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廷:如何认识现代生活中的“礼”与传统文化
金方廷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传统观念对于人的一生的理解,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理解,跟现在也不太一样。对于传统,整个人的家族代系纽带就像一根很长的链条,它没有初始也没有终结,个体只是这链条当中一个环节。你作为个体,对于家族责任,你要把这个链条给维系下去,不能它中断掉,这是一个个体职责。传统架构里的人理解自己,和现代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一个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一、当代中国的“传统复兴” 02:20
十多年前和现在整个舆论氛围,对传统文化看法变化还是挺大的。十多年前我读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古代文化,却怎么也买不到古风的本子。但现在每个地铁站,我都能看到穿汉服的女孩子。原先的汉服可能跟影楼风差不多,现在这个衣服还挺好看,女孩打扮的也很漂亮,他们身上有一种因为服装带来的文化自信。人们口头不太承认爱传统文化,在做的事情,却体现出他们内心对传统文化认同。忽然间发现,爸爸妈妈们开始买唐装了。作为b站资深用户,我记得b站版面很少的时候,基本都是二次元,现在古风专栏变的越来越庞大。
许多传统的元素进入日常,包括进入流行文化,这种接受和接纳,大众的包容,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一种审美、生活风范之上的。但这种角度去汲取传统资源,并不是特别深入,可能还比较表层。我自己有点专业性的偏见,原来一开始听到古风的时候,我挺排斥的,觉得非专业的人,怎么能写出好东西来。前两天我一个朋友给我听了一首古风歌曲,好像还是首抖音的神曲,我一看,这个水平确实是让人惊讶的。这也说明人们从一种比较表层的爱好开始步入深层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
二、“礼”在现代社会中的沉积 08:32
接下来,进入到今天演讲的第一个主题,关于礼。礼包罗万象,甚至可以覆盖中国古代的生活,跟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息息相关。我在这里剪取了一些跟家庭生活有关的礼,也就是宗族生活。
01
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礼 11:48
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初接触的就是家庭生活,我们会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家庭生活的范围里。你会发现,你要是跟着礼的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去生活的话,一个人从生到死,整个一生基本上是被礼包裹着。人从出生开始,做一个小孩慢慢长大,在很小的时候要行冠礼,其次是婚礼。古代的婚礼,其实不太注重夫妻之间表达爱意,更多是两个家族建立起亲戚的关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展现家庭内部父母这代和子女这代的传承关系。古人结婚基本都是要生小孩的,这跟现在结婚的想法不太一样,结婚标志着生命在家族谱系上延续,基本结了婚就说明这家伙肯定会有后代,不然就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想法。
婚礼之后生娃,娃又长大娃又继续复制你的人生,等到最后丧礼的时候,其实是人从生步入死亡的一个标志性礼。但这个礼,并不意味着人生命的结束,或者说他作为一个物理上、生物学上的人,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作为一个象征意义上的或者是带有他的名字铭记的意义上的人,其实还活着。这个活着,是靠什么活动来维系?就是最后的礼,祭礼。在每年的清明节、冬至节、中元节这些重要节日,家里人都会给祖先供奉酒食,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追忆去表达缅怀之情。于是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就从此延续在后人的记忆里,人从生到死乃至死后的不同身份的演变,完全是通过礼的框架给勾勒出来的。
今年是五四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批判最大的东西是什么?封建礼教。但它批判的不是整盘的封建礼教,批判最多的,是家庭的伦理,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东西。它掀起的都是子女对父母的反抗、女性对男性的反抗,但所有这些反抗到最后都是对家族伦理的颠覆。
其实你会发现,人从出生开始,他就已经步入家族和宗族的生活,从生到死都在里面。循环往复,人类才能代代的生长下去。传统观念对于人的一生的理解,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理解,跟现在也不太一样。对于传统,整个人的家族代系纽带就像一根很长的链条,它没有初始也没有终结,个体只是这链条当中一个环节。你作为个体,对于家族责任,你要把这个链条给维系下去,不能它中断掉,这是一个个体职责。传统架构里的人理解自己,和现代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一个我是谁的哲学问题。传统的框架里一个人怎样、一生怎么度过,其实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安排的。你如果是个正常的人,符合正常的伦理价值观念,就该这样按部就班地生存下去。古代的人,他会质疑自己的身份永远都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罗网中。但在现代社会,他更多地试图去社会中寻找身份和认同,这个认同一定离开原生家庭的庇护。现在青年人做职业规划,就等于在寻找自我,因为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通过职业来确认自己。古代是个非常具体的一个环境,现代是你自己要去寻找自己目标的一个结果。
02
丧服制度与人情社会结构 20:42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第一个制度,丧服制度。丧服制度是用完全诉诸视觉的、可视的具体方式呈现出一个人生前所有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东西。在一个死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跟他有过亲属往来或跟他生命中发生过连结的人,都必须要来服丧。服丧会有一些穿衣服上的要求,有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种丧服,从第一种到最后一种是越来越轻的,第一种是最重的,最后一种是最轻的。这种亲疏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丧服穿的够不够隆重来体现的。这个人跟我关系越近,我不一定真喜欢这个人,而是在亲属的架构里边,我们的亲缘关系就是这么近,那么我就有义务为之服最重的丧服。但层层往外推,到了比较疏远的关系时,穿的不要那么隆重。一旦离开了这五种丧服之外的人,那么基本上就是传统社会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它的关系网是通过穿衣服的方式,在整个的丧礼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整个东西都高度的符号化。通过衣服穿的破烂,哭得隆重,服丧的时间足够长这样一些硬性的规定来表达个人内心的对于死者的感情。
鲁迅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奶奶去世了,他是个新派知识分子,村里人怕他不肯按照老方法去搞这套丧礼,没想到他乖乖的做了。只是所有人都哭丧时候,他不哭,等到人们不哭了,他开始嚎啕大哭,一个新派知识分子不得已被卷入到一个传统的礼仪时,他就用一种非常委屈的方式来曲折地表达自己。魏连殳一生都在抵抗传统观念对他的影响,他完全不想按照传统方式去生活,不结婚不生孩子,可他却没有办法摆脱掉自己死后的传统命运,家人还是找了个小孩来为他哭丧。小说体现出新观念和旧观念冲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亲缘关系、礼俗往往非常强大,这个强大不是可以靠一己之力可以去抵抗的。
03
祭礼仪式与中国人的宗教态度 38:41
最近很多人看电视会认识他,《破冰行动》的男主林耀东。在整个电视剧靠近结尾的时候,林耀东在跟他的对手赵嘉良聊天,说起人生的追求意义的时候。他说赚钱不是我人生的意义,我这辈子要建一个非常好的祠堂,要为整个村子建立一个所见过的最好的,进行宗族祭拜和祭祀的场所。他是这样想的,但他这么做动机背后,就是他一旦进了祠堂之后,自己也可以作为这个家族中最荣耀的人物,在祭祀中被人祭拜、被人永远的纪念。
关于祠堂、祖先崇拜的问题,可以看到丧服制度提供了一种理解传统架构中生前的人物关系网的钥匙。我们还是从鲁迅的小说《祝福》谈起,《祝福》 主线是祥林嫂的故事,但它整个的小说的情境,其实是整个村庄年终祭祀大典的准备当中。准备酒食,把所有的食物摆的整整齐齐。为了表达内心对祖先崇拜和崇敬之情,必须要维护这个典礼宗教意义上的洁净,使这个典礼受祝福、吉利。小说里鲁四爷说,祥林嫂不祥,这个女人不吉利,于是她不能参加鲁镇的典礼。祥林嫂最后的死跟这件事有直接的关系,她被完全排斥在整个村庄准备祭祀典礼的行列,因为被排斥,她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完蛋了。你会看到一个丧子的寡妇在乡土社会,是没有家族归属的人。这类人在传统社会里面是最可怜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整个祭礼活动中最重要地方是一个祭祀者给祖先献上酒食,然后祖先象征性地用过这些东西之后,给主祭者降下祝福。他要说非常多吉祥话,告诉他我收到你的酒食了,然后祝你各种各样的吉祥安康话。你会发现中国人通过宗庙祭祀活动获得的祝福,是一些非常直接的祝福。所有祝福都及时的,没有延迟。仪式还模拟了生者和已过世的祖先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显然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就像是在演戏。这个典礼本身从宗教的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跟贿赂祖先没有什么区别。我希望趁这个节日招待你,你给我一些祝福和保佑,背后的逻辑是一种互惠。中国祭祀本身不是完全超越世俗范畴的,反而很世俗,跟生活很贴近。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传统宗教观念是一种非常此岸性的宗教,有很强的现实的功利性。像转锦鲤的微博,我要表达一下对于这件事情郑重之情,也希望得到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福报,做一些很直接的期许,但这个期许到底如何我们却不太去追究。马克思•韦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一个社会学家,他就对中国的儒教传统有自己的看法,说中国有种很有意思理性主义。他自己打心眼里看不起宗教,也觉得不需要用宗教来愚民,说儒教比起其他地方任何时期宗教关系,此岸性都要强烈得多。现世当中做事情对你来世有什么回报,中国不太讲这个东西。印度人就不是活在当代,他觉得我这一世做得好不好,完全决定了我下一世能够过得好不好,所以他们会很安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不太好的生活,觉得是上一辈子造的孽。
三、礼、民俗和法律的关系 51:39
我也希望给大家带入一个新的维度来看传统,就是所谓民俗的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架构里,礼、俗和法都是规范,三者之间互有往来,但也会发生冲突。历朝历代知识分子或当权者,他们都很希望社会养成一个良好的风俗,这样社会道德观也会好一些。古代处理这件事情,用的方法很有意思。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礼,通过推进音乐和文教,去慢慢的实现移风易俗。这种说法来源于先秦。你会发现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后,大家就对美国的价值观开始有认同感了。只不过它的推进是比较慢的,它需要时间堆积才能去涵养,然后让人们慢慢去接受你所要传达的观念和理念。
另外一种,用法。这就是来自传统法家的理念,通过严刑峻法,利用别人的恐惧来实现非常铁腕的政治。这个方法很有效,效果很快,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民众容易造反,大家很不愿意去改变自己习惯的东西。在传统社会常见的礼、俗和法之间的冲突,在现代社会开始变得比较的淡薄,因为更大的一种冲突来了。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法律体系跟传统生活方式整体性的冲突,使得原来古代传统中的矛盾变得没那么重要了。现在社会上关于结婚的彩礼,有很大的争议,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温柔敦厚的礼仪资源来做一种努力,能稍微淡化一下婚姻中的金钱问题,改善我们社会的某些面相,是一个值得去做的尝试。
今天我所准备的内容可能比较驳杂,简单做个总结。传统其实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们称其为传统,说明这东西很古老。古老是意味着什么,不是说它过时,而是古老这件事情本身就有古老的价值,它十分的顽固和稳定。如果一个东西没有用,它不可能延续两千年,它一定有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它之所以无法适应现代,是因为有自己的一些麻烦在。希望我今天的讲座能够揭开冰山一角,让人们去了解和观察,从而能够健康理性的去对待传统和文化。不要那么快去评判他好和坏,或用价值的判断去取代所有的一切对他的了解。对于这种传统知识了解越多,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喜欢、赞成以及反对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不会说简单地陷入到支持或反对的简单二元对立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