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AI,连律所都进不了了?
作者 | 学习各种AI的
来源 | 法律先生
这几年,法律行业对AI的态度犹如过山车。
第一阶段:什么玩意
第二阶段:不屑一顾
第三阶段:糟了,有点厉害
第四阶段:偷偷学,悄悄用到
现 在:哦豁,多学几个吧
这些转变,也体现在了律所管理上面。
如今,全球营收Top10的大所不再谈「AI能否替代律师」,而是探索另一个问题:如果AI成了标配,那律师怎么才能不被抛下?
答案也很直接,入职即训练,上岗先认证,不学AI,别想干活。
🔺截图自BI
摩根路易斯(Morgan Lewis),要求律师先考证才能用 AI 工具。
用完还要挂个「认证徽章」在内部系统里,像在说这个人,已经拥有了律所生存的基本权限。
欧华(DLA Piper)一步到位,把Copilot在全所铺开,还自研语言模型搞合规识别,不会约等于无法使用电脑。
吉布森(Gibson Dunn)干脆搞了一个内部AI战略委员会。
30多个合伙人坐镇,每月开会决定AI这个「数字合伙人」到底该干哪些活、不该碰哪些活。
盛德(Sidley Austin)直接在新员工入职培训里,搞了一场300人的AI骇客马拉松(hackathon)。
律所变身提示词(Prompt)教育基地,新人第一课不是怎么写文书,而是教AI写案由。
AI已经从可选项,正式变成了律所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不是工具,是入职门槛。
🔺截图自盛德官网
那中国律所呢?
看上去没那么激进,实则也在悄悄提速。
不少律所早已用上AI工具查法条、审合同、润文书,部分所也开始试水新人培训和产品共建。
但多数还停留在「用得小心,说得更小心」的阶段。大家都明白,AI不是风口,是转向灯,只是还没统一方向盘。
AI係你嘅對手,定係你對手?
AI是你的对手,还是你的双手?
正如瑞格(Ropes & Gray)技术负责人所说:「时代变了,客户要AI,因为它能提升交付效率。」
客户不再满足于律所的人力密集型服务,他们要的是又快、又准、还合规还便宜。
更现实的是,对律师的评价体系也在改变。
以前,年轻律师用几年时间,打基础工积累经验;现在,客户用AI自己就能完成。
以前,合伙人评估一个律师的价值看交易额、时长和客户满意度;现在,你对AI工具的掌握程度、协作效率和提示词质量,也成了考量指标。
技术改变分工,分工重塑权力。
现在还不会用 AI 的人,可能未来不是被替代,而是直接「被边缘」。
所以今天的重点,不是担心 AI 会不会抢你饭碗,而是你有没有资格和它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分饭吃。
过去你可以说「我不是技术出身」,但现在这借口等于说「我不识字」一样不合时宜。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客户期待更高、竞争更快、风险更深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AI不止是一场风潮,更是一种迭代,不是技术能不能替代人,而是人能不能驾驭技术。
谁能和AI一起跑得更快,谁就能站得更久;谁还在等风来,很快就连原地都站不稳,那就真的哦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