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中国开始缺垃圾?埋20年的垃圾被挖出返工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中国一度被“垃圾围城”困扰的地方,如今竟然开始“抢垃圾”了,甚至连20年前埋进地里的老垃圾,都有人挖出来重新加工。
垃圾,不是越少越好吗?怎么现在又说“垃圾不够用”?这到底是环保进步了,还是资源真的紧张了?

2024年,安徽芜湖的一家环保企业干了一件看上去有点“倒退”的事:他们开着挖掘机,把2002年填埋在郊区的生活垃圾一层一层刨出来,重新筛分、分类、清洗,然后送进资源化利用的生产线。

这不是个案——福建、江苏、山东等地,也陆续开始了类似的“填埋场返工”项目。
为什么要挖“老垃圾”?其实很简单:它值钱了。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4亿吨,比上一年减少了近7%。尤其像塑料、金属、纸类这些可回收的部分,因为前端分类做得越来越细,被大量提前拦截,导致终端环节能回收的“好垃圾”越来越少。

而另一方面,再生资源的市场行情却在持续上涨。比如2024年,再生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价格一路涨到每吨9000元以上,超过了不少新料的价格。
这么一来,那些当年没来得及回收的“老垃圾”反倒成了资源富矿。埋在填埋场里的塑料瓶、铝罐、废纸,如今都能变现。

当然,挖垃圾不仅是为了赚钱。很多老填埋场已经用到了设计年限,地下渗滤液积压、甲烷气体聚集,甚至土壤也有污染风险。
与其等它“爆雷”,不如主动出手,把旧账翻出来,顺便也把里面的资源再用一遍。

说到底,像芜湖这样的项目,首要目的是生态修复,资源化是个意外收获。但正是这个“顺带的收益”,让垃圾不再只是城市的负担,而成了可以盘活的资产。
垃圾“短缺”的背后,是资源回收产业的大变局这几年,很多再生资源企业都在抱怨“原料越来越难找”。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背后确实有一套完整的逻辑。

从2017年起,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在那之前,国内很多回收企业靠进口海外废塑料、废纸、废金属为生。2016年,中国的废塑料进口量高达748万吨,而现在几乎归零。
突然之间,靠“外部供血”的时代结束了,企业只能转向国内原料。

再想想看为啥垃圾变少了?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大家开始认真分类了。
像上海、杭州这类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率已经超过了35%。塑料瓶、易拉罐、纸壳箱——这些“值钱货”在居民家门口就被分走了,根本轮不到后端的垃圾厂来处理。

其实还有一件事,很多人没注意到。过去几年我们为了解决“垃圾围城”,焚烧厂建得非常快。
2017年到2020年,全国焚烧厂的数量从300多座涨到800多座,年增超过30%。但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并没有跟着暴涨——年均增速不到3%。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焚烧厂的锅造好了,但“米”没那么多了。
到2023年,江苏、浙江一些地区的焚烧厂负荷率已经降到六七成,还有的厂子不得不跨省“抢垃圾”维持运营。

而在回收行业这边,情况也差不多。像再生塑料,一条年产10万吨高纯度再生料的生产线,至少需要覆盖500万人口的生活垃圾出量,而且还得分类质量够好。现实是,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城市没那么多。

资源型垃圾的“短缺”,正在成为整个循环利用产业的新瓶颈。于是,一些企业开始向“沉睡的资源”下手:填埋场、堆场、甚至当年没人要的混合固废。
过去我们拼命想埋掉的,现在成了抢着要的“原料矿”。
“垃圾返工”到底值不值?很多人听说“挖老垃圾”这事,第一反应是:脏不脏?累不累?真的能赚钱?
答案是:不是所有垃圾都值得挖,但有些,真的值。

还是拿芜湖那个项目来说,填埋量一共60万吨,经过筛分,其中大约40%能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算下来,可提取出2万吨左右的塑料、1万吨金属、8万吨有机质(可以做生物质燃料或改良土壤)。加上土地修复后带来的增值收益,整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接近1:1.8。

除此之外,还有一笔“看不见的钱”——环保风险的回避。别小看老填埋场里的渗滤液,氨氮、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都有,真要是渗到地下水里,治理成本比挖垃圾还高。

当然,不是所有填埋场都有开发价值。关键看两个因素:一是垃圾成分结构,二是填埋年限。要是垃圾本身混得太乱,或者有毒有害成分比例高,挖出来也没法用,甚至可能“赔本赚吆喝”。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窗口期。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德国也做过类似的填埋资源化尝试,但因为当时原材料价格低,环保压力也没那么大,很多项目没能跑通。
而现在,中国的再生原料价格高、环保刚需强,“返工老垃圾”反倒成了一种经济上可行、环境上必要的新选择。

说到底,能不能把垃圾变成资源,已经不取决于“捡瓶子”了,而是看我们有没有系统化的处理能力,能不能把这件事当作一门产业来做。
我们不是在处理垃圾,#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而是在挖掘未来垃圾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它不再只是“处理成本”,而是“资源资产”;不只是“社会问题”,而是“产业入口”。

2025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年产值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废塑料回收市场也将突破1500亿元。而像填埋返工这样的做法,正成为资源循环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这背后的逻辑也不复杂:我们正在从“垃圾社会”走向“资源闭环社会”。
人类制造的每一件物品,从生产、消费到丢弃,可能都不是终点,而只是下一轮资源流转的起点。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在挖20年前的垃圾,不必觉得惊讶。他们不是在倒退,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走在时代前面。
半解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