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万维AI资本局:24亿亏损背后的“标签追逐战”
在科技浪潮的汹涌澎湃中,昆仑万维(300418)曾以“All in AI”的豪言壮语,试图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然而,随着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财报的相继公布,一场由巨额亏损、技术短板与资本游戏交织的幻灭大戏正缓缓拉开帷幕。
昆仑万维2024年的财报数据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市场对其AI未来的美好幻想。营收虽同比增长15.2%至56.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暴跌226.8%,亏损额高达15.95亿元,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差纪录。而2025年一季度,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营收虽增至17.64亿元,但净亏损却激增至7.69亿元,同比激增近3倍。短短一年多,昆仑万维亏了24亿。
这场亏损风暴的直接推手,无疑是高昂的研发费用。2024年,昆仑万维的研发投入高达15.4亿元,同比增长59.5%,占营收比重达到惊人的27%。然而,如此巨大的投入并未换来相应的回报,AI业务收入仅0.39亿元,占比不足1%,形同“烧钱买标签”。北京天工、Skywork AI、昆仑天工等AI子公司更是集体沦陷,亏损额分别达到5.86亿元、3.43亿元和1.7亿元,将昆仑万维的AI叙事推向了风口浪尖。
昆仑万维的AI战略之所以屡屡受挫,技术基础的薄弱是根源所在。其旗舰产品“天工4.0”大模型在推理速度、对话连贯性、开放接口支持等多项关键指标上均落后于竞争对手,位列第三梯队。1300亿的参数规模也远低于主流大模型,难以支撑起to B或to C端的深度商用需求。
更为严峻的是,昆仑万维的AI工具链缺乏微调能力和生态整合,导致其在商业化道路上步履维艰。2024年11月,昆仑万维AI研究院院长颜水成离职,仅任职14个月。技术团队的动荡不安,更是让公司的技术研发陷入了无序状态。“天工3.0”项目的多次延期,研发路线的市场疑虑,无不暴露出昆仑万维在技术层面的深层次问题。
昆仑万维的出海业务同样遭遇了滑铁卢。SkyReels、Mureka等AI产品在北美和中东市场的拓展举步维艰,语言模型在本地语义和内容适配上的不足屡遭诟病。欧盟《AI法案》的出台更是让多个AI工具被迫暂停测试,出海战略遭遇重创。
尽管昆仑万维宣称其在AI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市场反馈却揭示了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巨大落差。公司宣称的AI社交单月最高收入突破100万美元、AI音乐年化流水1200万美元、短剧平台DramaWave年化流水1.2亿美元等数据,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猫腻。
以DramaWave为例,其AI算法仅用于内容推荐和本地化配音,远未形成从剧本到视频的AI创作闭环。而其AI短剧平台SkyReels仍处内测阶段,被用户吐槽“缺乏真实感”,纯AI内容尚未进入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将短剧流水计入AI收入存在修饰财报数据的嫌疑,实际AI业务贡献微乎其微。
昆仑万维的亏损背后,实控人周亚辉的资本运作同样引人注目。2023年6月,周亚辉前妻李琼高位减持3500万股,套现超13亿元,并以2.5%低利率借款回流资金,名义支持AI发展。相比2.5%的借款利率,中小股东仅获0.4%股息,沦为资本输血工具。2024年,公司申请银行授信12.7亿元,部分由周亚辉担保,加剧“股权变债权”争议。这些操作令“科技投入”与“个人套利”的界限愈发模糊。
2023年8月和2024年7月,北京天工、昆仑天工股权从Star Shine转至Skywork AI,产生10.7亿元商誉。Star Shine在转让前引入少数股东,营收与净利润暴增,但净资产为负,经营现金流骤降。此类“左手倒右手”操作推高估值,关联方获利丰厚。2016年收购闲徕互娱、2023年以11.45亿元收购资产仅456万元的奇点智源,均引发监管和市场热议。深交所曾要求补充披露交易细节,但合理性解释仍未消除疑虑。
北京天工、昆仑天工股权的“左手倒右手”操作,以及收购闲徕互娱、奇点智源等资产时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均引发了监管和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些资本游戏不仅未能为昆仑万维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信任危机。
从元宇宙到新能源再到AI,周亚辉以其独特的“风口猎人”形象在资本市场闻名遐迩。然而,缺乏长线耕耘的“赌徒式”投资策略最终让他陷入了信任泥沼。P2P爆雷、闲徕互娱风波、关联交易争议等事件早已让他的资本运作饱受非议。
如今,随着AI叙事的降温和资本市场的容忍度骤降,昆仑万维若无法尽快兑现技术成果、建立可持续的收入模型,恐将难以在冷却的资本市场中续写“风口”神话。周亚辉的“风口猎人”标签,或许终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无法抹去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