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虎落平阳按语】“雪湖”是老朽众多笔名(至少有10多个)中的一个。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作为执行主编为杭师大《语文新圃》写的“卷首语”(亦即“新圃”视点”),今天被华师大中文系刘阳先生在知网上“挖”出来发到朋友圈。文章是在工作“语境”下写的,带有编辑意识!

500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雪湖

     《诗经·大雅·荡》有言:“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何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通俗地讲就是:一件事开始容易,但坚持做到最后却很难。《语文新圃》眼下正面临着与此相类似的情境,所不同是:“坚持做到最后”固然“很难”;而“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犹如“第一个吃螃蟹”,更难!

500

     难在何处?难在“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楚辞》之《宋玉答楚王问》有语:“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客人唱通俗的“下里巴人”(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后来泛指普及的文学艺术)之歌与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和者不一,可见,乐曲越是高雅美妙,能够应和跟唱的人就越少。

500

     当然,“曲高”而“和寡”并不是“阳春白雪”本身的瑕疵。宋人沈括之《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指出:“客有歌于郢者”,则“歌者非郢人也。”郢中为“楚之故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则为不知歌者甚矣"。

     因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而指责他们,是非常荒谬的;同理,倘若郢人因不理解“阳春白雪”而责难客人,也是十分荒唐的。

     素质与应试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与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语文欣赏者,不同的语文欣赏者之间存在着语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诚如西晋葛洪之《广譬》有云:“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然而,一个多元世界是绝不能离开“下里巴人”的。无论何种学问,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于丹与易中天把诸子百家引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在央视“百家讲坛”取得空前的成功便是明证,高雅之价值,只有在时间的检验中方能凸显珍贵异常。

     正是在这一意义层面上,《语文新圃》2008年第2期起,在办刊宗旨与总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将从"中国语文类杂志的‘读者'”,逐步"中介”而转“轨”为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类杂志之“牛耳”的教学理论刊物。

     不过,我们所说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我们需要的是那种从实践中概括提升为普遍规律,又用以指导实践的脚踏实地的理论。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不就是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下里巴人”理论,质言之经验吗?答曰:“正是!”

     事实上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纯思辨的理论研究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中国应该有像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那样的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的教育家。他们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可其一切理念与结论,均来自躬亲实践、实验、观察和思考。

     为了贴近语文教学,我们将陆续策划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喜爱的众多实用专题或专号,如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案例、典型课堂教学实录及其点评、创新题型设计、语文教学网络资源手册、语文名师个性化教学风采录等。

     本刊将面向全国,立足浙江。此次承蒙《语文新圃》老朋友、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国标本初、高中语文教科书参编者王栋生先生错爱,在《人民教育》和《江苏教育研究》稿约之同时,“秉烛”撰写“名家特稿”,于斯遥致本刊同人诚挚敬意。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