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困境:6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公务员,还是1个年轻人养4个老农民?
养老的困境:6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公务员,还是1个年轻人养4个老农民?
(一)锅开了
社保,从其使用来说带有福利的性质。但从征收过程给企业、个人带来的体验来说,与税别无二致。
从目前网友的反应看,大家不满的不是交不交的问题,而是关心交了之后资金分配使用的问题。
既然劳动者与企业私下约定“不缴社保”属违法一事都需要最高法特别颁布《司法解释》的形式阐明,那么,设定远高于最低工资的缴纳基数及其每年上涨,这么重要、牵扯广泛的事情,人社部门自己就可以悄默默决定然后无需公示与意见收集就径直通知强制执行了?
既然是福利,那能有中途退出和要求全部提取已缴纳金额的权利吗?
以北方大都会西安举例。西安2024社保里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缴纳基数最低为4559元/月,最高为22795元/月。职工医保的最低基数为4853元/月,公积金的最低基数为2160元/月。而官方设定的最低工资,一类区(即市辖区)为2160元/月、二类区(周边农村区县)2050元/月。
所以看到了没?在最低工资为2160元/月的西安市区,最低社保基数却为4559或4853元/月,最低社保基数是最低工资的2倍多有余。至于原因、最低基数是为何要这么设置,只能说不清楚,没有面上的解释。
在如此之高的基数设定前提下,一个公司雇佣一个劳动者且愿意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即便是按照最低基数的话,每月缴费金额也需要1858.17元,其中公司承担1273.11元,个人承担585.06元。
也就是说,一家公司需要支出6858.17元,才能招到一个名义薪资5000、实际到手4414.94元的员工。员工实际到手占公司总支出的64%,36%的部分都没了。而且管你是盈利还是亏损的、有没有现金流,这一部分必须按月上交。
并且,这个基数每年都会涨哦。
因而在强制推行社保的情况下,企业、劳动者个人都要额外将一笔较大金额的资金缴纳给国家社保或公积金账户,发到手的钱自然要打个折扣。
与此同时,一位在西安上班的劳动者,在每月个人社保公积金账户缴纳1858.17元的情况下,为什么他在农村缴纳了一辈子公粮和粮食税、参与了全县水库建设的父母,怎么每月的养老金只有100多或200多?其中1500元左右的差额去哪了?
他可以把这养老的钱不经中间商,每月直接转给父母吗?
所以,从征收到发放的这个过程,就是个财富二次分配的过程。
(二)把数据拆分算算
问题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征收,而在于征收之后的分配和发放。
每年各级政府单位的社保收支总额情况,按照要求每年是要进行公示的。但其中的具体分配细节则很少看到。我们以之前流传的江西鹰潭于2023年春节前发布的当年1月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用发放情况的数据来测算下看看,相信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地区、人口是有参考意义的。
如上图,按照他们自己披露的数据进行测算,机关单位人均月退休金5080元,企业退休职工2368元,城乡居民是207元。
这些目前开始领取退休金的机关单位人员,估计多数都是没怎么交过养老、在2014年直接并轨的人员。
鹰潭即便是在江西省内,也算一个比较小的城市。在当地机关单位人员人均退休金5080/月的情况下,不知道当地多少年轻人的月均工资过了5080了?显然多数是没有的。
据查,鹰潭社保缴费基数大约是3579元。按照最低基数和比例来算的话,劳动者每月养老缴纳金额为292.72元,企业方缴纳585.44元,合计每月缴纳养老的金额为878.16元。
也就是说,至少要有6个可能月薪还达不到5080元的当地年轻人在上班且至少按照最低基数按月缴纳养老,当地一个退休公务员才能按月拿到退休金。
但这一个年轻人每月缴纳的养老金,如果定向是拿来给农民发的话,他一人则可以支持至少4个人。
所以,为啥最近要开始强推社保缴纳呢?那肯定是支出很多但缴纳不足呗。
所以,为啥年轻人普遍都感觉很累、压力很大、不想生娃呢?因为身上的负担太重了啊。
(三)“视同缴费”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
由于社会转轨形成的历史问题自然回避不了、面临解决。但领了一辈子财政工资的群体“视同缴纳”,另一个更庞大、更可怜无助但交了一辈子公粮和农业税的群体却“视同未缴纳”。一个群体人均5000多,另一个群体人均100-200多。
所以,“视同缴纳”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意味着人被分了三六九等,意味着不平等的固化和政策化,意味着种姓制度。
一少部分人退休后的优渥、富足、愉快的前提,是庞大的小企业主、劳动者在按月辛辛苦苦缴纳社保。而同时,他们的农村父母们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却微乎其微。
我有一个经营重庆风味餐饮的大哥。他工作多年、缴纳社保多年,个人的养老账户里已经存有几万的养老金。但提取不了,只是数字,每月仍在继续缴纳。而同时,在惨淡的经营环境下,他在网上借了十几万的消费贷来支撑小店的运转,就因为他对未来还怀有一丝的信心。
在人口危机、养老资金池面临枯竭的情况下,强行勒令大量原本处于灰色模糊地带的未缴纳人员开始缴纳,短时间内当然会新增不少活水,以救燃眉之急。
且不说这种政策会不会马上加剧企业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与求职难,我觉得更大的隐患是:数量陡增之后,十多年之后,未来的兑付压力、养老金领取群体岂不是更大?而在新生人口急剧减少的危机下,即便未来的年轻人全部都缴纳,两者的缺口剪刀差不是更大、更迅猛么?
这不是典型的卯吃寅粮、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吗?
未经说明即宣布一部分人“视同缴费”,好怕日后某天直接宣布另一部分持续缴纳的群体仍然“视同未缴费”。
(四)困境
所以,如此征收端如此高额的缴纳金额以及分配端极不均衡的比例,受害、承压的,首先是数以亿计的农村老农民、老工人,其次是身上的绳子勒进肉里的牛马般的青年们,以及附带小企业主都可能被剥夺了生存的机会。
历朝历代的朝廷没钱的时候就会打小商人和百姓的主意。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等这些词,就诞生在这样的语境下面。
这让我想起明李自成农民起义时,明朝派去镇压的明军普通官兵已经长时间没发饷,那自然士气低落。朱由检要求岳父、官员们仗义疏财、捐钱发饷,但应者寥寥、官员们也大多哭穷说没钱,每人意思下洒洒水。无军饷、无心恋战的军队一触即败,李自成轻松攻入北京,结果分头抄家后却发现皇帝私人、大小官员的家里堆金积玉、铜山金穴。最终这些财产还是归了农民军所有。
作为读者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你说这些官员怎么就这么短视的?明明给一笔钱就可能能够守住的财产,为啥非要一毛不拔坐等被农民军破城抄家?明知道一个加税征饷的政策就可能激起陕北河南的民变,为啥就非要推行不可?
其实情况他们都掌握、道理他们都知道。这不是蠢,而是阶级本性和阶级利益如此。
历朝历代的朝廷但凡想有所作为、以民为重,面临财政压力时都会想到推行“精兵简政”——比如,减少吃饭的人、只留最少数必须的人,增加生产的人、休养生息少折腾,等等。
暑期某天早晨10点多,我在某市级政府单位办事,走进一栋凉风习习、空调猛吹的老楼里兜兜转转找某科室。看到的第一个办公室里一位女性在刷抖音,第二个办公室里的女性在带2个孩子玩耍,第三个办公室里的2位男性在打游戏和刷抖音——总之,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在工作。
既然工作量不饱和、供养压力又很大,那就大家都少发点呗?顺便下决心来个精兵简政把吃财政饭的人减减、导流一部分人去公司和工厂里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不行么?
看样子是不准备施行的,而是选择继续“加征三饷”。这也是阶级本性、阶级利益决定的。所以我忽然就懂了,这些人才是基本盘,只能养,不能动。
而推行一个政策居然要冒激起民变、饮鸩止渴的风险,本身也说明了当下可用的工具已经没太多选项了。
马上显现的结果就是,年轻人不生娃了、不配合了、用脚投票,亲身践行非暴力不合作。
所以,是6个年轻人养1个退休公务员,还是1个年轻人养4个老农民。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