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史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史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现代哲学的主流是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但我在学习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史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古希腊哲学、哲学史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有两大理由,一是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史疑点重重,可能是后人编造的;二是所谓古希腊哲学的扛鼎之作、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理想国》这本书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详细分析如下:
一、 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哲学史疑点重重,可能是后人编造的。
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哲学史疑点重重,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有五点理由。1、古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 因其所谓的对物质本原的思考并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不可能的 ,其人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2、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否定了他的学说,印证了我的说法,而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也是十分可疑;3、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火”,又否定了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这又是十分可疑;4、 恩培多克勒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印证了从阿那克西曼德到赫拉克利特等人并不存在;5、 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又印证了之前的所谓的哲学家就是可疑的。
1、 古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其人, 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
泰勒斯首先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显示出他已经开始哲学思考,因此被尊崇为“古希腊哲学之父”,但这很有问题。“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学说因简单、粗糙而错误明显,不符合哲学的“复杂性”,我推测不存在“泰勒斯”其人。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但他的著作并没有留传下来,仅仅是个说法,问题就在这里。首先,哲学家应该是作复杂思考的,一个进行复杂思考的人不会简单的把复杂的东西归为简单的、单一的原因。水是比较单一的,那时的人们肯定也能观察到山、水、石头、土壤、动植物、火、雷、电等事物,从性质种类上来看,只把万物的本原归到水几乎不可能。其次,这么明显的错误会不会受到其他人的质疑?他又是如何解释的?不能因为“他的著作并没有留传下来”而全部被掩盖质疑而致问题于不顾。第三,从他的解释“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作为养料,万物的种子生根发芽,需要潮湿的水的滋润”,他所说的“万物”很明显是指生物,并不真的是“万物”,所以,按照他的解释,并不能推导出“万物的本原是水”。
这里的道理、逻辑十分简单,如果真有泰勒斯这样的哲学家,他应该十分清楚。所以,我猜测泰勒斯其人是子虚乌有的。
2、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否定了他的学说,印证了我的说法。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质疑并否定了泰勒斯的学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是说不通的,水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不可能作为最原始的东西,他看到了水本原说的局限性,水可以解释事物的潮湿性,那怎么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和气的冷性?这印证了我的疑问“他会不会受到其他人的质疑?他是如何解释的?”。泰勒斯的学说完全被自己的学生否定,但仍然作为学说流传下来,泰勒斯也没有任何解释,一切都因为“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而被掩盖,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从学说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所谓的“学说”漏洞百出、令人莞尔;从历史记载的角度分析,自相矛盾、令人糊涂。这里有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泰勒斯的说法受到如此强烈的质疑,他的所谓的学说完全被推翻了,这样的学说是如何在“著作并没有留传下来”的情况下而作为“观点”而留传下来的? 泰勒斯作为一个提出错误且很快被人推翻学说的人,如何享有“哲学之父”这个至高无上荣誉的?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是一个大跨越。请记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抽象的解释,跟“万物的本原是水”完全是两种性质。
3、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火”。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原是火”,这两人的提法从阿那克西曼德的复杂、抽象的“无定”又回到了简单、具体,我质疑这两人与质疑泰勒斯是相同的理由外,还增加一个,这两人为什么要否定前人的说法,而不是综合前人的说法?为什么一人提出一种本原,而不是一个人提出综合的观点?为什么他们从复杂的“无定”回到了简单的“气”“火”而且完全排除了“水”?从学术逻辑上来分析,这完全不可能!
一个更合理的推理是,有人认识到万物的本原是水,有人认识到万物的本原是气,有人认识到万物的本原是火,差别如此巨大,应该是互相补充而并不是互相否定,所以,应该直接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火、气,当然,这里实在太简单,根本用不着“推理”这么复杂的思维。所以,我怀疑这些所谓的哲学学说都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些所谓的哲学家也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也是不存在的。
4、 恩培多克勒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
终于有人汇总前人的学说,这个人是恩培多克勒,他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但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提不会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非要等到恩培多克勒才提出?这三人不会综合吗?
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及恩培多克勒几位所谓的哲学家及他们的学说放到一起看,发展脉络极其不合理,所以,我猜测这些哲学家及他们的学说都是后人编造的。
5、 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
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更是莫名其妙,首先数是抽象之抽象!其次,在他之前已有四元素说,数与四元素完全是两回事,四元素说并不否定万物都有数的属性,但“万物的本原是数”的说法则完全否定了四元素说,万物的本原是数未继承、发展四元素说,完全是另起炉灶,这在哲学的发展上可以说是莫名其妙,道理上说不通。
联想到毕达哥拉斯还是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产权争夺人,我猜测,毕达哥拉斯也是编造的, 编造出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的说法是为了争夺数学的起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十分可笑,举个例子来说,桌子上有金木水火土五个杯子,每个人都看到了这五个杯子,但第一个人说桌子上只有金杯子,第二个人说,不对呀,这桌子上分明不只有金杯子,还有木水火土等杯子,所以桌子上只有木杯子……到第五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桌子上有金木水火土五个杯子。这样的故事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可以是朴素的,但不会是简单而明显的错误的!
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傻子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真的存在的话!现在流传下来的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史有如此之多的不合理、不可能,反衬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是傻子,这显然不可能!只可能是: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史、学说都是后人编造的!而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家也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人物,根本不存在!
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史跟西方古代史其他的证据一样,处处存在令人不解、到处都是可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真实,我只能说这个东西本就不存在!
另有两个理由更应令我们中国人警惕:
一)、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出“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所谓的古希腊人逐步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水、火、土、气,这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我认为西方人为了打压中国哲学,仿照五行说,提出了四元素说。为了显示比中国的五行说更原始,他们依次编造了更原始而更粗糙的水本原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最终发展到四元素说。虽然这中间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但逻辑十分荒唐,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如果古希腊真有这么一帮智者,他们断不会作如此糊涂的思考!
二)、现在大学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的学习,都是学习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中古时代到近现代,问题是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古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显然是错误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什么先要学习他们错误的知识,而不是先学习现代的相对正确的知识?我认为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因为西方人要让人们一开始就接受哲学是从古希腊发展起来的观念,从而争夺哲学及至知识体系的话语权!
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能够证明我的猜疑:即对什么是哲学的解释十分模糊,争论不休而没有定论。
“哲学”的哲学概念,我认为是“认识的认识”(冯友兰的提法)。哲学的通俗性解释是“学问的学问”,这在中国古代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即中国人将一切知识都统称为“学问”,“学问”是“认识”的通俗性说法,这没有任何问题。而那些对世界进行整体思考的人则称为“哲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哲学”的说法,但“学问”与“哲人”的说法已经隐含着指出了“哲学”的含义。所谓的古希腊将哲学称为“爱智慧”,这反倒有些问题。“爱智慧”是个动宾结构,用来描述“学问”有些牵强,勉强可以说是学问的一种解释,一种目的。这跟古代中国的解释还算是互相融洽的,但是,西方人非要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就显示出矛盾了。如果说“中国没有哲学”,那么,“哲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难道永远在“爱智慧”上兜圈子而不能绕出来吗?我很奇怪,为什么古希腊要避开“学问”这个词?这仅仅是翻译的问题吗?
所以,“中国没有哲学”这种欲盖弥彰的说法反而能够更好的印证了“没有古希腊哲学”的猜疑。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史有如此之多疑点,全都放过,这是认识的态度?这是哲学的态度? 这是“爱智慧”?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应有的结果)?我很奇怪!
二、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又译《国家篇》《共和国》)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经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390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该书以对话体形式探讨了正义、理想政体、教育等核心问题,旨在构建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乌托邦社会模型。
内容上,《理想国》首次系统探讨正义与政治的关系,奠定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基础,启发了亚里士多德、卢梭、罗尔斯等后世思想家。《理想国》提出了“哲人王”理念,强调智慧与权力的结合,被视为精英治理的理论源头。西方学术界对《理想国》的评价极高,如怀特海称“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 《理想国》 的注脚”,爱默生则说《理想国》是“烧掉所有图书馆后唯一值得保留的书”。
《理想国》与《圣经》并列西方思想基石,2025年博鳌论坛等国际会议仍以《理想国》中的“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等议题为研讨主题,足见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总结来看,在主流学术界认为,《理想国》不仅是哲学与政治的思辨杰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教育与社会治理的永恒指南。其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批判的交织,使其成为理解西方文明与反思现代社会的关键文本。
但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理由很简单,也十分明显,有两点,一是《理想国》这本书文风拖沓,行文啰里啰嗦,废笔、冗笔极多,文字极其不精练简洁,不可能是两千多年前资源不丰富、书写不方便年代的作品;从文学上看,书中有很多败笔,也不应该是什么哲学家的作品。二是从形式上看,《理想国》对《论语》及孔子的模仿实在太明显,对话体模仿《论语》,删改《荷马史诗》模仿孔子删改编纂《诗经》。所以,我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怀疑,这本书应该就是近代西方人模仿《论语》而创作的。
以下详细分析《理想国》 “文风拖沓,行文啰嗦,废笔、冗笔极多,极其不精练简洁”的特点,以证明这本书“不可能是两千多年前资源不丰富、书写不方便年代的作品”。
我读了很多西方哲学书籍,很多书中都提到《理想国》,迫使我不得不放下别的书先读它。但当我打开这本书,首先的感觉就是太啰嗦,当然,这也是西方古代典籍甚至现代哲学书籍的共同特点。
我读过一些据说是古希腊古典书籍,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荷马史诗》,这些书都是成书于2000多年前,那时候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贫乏、书写不方便,留下来的书都应该符合这种典型的时代特点,也就是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但很可惜,这些书都没有这个特点,如《奥德赛》中有相当多的地方有“xxx的儿子xx”句式,这完全没有必要;即使要交代,也最多一次,但书中多达几十处(我没读完,因为十分厌恶),重复交代的也不少。《荷马史诗》作为口口相传的诗作,多次出现一方发言结束,另一方说“xxx,你坐下”的句子,这样的句式在诗这样的题材中完全是败笔,更别说是口口相传的诗。这种话完全就是近现代的口语。因此我大胆的推测:这些所谓的古希腊古典书籍很可能是近代伪造的,根本不是2000多年前的典籍。
最近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发现类似的问题,《理想国》是以对话形式阐述观点的哲学书籍,据说成书于公元前389年(柏拉图卒年)之前,但该书语言啰嗦,文风拖沓,拉家常式的对话较多;铺垫过多,较多的篇幅脱离主旨成为废笔;对话中的嗯嗯啊啊式应答完全多余,等等。我大胆的推测:《理想国》其书是近代伪造的,根本不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
以下是对《理想国》内容的详细批驳。本文以郭斌和、张竹明译本《理想国(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电子版,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1-01-01,书号:ISBN:9787100079174)作为蓝本。
第一卷
原文1:
【苏格拉底: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块儿来到比雷埃夫斯港,……看了表演之后正要回城。……
这是全书开篇第一段文字,整体感觉这段话完全没有必要,即使放在现代,书写极其方便,这样的言辞也是多余的废笔。其中“因为他们庆祝这个节日……也不比色雷斯人搞得更好”更是莫名其妙,脱离主旨,完全多余。这段话中有“xxx的儿子xx”句式,也完全是浪费笔墨。
这段话作为后面对话的背景,完全可以全部去掉,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保留下来也不算什么大错,也就是可有可无的冗笔。原文大概115字,如果作为背景交代,精简为“昨天,我跟格劳孔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向女神的献祭,并观看赛会”,不到30字,去掉约80字。
原文2:
(接上文)
这时,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从老远……显然都是看过了表演来的。】
这段话交代苏格拉底碰到后面的对话、辩论对象的过程,译本中有“【】”,其文风啰里啰嗦,废笔、冗笔很多。如“玻勒马霍斯从老远看见了,……稍微等一下”这几句话完全是废笔、冗笔。“我转过身来……我们就等等吧”则完全是败笔,读来令人作呕。
这段话约180字,完全是废话,精简为“碰到了玻勒马霍斯、阿德曼托斯、尼克拉托斯等三人”,仅20字,去掉160字。
原文3:
玻:苏格拉底,看样子你们要离开这儿,赶回城去。
……
苏:行哟,既然你这么说了,咱们就这么办吧。
这段话是苏、格二人与玻勒马霍斯三人的对话,也就是打招呼、挽留、闲扯,约300字。完全是废笔、冗笔。精简为“玻勒马霍斯邀请我俩上他家清谈、辩论。”,仅不到20字,去掉约280字。
原文4:
于是,我们就跟着玻勒马霍斯……才从神庙上供回来。
这段话是交代到玻勒马霍斯家里后碰到的人,即后面对话、辩论的对象,是必不可少的行文。但也可以精简字数,如“我们就跟着”“还有卡克冬地方的”“房间里四周……旁边坐了下来”“克法洛斯一眼……跟我打招呼”等词句完全是多余的。
这段话中有两处重大败笔,一处是没有首先交代拜见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这一环节,我认为有两点不对的地方,一是,克法洛斯作为长者,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应该先交代拜见他的情景;二是,克法洛斯是马上开始辩论的对象,也应该先着重交代。第二处是“我们就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克法洛斯一眼……跟我打招呼”,这是苏格拉底到玻勒马霍斯家里后的一番动作,如观察其父亲、在他边上坐下,然后“克法洛斯一眼……跟我打招呼”,没有特别的交代的话,这段话有较大的顺序问题,即不可能先是“我们就在他旁边坐了下来”,然后才是“克法洛斯一眼……跟我打招呼”。
这段话大概180字,放宽一点,勉强算全部保留下来。
这是第一卷对话前的铺垫文字,四段文字约780字,即使放宽要求,也仅可保留250字,废冗率约68%。文字读来拖拉啰嗦,令人作呕、厌恶;脱离主旨,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文字不多,败笔不少。
按照本版前言的说法,第一卷、第十二卷不可信,本文暂且放过第一卷。如果说第一卷是后人伪造的,那么,通过第一卷也可以看出本书的质量并不怎么样,仿造之人毕竟需要相当的文字功底,文风、用词造句都要进行高度模仿,但第一卷的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仿造之人应该不明了其中的问题,将这种毛病完整的复制下来了,以致暴露出该书本来就是伪造的真实面目。至于第一卷、第十二卷是否可信的问题,我既然说全书都不可信,这两章当然也在其中。
有的人可能有疑问,认为啰嗦、拖沓可能是翻译或多次抄录带来的问题,但显然不是这样的。翻译或多次抄录会带来字词错误或遗漏,也可能核心观点被人修改,绝不可能出现本书这样的啰嗦、拖沓的问题。不同语言简洁程度、形式确实有差别,但只体现在用词上,也就是一句话因表达不同而长短不一样,但不会出现行间啰嗦、废话较多的情况,而《理想国》偏偏就是“行间啰嗦、废话较多”,而且到处都是,所以,不可能是翻译或多次抄录的问题。
以上对第一卷的点评是我之前第一次读《理想国》的时候就有的感觉,读着读着,厌恶之情不觉滋生,完全没有读经典著作应该有的美不可言、口齿生香、回味无穷之情,反而有奇臭无比、啮檗吞针、欲弃后快之感,也就放下没读。最近“西史辨伪”“西方伪史论”成为热点,我又十分不情愿的钳起这本已令我极度生厌的书,捏着鼻子读下去。
勉强读完,留下唯一的印象就是,整本书文风啰嗦、拖沓,文字不优美、不雅致,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与中国同时代的典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以下第二至第十卷,每卷只抓啰嗦、废笔、冗笔的毛病,列出三个典型文本例子,放过逻辑错误、情理不通等其他毛病,极少处指出典型的败笔。说实话,对于一本书既然已经产生了厌恶的感觉,很难再静下心来细读,为了响应“西方伪史论”,也只能勉为其难,各位读者可付一哂。
第二卷
原文1:
苏:我说了那么些话,原以为该说的都说了。谁知这……颇不以为然。
这是第二卷的开头,仍然是啰嗦、冗笔。
原文2:
格:苏格拉底,……你是真心实意想说服我们呢,还是不过装着要说服我们呢?
苏:让我自己选择的话,我要说我是真心实意想要这么做的。
这两句对话是紧接着开头之后的,这里的啰嗦十分明显,这样的文字令人厌烦。
原文3:
格:另外还有一种善,……。
苏:是的。
这两句对话是《理想国》中典型的对话方式,有点拉家常式的一问一答,但这完全没有必要。苏格拉底的应答“是的”完全是废话,特别是在《理想国》这种哲学书籍中,观点表达清楚就行,在2000多年前资源贫乏、书写不方便的时代更是不必记下“苏(格拉底):是的”这几个字,完全不符合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的特点。可惜的是,《理想国》通篇都是这样的问题,这种嗯嗯啊啊式对话恐怕有上千处之多。
第三卷
原文1:
苏:关于神的看法……
阿:我也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们的看法是对的。
这是第三卷的开头,啰嗦、冗笔!
原文2:
苏:那么,我们应当废除这些名词?
阿:是的。
……
苏:那么,我们应该删去著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
阿:应该如此。
这是第三卷苏格拉底删修《荷马史诗》的一大段对话,苏阿两人的一问一答式对话有九段之多,阿的应答全部是嗯嗯啊啊的没有实际意义,如“是的”“他不会的”“是的,毫不可怕。”等等。这种冗笔、废笔不仅仅是平淡无奇,简直就是令人作呕!
原文3:
苏:我们还必须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
阿:这很清楚。
……
苏:这些作品不适宜于给年轻人听到,……
阿:我同意。
这又是一大段拉家常式的一问一答,嗯嗯啊啊的没有实际意义,啰嗦、冗笔!。
第四卷
原文1:
【到此阿德曼托斯插进来提出一个问题。】
阿:苏格拉底,假如有人反对你的主张……
苏:嗯,我还可以替他们补充呢:……
阿:如果这些话一并包括在职责里,怎么样呢?
苏:你是问我们怎样解答吗?
阿:是的。
这是第四卷的开头,苏格拉底和阿德曼托斯两人的对话,典型的废笔、冗笔。“苏:嗯,我还可以替他们补充呢”是典型的冗笔,可有可无,而“苏:你是问我们怎样解答吗?阿:是的。”则是多余,完全是废话,令人生厌的废笔。
原文2:
苏:如果我们沿着这个路子论证下去,我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我们的答案将是:……
这是紧接着上面对话之后的苏格拉底的一大段话的开头一句,又是啰嗦、冗笔。另一个问题是,这段话超过1000字之多。在两人的对话中,一人说话长篇大论式讲演,是《理想国》的特点之一,很多地方都有,甚至有些地方超过3000字甚至达到5000字,这还是翻译成简洁的汉语,我不知道原文是个什么样子。对话体的著作里有这种形式,让我十分不解,我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又臭又长”?一个人说那么多话,另一个人会不会忘了前面的内容?
原文3:
苏:我还有一个想法,不知你是否赞同。
格:什么想法?
……
苏:首先,请告诉我,如果不得不打仗,我方将是受过训练的战士……。
格:是这样的。
这一大段对话是紧接着苏格拉底的“演讲”之后,又是拉家常式的一问一答,嗯嗯啊啊的,连续有12段之多,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第五卷
原文1:
苏:这样一种国家……
格:哪四类?
苏:【当我正要吧那四类……】,请问这个“他”是指的谁?
阿:指你。
苏:指我?请问为什么?
阿:我们觉得你是在偷懒……
苏:难道我说得不对,阿德曼托斯?
阿:你说的对是对的,……
这是第五卷的开头,仍然是啰嗦,废笔、冗笔太多,核心词语占比太少。
原文2:
苏:那么现在我们必须回过头来把那些按照应有的顺序……
格:是的。
……
苏:好,我们刚才所提的许多建议,要是付诸实施的话……
格:的确。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五卷中间部分,又是拉家常式的一问一答,连续有8段之多,嗯嗯啊啊的应答让人心里不爽。
原文3:
苏:你看其中最可笑的是什么?……
格:啊呀!在目前情况下,似乎有些可笑。
……
苏:那么,要不要让我们替他们说句话:……
格:我想,我们的确是同意过的,不是吗?
这一大段对话是《理想国》中又一种典型的对话方式,即苏格拉底说一小段话,有所含义,另一个人十分简短的回应,回应的方式有简洁的点评、礼貌式或接话式过渡等。看似很有必要,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偶尔一两句还行,太多则应换一种简洁的方式。比如《论语》,孔子说完就完了,实际对话中众弟子肯定有接话,但书中没记录应答的文字。为什么?还是那个原因:在2000多年前资源贫乏、书写不方便的时代应该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这一段对话有七段之多。
第六卷
原文1:
苏:那么,格劳孔,经过这么漫长而累人的讨论,我们终于搞清楚了,……
格: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呀。
苏: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还是认为,如果我们……
格:且说,下面我们该讨论什么问题呢?
苏:是的,我们应当考虑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这是第六卷的开头,这里有两个特点,一是苏格拉底的话有些啰嗦,二是对话人(这里是格劳孔)引导着对话往下走,这里显示《理想国》与《论语》最大的不同。《理想国》整本书是一次对话,无法停止,而《论语》则是多个话题,前后话题之间没有关联。《理想国》似乎是有所策划,一次要讨论完所有宏大问题,但采取对话的方式,一个人谈主旨,另一个人配合、接话,这就带来接话人必须要说很多没有意义的话,在记录上就变成了废话。这种形式在2000多年前物资匮乏、书写不方便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改变这种状况并不难,直接写一篇文章就行,为什么要采取对话的形式呢?显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要方向。
原文2:
苏:再让我们一致认为:他们爱关于实体的知识……
格:你说得对。
……
苏:我们还应该坚持认为,天性不和谐……
格:一定是的。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六卷中间,拉家常式的一来一去,连续有23段之多,嗯嗯啊啊的,让人头疼、恶心、几欲发狂。
原文3:
苏:那么,请你把所有这些话牢记在心上……。
阿:绝对不可能。
……
苏:因此,当那些不配学习哲学的人,不相称……
阿:的确。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六卷中间,一来一去的有19段之多,嗯嗯啊啊的,再一次让人头疼、恶心、发狂。
第七卷
原文1:
苏: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这是第七卷的开头,举世闻名的“洞穴暗喻”来了。
格:我看见了。
嗯嗯啊啊的接话也来了。
……
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实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格:无疑的。
先到这里打住吧,七段小对话,少不了的嗯嗯啊啊……
原文2:
苏:因为,事实上,亲爱的朋友,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
格:再正确不过。
……
苏:因此,它不会是我们所寻觅的那门学问。
格:不是的。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七卷中间,还是拉家常式,还是的嗯嗯啊啊的,来来回回有13段之多。
原文3:
格:好。
……
苏:这就是我们所以使用“可知事物”和“可见事物这两名称的原因”。
格:太对了。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七卷中间部分,我基本只看形式没有顾及内容,拉家常式对话,嗯嗯啊啊的应答,你一句我一句的也有13段之多。
第八卷
第八卷难得开头没有十分明显的啰嗦迹象,仅有“苏:很好,格劳孔”,“格:这些我们是意见一致的地方(重复苏格拉底的话)”“苏:其次,我们也曾取得过一致意见”“格:是的,我记得。”是明显的多余、冗笔。但是,也不少啊!
原文1:
苏:你的话很对。我们已经把这方面……言归正传吧。
这是第八卷的开头两个来回的对话之后苏格拉底的一段话,完完全全的废话、冗笔。
格:要回到本题,那时(也可说刚刚)是并不难的。……玻勒马霍斯和阿德曼托斯立即插了进来,你就从头重讲了起来,一直讲到现在。
苏:你的记忆力真了不得!
格:那么,让我们像摔跤一样,再来一个回合吧。当我问同样的问题时,请你告诉我,你那时本想说什么的。
苏:尽我所能。
格:我本人的确极想听你说一说,四种政制你指的事什么?
苏:这并不难。……
这一段对话废话极多,行文啰嗦;话语重复,意义浅显。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主角苏格拉底变成了接话方,这里暴露了《理想国》中的一大缺点,即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但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原文2:
苏:那么,这种制度不是介于贵族制和寡头制之间的某种中间制度吗?
格:正是的。
……
苏:这种统治者爱好财富,这和寡头制度下……。
格:极是。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八卷中间部分,我还是没太没顾及内容而只看形式,苏格拉底说一段较多字数的话,格劳孔嗯嗯啊啊的应答,共5段。
原文3:
苏:是一种根据财产资格的制度。……
阿:我懂得。
……
苏:于是,终于,好胜的爱荣誉的人变成了爱钱财的人了。……
阿:完全是这样的。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八卷中间部分,基本也是拉家常式对话,嗯嗯啊啊的应答,你一句我一句的有9段之多。
第九卷
原文1:
苏:我们还剩下有待讨论的问题是……
阿:是的,还有这个问题要讨论。
这是第九卷的开头,苏格拉底和阿德曼托斯一个回合的对话,仍然是啰嗦、冗笔。
原文2:
苏:你知道另外还有什么问题要讨论的吗?
阿:还有什么?
这两句对话是紧接着开头之后的一个回合的对话,完完全全的废话,没有任何作用,纯粹是废笔!败笔!
原文3:
苏:自古以来爱情总被叫做专制暴君,不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吗?
阿:很可能是的。
……
苏:如果他把父母的财产也都挥霍磬净了,……
阿:是这样。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九卷中间部分,基本也是拉家常式对话,苏格拉底说较长一段,阿德曼托斯既有嗯嗯啊啊的应答,偶尔来一句重复式简短的评论,来来回回有18个回合之多。
第十卷
第十卷是唯一开头没有十分明显啰嗦迹象的,仅有格劳孔的应答有不明显的嫌疑,4个回合之后又故态复萌,啰嗦!
原文1:
苏:那么请听我说,或者回答我的问题更好。
格:你问吧。
……
苏:因此,我认为神由于知道这一点,……。
格:看来是的。
这一大段对话在第十卷开头4个回合的对话之后的一大段对话,基本也是拉家常式对话,苏格拉底说较长一段,阿德曼托斯既有嗯嗯啊啊的应答,有的时候来一句重复式简短的评论,这一段总共有25个回合之多。
原文2:
上文之后中间间隔了一个回合对话,又是一大段(要是忽略中间间隔的一个回合,跟“原文1”联接到一起,那是更长了!)
苏:木匠怎么样?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床的制造者吗?
格:可以。
……
苏:因此,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
格:看来是这样。
还好,对话只5个回合。
原文3:
本卷是本版最后一卷,最后寻找啰嗦、冗笔、废笔的地方落在结尾处。这段结尾的话是苏格拉底说的一大段话,很长,约有5000字,我只依次挑出5个废笔、冗笔、败笔文本。
苏:我要讲的故事不像奥德修斯对阿尔克诺斯讲的那么长,但也是一个关于勇士的故事。这个勇士名叫厄洛斯
这是开头,上来就是废话、冗笔。第1处!
……
格劳孔啊,所有这些通通说出来得花我们很多时间。简而言之……
完全的废话、冗笔、败笔。第2处!
……
厄洛斯还讲到了出生不久就死了的或只活了很短时间就死了的婴儿,但这些不值得我再复述。
不明显的废话,但明显是冗笔。第3处!
……
例如他告诉人们说,他亲眼目睹,有人问……当他们这种人想到自己终于将通过洞口而出时,洞口是不会接受的。
这段话十分明显的不简洁,啰嗦。第4处!
……
圆拱的特点如下:它的形状像人间的圆拱,……第二层速度第五。
这一段关于圆拱特点的描述,300多字,十分详尽、细致,有很多细节描写,问题是,后面没有用到,可这是个故事啊!按书中的注解,这段话是苏格拉底 “对宇宙结构的想象”,如果是真的,算是有分量的哲学论述,问题是,为什么不交代?不交代导致读者读了这一段话后,感觉就是多余的;实际上,如果交代,则显得十分突兀,在这里对宇宙结构进行想象?所以,这是一大段是完全的废话、冗笔、败笔。第5处!
真难以想象,这本书号称成书于2000多年前,那个年代可是资源贫乏、书写不方便啊!应该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啊!文风如此拖沓、啰嗦,本文仅就每卷列出三个文本例子,已经是又臭又长了,实际上整本书都是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都是如此的拖沓、啰嗦,使人厌恶、令人作呕!如果仔细统计接话者的话,大概有“是的”“真的”“是这样的”“的确如此”“我想是的”“当然”“当然是的”“当然不是”,等等,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废话。我读完后完全不理解“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 《理想国》 的注脚”的说法,更不觉得“烧掉所有图书馆后唯一值得保留的书”,我倒觉得应该赶紧烧掉,一刻也不要停留!我不得不怀疑这本书根本不是2000多年前的书,而是近代伪造的。
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深入人心,自古至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生活层面,对内、对外处处都有充分的体现,这是因为2000多年前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书籍已经将这些民族性格、行为特点、社会规范总结得很全面、很细致,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治国理政的依据,以德治国、德怀远人、王道教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永不放弃的理念,成为“礼仪之邦”很好的注解。同样的古希腊2000多年前的《理想国》也对正义、真善美有十分深入的讨论,西方国家宣扬奉本书为经典,被视为精英治理的理论源头。西方学术界对《理想国》的评价极高,更有“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 《理想国》 的注脚” “烧掉所有图书馆后唯一值得保留的书”这种至高无上的赞誉。然而现实是,西方国家却以国家的名义对其他国家、民族进行残忍、血腥的屠杀、种族灭绝,还宣扬自己是文明的、高人一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别?我想,唯一的答案是:这本书是伪造的!书中的经典要义根本不是西方民族性格、行为特点、社会规范的总结,所以完全没有在社会中流传,西方世界根本不践行书中的理念,西方民族根本不以正义、真善美为信条,他们信仰丛林法则,践行残忍、血腥的屠杀、种族灭绝等行为。看看最近发生的事,以色列对他曾经的恩人巴勒斯坦进行屠杀,在美国的默许下,这种残忍、血腥的行为得不到制止。以色列却到处宣扬自己文明,美国却总是指责他国人权问题,这样下去,人类还有什么文明可言?
在西方操弄下的国际会议打着《理想国》的旗帜,宣扬“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的主题,只不过是道貌岸然的表演,更衬托出西方虚伪奸诈的本性!
综合以上两点十分充分、无法驳斥的理由,一是所谓的古希腊哲学史疑点重重,可能是后人编造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史有如此之多的不合理、不可能,其证据处处存在令人不解、到处都是可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真实,应该是后人编造的。二是所谓古希腊哲学的扛鼎之作、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理想国》这本书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因为这本书语言啰嗦,文风拖沓,拉家常式的对话较多,对话中的嗯嗯啊啊式应答完全多余,成为冗笔、废笔;铺垫过多,较多的篇幅脱离主旨成为败笔,这些特点说明《理想国》这本书不符合那个年代资源贫乏、书写不方便而应该文字简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的特点,不像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应该是近代伪造的。所以,我大胆的推测:古希腊哲学及其哲学史可能是后人伪造的,那些所谓的哲学家完全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