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是为了见贤思齐
很多学者不深入考证词源本义,脱离语境孤立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把孟子的“与人为善”解释为:与别人一起行善、做善事、善意对待别人等等。《现代汉语词典》、很多成语词典也是这样。如果仅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地解释,倒也说得通。但他们大多注明这是来自《孟子·公孙丑上》,那就不对了。孟子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孟子在文中表明,与人为善,就是取诸人以为善。翻译成现代汉语:把吸取别人的优点当成好事(善),就是与人为善。而要吸取别人的优点,就得“与人”才行,所以要与人们打成一片为好(善)。所以君子莫大乎与人们打成一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行礼。舜更了不得:善于与人共事,能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无非都是在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很好,这就是与人为善。君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人们打成一片,向大家学习,吸取大家的优点。
一般都称成语“与人为善”出自于此。
依照《新华字典》和《百度百科》的解释,“与”有交往、交好、共同、一道的意思。所以,个人理解,“与人为善”是说君子与大家抱成一团是明智的,才有“闻过”的条件。孟子这段话强调的是乐于接受批评,学习别人的优点,自己就可以变得更好,这就是善。
文中“禹闻善言”这段故事也有“禹拜昌言”“禹拜美言”的记载。“昌言”“美言”“善言”都是指有益的言论或正当见解。
“善与人同,”善于与人沟通,共事。
“乐取于人以为善。”乐于向别人学习,把吸取别人的优点当作是好事。
“无非取于人者。”无非是向别人学习。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跟大家在一起,向大家学习,吸取大家的优点是好事,这就是“与人为善”。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孟子这句话明确指出,“与人为善”就是“取诸人(的优点)”。“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就是说君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大家融为一体,向大家学习,吸取大家的优点。不是说跟大家一起做善事。
孟子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虚心向别人学习。突然冒出一个“行善”来,明显与主旨格格不入。这段话里的“善”字都与“善良”无关。 “善”在这里是高明、良好的意思,不是指善良。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这里的“善”是指良好,不是善良的意思。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说不打仗就能战胜别人的兵是最高明的,不是说是最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