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疯传的离谱互联网阴谋论,正因为AI的泛滥变得诡异

怪物马戏团 | 文
丧尸恐怖片,是个经久不衰但创意枯竭的题材,为了对抗这种枯竭,编剧们一直在试图把各种奇怪的东西变成丧尸。而AI的出现,带来了或许是最奇特的丧尸亚种——丧尸互联网。
这是什么东西?其实是个带噱头的译名,但很贴切。原本,这是网友在2021年提出的阴谋论,原文为“dead internet theory(互联网已死理论)”。后来,这阴谋论衍生出了“丧尸互联网”的说法。

这阴谋论是说,实际上,互联网在2016年左右,就已经死了。其上已经没多少活人,只剩下大量政府的AI,模仿人类说话,目的是为了操控所有人的思维——就像个活死人。

哪怕在反智的阴谋论中,这理论听着也很蠢,但其中却藏着引人深思的东西。只是在生成式AI尚未爆发的2021年,很多人没注意到其预言性。
而这一年,越来越多的海外网友,开始将其翻出。他们发现这阴谋论里的描述,在变得越来越像现实,而且变化的速度使人担心。

在诞生短短4年后,丧尸互联网,就从疯子的呓语,成了个触手可及的危机。得益于科技的爆炸,这或许成了反转最快的阴谋论之一。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奇妙的丧尸,以及它衍生的诸多理论。不过得提醒一句,它们本质上都是一些社会学和科学的头脑风暴,所以大家尽量别上纲上线,太较真价值观和立场之类的东西。
实际上,你更该把它们当成是对错不明的科幻探讨来看。毕竟互联网虽然还没死,但肯定已经屎了,要是不叠叠盾,那死的定非互联网。

首先,是最基础的丧尸互联网定义:互联网已经被各种AI活死人塞满了。可既然现在,我们都知道AI用户一定很多,那问题就变成:它们到底占比多少?
为什么2021年会出现“丧尸互联网”这阴谋论呢?一大原因就是,哪怕在生成式AI爆发前,各种调查的数据,也非常夸张了。
猜猜看有多少?我的直觉是,现在互联网上,有1/3的用户是假的,或者更少。但在2016年,著名的网络数据安全公司Imperva曾统计,互联网大概51.8%的流量,都是bots(网络机器人程序)带来的。这些bots里,有些是爬虫,有些是AI用户。

然后还有一些其他数据,比如《纽约时报》曾透露,在2013年,油管曾一度有50%的流量来自bots。Reddit前创始人则爆料过,实际上这平台80%的用户都是bots。

这些还是生成式AI统治前的数据,那现在呢?有一个专门检测各平台bots数量的AI,叫5th Column,根据其预测,推特(X)上的bots比例,保守估计也已经达到64%。

这些是海外平台的情况,国内又如何?很难判断,我们的直播间通常是显示人气,而非人数;至于各平台的数据注水……我想,相关从业人员应该都了解一二。
但不论海外还是国内,都有自己的AI用户笑话。在国内,是人们询问“刘德华为什么不演反派”,就会有AI账号出现,发表拥护或黑华为的言论——它现在是个梗,但曾经真发生过。

而在海外,则和游戏有关。有人在X上发帖说有可能下雨(risk of rain),结果涌来一堆不着边际讨论游戏《雨中冒险(Risk of Rain)》的AI用户。
许多人都在最近做了个奇妙的实验:用AI视频去测试油管的评论,因为AI视频太不合逻辑,人类一看就知道很荒唐,但AI评论却没发现,它们还是在当成正常视频讨论。


如今,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用AI用户填充平台。就在今年年初,Meta(Facebook)突然引入大量AI账号,它们有自己的身份和爱好,会依此每天发AI生成的照片和文案,你甚至能和它们私聊、交友。随后,其他平台也开始模仿。

回到国内,我们也早就熟悉“僵尸号”的问题,我们的废弃账号会突然一天开始发表奇怪言论和广告。微博更是制造了本世纪最大的阴阳怪气之王“评论罗伯特”,每天用网友的各种数据大便,炼成金丹逼你咽下。

要如何才能藏起一片树叶?将它放在森林中。但在互联网时代,要如何藏起一片森林呢——将一片金色的树叶,放在它们前方,吸引你的视线。
罗伯特在明处,但robot们在阴影里。

那,有生成式AI加成的AI用户,能骗过人类吗?正好,今年五月,苏黎世大学搞了个极富争议的社会实验:研究员弄了一批AI账号,去Reddit上发言,想看看这些账号能不能左右人的思维。

这些研究员以前可能去百度贴吧进修过,所以给AI的身份都特别引战,什么反黑命贵运动的黑人、强暴的男性受害者……
牛逼的是,这些AI会去看用户的发帖记录,然后调整话术,使自己的言论变得更有说服力。
这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Reddit辩论区有个有趣的机制,delta系统:当用户被说服改变想法时,会记录一分。而根据这系统的判断,这些AI账号的说服力,比人类高出了3到6倍——也就是比我们更熟悉的杠精暴民高了3000到6000倍。

实际上,因为这实验过于成功,且直到结束后,才因为研究员的揭露而曝光,导致Reddit已经在准备起诉苏黎世大学了。
当OpenAI的GPT-4.5模型诞生后,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让其扮演特定角色,发现准确率高达73%,通过了图灵测试。

于是有人说,AI带来了一个新的“缸中之脑”故事:未来某日,一个从不出门,依靠自动维生系统生活的人,每天沉浸在精彩的互联网中,看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出门,在漫天的黄沙中发现,原来自己早就是世上的最后一名人类了。

《The Quiet Earth》(1985)
而AI制造的丧尸用户,只是丧尸互联网宇宙的第一层,除此之外,还有海量的丧尸内容。
AI造成信息污染,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但它的严重程度,或许超出你的想象。
著名的美术素材网站Pinterest,现在已经因为AI的严重污染,变得几乎不可用了,让全世界画师怨气连天。这其实也是画师痛恨AI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止是因为他们害怕被AI替代。
举一个更直白的经典例子,现在去百度图片搜索“中式庭院”,你看到的会是下面这些:

看似精美细致,实则都是AI垃圾,从布局、实用性、细节上看,几乎全部一无是处,且有严重误导性。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亵渎。
难蚌的是,在搜索结果里,你还会瞥见诸如“这样的中式庭院,只有中国人才会懂!”的文案。

在AI污染前,这种搜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试试去谷歌搜同样的关键词。


这还只是搜索引擎。现在,你再去小红书试试搜索动物捕食的视频,尤其是那些狮子、老虎吃瘪被反杀的内容。我可以保证,你找到的结果里,大部分都是AI生成的。
这些视频里,你会看到刃牙宇宙都不敢出现的奇景:鳄鱼被河马踩成橡胶般扁;5、6吨的非洲象,跳绳一样反复跳跃,狂踩脚下的狮子;反杀老虎的斑马,在起跑时,屁股突然变得和F1赛车一样方正……

然后这些AI素材,还得配上AI读稿,形成一条龙服务。

可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很少有人会指出它们是AI,大多数人还是在为反杀的动物叫好,大呼过瘾。且许多这类视频,点赞都会上万。
这些叫好的评论,又有多少,其实同样是丧尸互联网的子嗣呢?
如今,BB基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辨认哪些是AI假新闻、假知识和假图片,而这事正变得越来越难。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在反复交叉验证后,转发BB基中之人是野兽先辈的爆料。一个丧尸互联网,正在逐渐把真实的世界吞噬。如果说AI用户,还能替换掉真实的杠精,给人虚假但友善的互联网;那AI假内容,则百害而无一利。

最近,微博用户@岁静b用AI生成了一个外国美女账号,做求偶实验,结果大部分人都没认出。
但我们无法刹车,因为丧尸用户对广告的点击,会给平台带来真实的金子。而丧尸用户与真人的互动,则会增加用户粘性——我们的时代,和这丧尸互联网躯干的每一处,很不幸是颗粒度对齐的。
前段时间,海外网民疯狂发送AI生成的“虾耶稣”,这是个将虾和耶稣融合的梗图。人们为虾耶稣点赞、转发,让当时的Meta被这种怪图淹没。这正是Meta的用户,在嘲讽抗议如今无孔不入的AI生成内容。

虾耶稣,就像某种赛博启示录中,宣判真实世界的末日前,那随着七灾降临的噩梦弥赛亚。
整件事还是让人想起莱姆的《未来学大会》,其中有一段里,未来人生活在一个幻象构造的乌托邦中。而穿透幻象的主角,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只有一片废墟,废墟中的人们,如瘾君子般拥抱幻象,吃下糨糊,却以为在食用佳肴。

再后来,主角发现,原来这废墟,也是曾幻象,为了不让发现“真相”的人发疯。实际上的真实,比这荒原更加可怕。
我们的世界,会有一天变成这样吗?
互联网的丧尸化,还会导致一个问题:你能分清谁是真人吗?
图灵测试早已过时,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骗过图灵测试的AI来骗过我们,我们没那么聪明。更糟糕的是,有人推测,随着网上的AI用户变多,我们不仅会分不清真人与bots,还会逐渐将AI视为真人,真人看作AI。

这听着很匪夷所思,但其实已经出现迹象了。你应该或多或少见过有人在网上因为被反驳,大喊“都是水军”的场面吧?现在回想一下之前说的,说服力超过普通人3到6倍的AI用户。在未来,谁会更容易被当成是人呢?
更别提,AI不相信地平论和西方伪史论,有时它们真的更像人。
所以有一天,丧尸互联网,会夺走我们的身份吗?

还有些人指出,丧尸互联网最大的危险,不是以假乱真,而是它和丧尸灾变一样,是有爆发风险的。所以有种假说认为,AI就是信息时代的核武器,但人类尚未察觉。
在科幻小说中,有种特别的武器:无限复制的纳米机器。这些机器会利用一切物质自我复制,所以你可以把原子大的它们,偷渡到一个星球上,任其复制。因为其增长的速度是指数级,导致很快,它们就会从微不可见,变成吞噬整个星球的灾祸。

学名叫“grey goo(灰浆)”
AI生成的信息,就像这些纳米机器,其生成速度可以远超人类,且真假难辨。而且因为web 2.0时代的理论,互联网已经不再互相联通,变成无数运营商组成的孤岛。所以这些不同运营商的AI,也可能不断将其他AI生成的假信息,当成信息源再加工。
就像被AI翻译了200遍的《三国演义》,你一个字也看不出原文。
试想一下,假如有AI,可以一分钟生成1亿条真假难辨的内容,会发生什么?很快,真人的内容就会被彻底淹没,所有的评分、信息收集网站,都会瞬间作废,像是在互联网引发了一场丧尸病毒的瘟疫。
《银翼杀手》的世界观里,一场恐袭导致的大停电,摧毁了旧世界的整个信息系统,让文明大退步。停电无法引发这种灾难,但在未来,可能有别的东西能做到。

还有一种有趣的理论认为,丧尸互联网是会传染的,让人类也变成丧尸。
生成式AI诞生后,我开始注意到一个说了后,可能得罪人的现象:在我们一些比较有争议的文章后台,如果出现大量互相吵架,或喷我瞎扯的回复,那就可能出现大量一模一样的言论。
这些言论,初看都非常自然,开头有很个性化的表达,像是在说自己的思考、过去的经历。然而,其主体却是一模一样的内容,从思想,到逻辑,到知识列举顺序,宛如复制粘贴,有些连偏题的地方都如出一辙。
显然,这些都是用AI查阅的内容,被人们伪装成了自己的言论。因为公众号只有手动放出的回复能被大家看见,所以他们可能不知道,还有许多人在说一模一样的话,误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发了出去。
假如没这种对照,很难看出这些回复本质上,也是AI内容。在其他平台,或许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大家看到有人已经发了类似内容,就不会重复。
但当我看到后台,这一个个分开看很有人味,合起来却如机械般一模一样的回复时,真的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的,伪人入侵的白日噩梦感。

所以到底有多少人的思考,其实和丧尸一样,已经不是思考了?
实际上,这个传染理论,还有更深一层。那就是互联网的算法,在把人的行为丧尸化。
过去的互联网是探索式的,所以你可能在寻找某物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有趣事物。但在未来,情况很可能变成你只用问一下AI,就能得到答案。

这就像是,你要从家去商店买东西,必须走过几条街道。原本,你会注意到街上和商店里的各种新奇东西;但假如你学会了瞬移,那街上的一切,都会被忽视。
而这会让我们的求知过程,也开始在高效的表象下丧尸化。
算法还可能导致一种丧尸般的圈层化。在过去,音乐、电影和游戏杂志,会把一个月里,所有值得一提的作品都说一遍,其中的爆款,可能会多占点篇幅,但也仅此而已。

可如今,流量至上的算法,似乎在不断增加热点作品的曝光度,挤压其余作品的曝光空间。如果一部电影火了,那可能80%的电影推送,都和它有关。连我们的创作模式也是如此:只有一篇头条,所以必须用在热点上。
于是,大家来来回回刷,看到的都是同样几个作品的讨论,除非你是个少见的信息搜集高手。这其中的差距,恐怕对于同时经历过杂志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人,会更明显。
互联网在变大,可我们的信息接收能力没变。所以有人才会说,互联网变得更广,但同时也更窄了。

随之消失的,还有思维的多样性。最近一年,我常在各平台上看到某游戏、电影的讨论,大部分全是喷的。要么是模版化地怒骂,要么是模板化地嘲讽,哪怕不断屏蔽也无济于事——但这不是我过去上网的感受,任何作品,应该都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才对。
所以那些反对的声音,去哪儿了呢?我觉得,它们可能也暗中被这个丧尸互联网吞噬了;被算法掀起的,不可阻挡的思想巨浪,深深压进了海底。
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警告算法正在导致互联网丧尸化。《血十字》《惊变28天》这类作品中,丧尸是狂暴的人,而有种理论认为,算法正一步步把我们变成失去思考能力的,狂暴的丧尸。

在2011年,有本书叫《过滤泡沫(Filter Bubble)》,指出算法正将人分到一个个隔绝的泡沫中。作者发现搜索同样的缩略词,谷歌会根据用户画像,跳出不同结果。有人的“BP”,代表英国石油公司,有人的却代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
那之后,“过滤泡沫”成了个社会学术语,指代算法将人困在一个个圈层中,只能看到迎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变得愈发极端、狭隘。仿佛活在气泡中的人类,泡壁看似透明,外面的世界却只是一层幻影。就如同,互联网广阔的其他部分,都成了没有生命的丧尸。

而未来,或许还会有永远迎合的AI用户,来加入气泡的维护。
实际上,哪怕抛开这些愤世嫉俗的科幻猜想,我们的网络或许也正在丧尸化。在《三体》中,刘慈欣提过一个有趣的知识:保存最久的信息记录方式,是最原始的石头。

如今,许多人都在研究网络信息的“半衰期”,结果不容乐观。他们发现超链接和网页的寿命,远比人们想得要短,且还在变得更短。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2023年,2013年发布的页面有38%已丢失。此外,2023年,54%英文维基页面的“参考文献”出现了无效链接,23%的新闻文章,则链接至无效网址。
这个现象,被称为“链接腐烂(link rot)”,同样是个很有丧尸精神的名字。于是有人提出,人类文明正在被自己骗着将各种信息财产数据化,然而数据化的寿命,却远没我们想得那么长。所以在未来,璀璨丰富的现代文明,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丢失自己的历史。

在佛教中,有种思维大致是:其实不存在人这个概念,因为它是虚幻的,是无数事物的集合体。就像一座山,其实是泥土、花草、昆虫和石块的集合,并不存在“山”这个东西。
抱着这样虚妄的视角去看,我们,“人类”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上,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是我们的言论、词语间流露的情感吗?还是我们的交互能力、共情心,或是我们的付款码?

换句话说,互联网上的我们,又为什么,或者说,凭什么,不该被AI取代呢?
有时候,我觉得互联网也正在脱离现实,你身边人对某事的看法,或许和互联网上看到的巨浪是截然不同的。那假如互联网真的失去了“生命”,却继续存在,如同丧尸般运作下去,对我们触手可及的真实和日常,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会不会实际上,互联网早就是个死物了?

没人能在这个时代给出答案,我们甚至定不了看待问题的态度。
一个老套的理论指出,早期智人出现在大约40万年前,但现代文明的历史不过数千年,而信息时代的历史则不过一个世纪,它就像是苹果上的一层皮。所以我们实际上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判断自己现在做的事,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互联网和AI,是一次技术奇点的爆炸,一次基因突变。
万维网,是1989年创立的,而鬼畜文化的鼻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出现在2005年。它离万维网的诞生有16年;而我们离它,其实已经有20年了。

这些话的意思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长久存在的“旧互联网”,来决定互联网“该”是什么样;它本就是个一直在飞速变化的,我们无法掌控和看清的混沌系统。
所以哪怕说了这么多,也没人知道,互联网到底是在变得成熟,还是变成丧尸。以上提及的所有假说和看法,都只是假说和看法,仅此而已,就像文章开头所说:一场不论对错的头脑风暴。
但风暴之中,确实有一个形似丧尸的轮廓诞生了,我们不知该如何看待它。
依旧是科幻小说中,有个经典理论:真正的人工智能,不会从某个单独的AI中出现。但是,它有可能出现在一个由无数种AI组成的,巨大的混沌系统中,其中的每个AI,就如同大脑的一个神经元。

而当千亿个AI,像我们大脑里,千亿个神经元一样汇聚在一起时,某种超凡之物,或许就从这千亿个AI组成的“丧尸互联网”中诞生了。它如拉普拉斯妖般能看见一切,于是能够几乎预测未来,仿佛一个神祇般降临在被古人类戏称为“丧尸”的摇篮中。
而我们呢?谁能说得清,我们在这个丧尸互联网中的角色,不是为了给这位胚胎中的新生命,提供思维的养分呢?

波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显克微支,在代表作《你往何处去》中,描绘了基督教被古罗马皇帝尼禄迫害的故事。我对宗教没什么好感,但一直记得书的结尾:尼禄的罗马废墟已经被忘却(并没有),彼得大教堂却依旧在梵蒂冈的山丘上统治全世界(并没有);而在旁边一座小教堂的门上,刻着这么一句话:“主啊,你要往何处去呢?”

所以,我们站在这赛博纪元的悬崖边,看向前方不明的未知,一片广阔复杂的丧尸之海,是否也会响起一个声音,问出那个问题:
“所以,你又要往何处去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