,它代表着未来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实打实地增加了。
这里再给一个作者的换算参考:对于一个血压正常的人来说,PWV值每增加约0.5 m/s,就大致相当于血管年龄增加了5年(所以你感觉自己老了,可能真不是错觉)。
再把这些数据按照性别拆开一看的话,你就会发现,之前观察到的新冠病毒导致血管加速老化的现象,几乎完全集中在女性参与者身上!
女性限定的血管加速效应
数据显示,与未感染新冠的女性相比:
轻症(未住院)女性,其PWV值增加了 +0.55 m/s;
普通住院女性,其PWV值增加了 +0.60 m/s;
ICU重症女性,其PWV值更是飙升了 +1.09 m/s!
图注:该模型排除了年龄、BMI、吸烟、基础心血管疾病等所有干扰因素
再套用一下前面那个公式(PWV每增加0.5 m/s =血管衰老5年)的话……结论极具冲击力:对于女性,一次轻症新冠,就可能让血管老了近5岁以上,如果经历的是ICU级别的重症,可能会让一位40岁女性的血管状态直接奔五而去!
并且这种科学数据上的老化,与女性“阳康”后的主观感受直接吻合:在感染6个月后仍报告有持续症状的女性,其平均PWV值为 7.52 m/s,相比正常组(7.13 m/s)提高了0.39 m/s(所以挥之不去的疲劳感,并不仅仅是身子虚,而是血管正在加速老化的直接外部表现!)
图注:报告有症状的女性(Yes),其数据点显著地位于无症状女性(No)的右侧,有着更高的PWV值
那男性群体呢?在同样的统计模型下,新冠病毒对男性血管的长期硬化影响……微乎其微,与未感染的男性相比,轻症(未住院)男性、普通住院男性、ICU重症男性的PWV值仅有微弱的、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为什么?为什么女性的血管系统会在病毒感染中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女性其独特的免疫特性。她们的免疫系统通常比男性更灵敏且更强大[4],在疫情期间,她们能更快速地调动自身的免疫细胞和抗体来清除病毒。
但当病毒被清除后,这支高效的免疫军团却并不会完全解散,反倒是更容易使身体进入一种长期、低度的持续炎症状态。它会不断损伤我们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干扰其正常舒张功能并促进血管壁硬化,最终导致PWV值升高。
但别担心,这并非一个无解的难题。事实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可能早已接受了有效的治疗——疫苗!
拯救你的血管!
科学家们专门针对女性参与者做了个分析,结果发现在同样都得过新冠的女性中,打过疫苗的人,血管老化的程度明显更轻!
在校正所有干扰因素后,接种疫苗的女性其平均PWV值为 7.35 m/s,明显低于未接种者的7.71 m/s(差距为0.36m/s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疫苗能建立“免疫记忆”,来帮助身体快速清除病毒,从而减轻了感染初期的剧烈炎症,并降低了后期持续性炎症的风险。
图注:已接种疫苗女性(Yes)的数据点和置信区间位于未接种女性(No)的左侧,说明其血管硬化程度更低(女性为红色数据点,男性为蓝色且无差异)
当然,如果觉得自己还被“长新冠”的各种后遗症纠缠,该咋办?这里,派派也整理了几个行动指南,速来抄作业:
No.1
引起重视,主动筛查
如果身为女性的你,“阳康”数月后仍感觉身体不舒服,请务必高度重视。这是一个明确的血管健康警报!在体检或就医时,向医生告知你的新冠感染史和持续症状。主动要求进行全面的心血管健康评估(血压、血脂、血糖),也可以问问医生,能不能做个动脉硬化检测(PWV 检测),早发现、早干预。
No.2
拥抱血管友好型生活方式
这包括地中海式饮食( 摄入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以及富含抗氧化剂的各类蔬菜水果)、规律的有氧运动、优质的深度睡眠、情绪压力管理(冥想、瑜伽、深呼吸)等,保护血管。
你可能觉得这些行动指南只是“正确的废话”,但请先看看这项研究的长达12个月的后期随访结果:在此期间,所有三个新冠阳性组的PWV值都表现出稳定甚至改善(数值下降)的趋势,而未感染的健康对照组,其PWV值则随着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了正常的生理性升高。
所以,这种血管老化并非不可逆转的判决。你的身体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潜力,而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它是你支持身体自我修复、拨回那个被拨快的“衰老时钟”最直接、有效的科学行动。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Bruno, R. M., Badhwar, S., Abid, L., Agharazii, M., Anastasio, F., Bellien, J., Burghuber, O., Faconti, L., Filipovsky, J., Ghiadoni, L., Giannattasio, C., Hametner, B., Hughes, A. D., Jeroncic, A., Ikonomidis, I., Lonnebakken, M. T., Maloberti, A., Mayer, C. C., Muiesan, M. L., ... Boutouyrie, P. (2025). Accelerated vascular ageing after COVID-19 infection: The CARTESIAN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14.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f430
[2] Xu, X., Wang, B., Ren, C., Hu, J., Greenberg, D. A., Chen, T., Xie, L., & Jin, K. (2017). Age-related impairment of vas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Aging and Disease, 8(5), 590–610. https://doi.org/10.14336/AD.2017.0430
[3] An DW, Hansen TW, Aparicio LS, Chori B, Huang QF, Wei FF, Cheng YB, Yu YL, Sheng CS, Gilis-Malinowska N, Boggia J, Wojciechowska W, Niiranen TJ, Tikhonoff V, Casiglia E, Narkiewicz K, Stolarz-Skrzypek K, Kawecka-Jaszcz K, Jula AM, Yang WY, Woodiwiss AJ, Filipovský J, Wang JG, Rajzer MW, Verhamme P, Nawrot TS, Staessen JA, Li Y; International Database of Central Arterial Propertie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vestigators. Derivation of an Outcome-Driven Threshold for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n Individual-Participant Meta-Analysis. Hypertension. 2023 Sep;80(9):1949-1959.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3.21318. Epub 2023 Jul 20. PMID: 37470187; PMCID: PMC10424824.
[4] Hannah MF, Bajic VB, Klein SL. Sex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and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s to Seoul virus in Norway rats. Brain Behav Immun. 2008 May;22(4):503-16. doi: 10.1016/j.bbi.2007.10.005. Epub 2007 Nov 28. PMID: 18053684; PMCID: PMC23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