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后私生活混乱,造成北魏灭亡?真相:不只爱情那么简单

500

一般都认为六镇起义加速了北魏的灭亡,但实际上,六镇起义不过是中央权力斗争的最后结果,起于520年、终于526年的元叉专政才是压倒北魏的那根稻草。以元叉专政为导火索,北魏政局动荡不已,最终出现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尔朱荣专权乃至北魏分裂这一系列事件。而元叉发动政变的原因竟然是狗血的爱情。

一、北魏政权的分配

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又杂糅了魏晋政治特点。简而言之,北魏政权由皇族宗室、鲜卑贵族、汉人士族这三种政治团体分配。尤其是拓跋氏(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氏)宗族,在北魏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500

北魏贵族

499年孝文帝去世,宣武帝登基(483年出生)。但宣武帝壮年而死,其幼子元诩515年登基,年仅5岁,是为孝明帝。孝明帝的生母胡氏,乃宣武帝的后妃,出生日期不知,但推测应该和宣武帝不相上下。母凭子贵,胡后妃升级成胡太后,她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所以就做出了许多出格的事,最荒唐的一点就是招募情人。胡太后死后谥号为灵,妥妥的恶谥,可见后人对她的评价。

元怿,是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之弟,487年出生,不仅有才能,而且《魏书》称他“美姿貌”。元诩登基的时候,元怿28岁,这个大帅哥就被他嫂子、摄政太后胡氏给看上了。《魏书·宣武灵太后胡氏传》说“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

500

北魏宗室

元怿有理想,不想当一个混吃等死的王爷,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只能委曲求全,出卖色相。《魏书》载,元怿通过献身胡太后,得以主宰北魏朝堂。516年,胡太后下旨说,太傅(元怿)“既综朝仪,弥悉其事。便可咨访,以决所疑”。就这样,元怿取得了执政的权力。元怿虽然私德有亏,但大节无损,他当政时期任劳任怨,“竭力匡辅,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北魏政治还算清明,国祚还能维持。

二、元叉的政变

虽然元怿干得有声有色,但胡太后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沉溺爱情的傻白甜。她不仅好色,还颇具野心,是个慈禧式的人物。慈禧杀了养子光绪帝,胡太后出手更狠,后来杀了自己的亲子孝明帝。

胡太后的崛起之路并不光彩,甚至和慈禧有的一拼。胡太后原本只是普通的妃子,她儿子元诩登基后,她阴谋逼迫宣武帝的正牌皇后、当时的太后高氏出家,自己升级为太后,临朝称制。称制时期,虽然她放任情人元怿执政,但对核心权力丝毫不敢懈怠。她把持中央决策,大肆提拔亲信和党羽。最重要的党羽就是她的妹夫、宗室元叉。

元叉担任侍中,掌控禁军,是政坛新秀。但此人也有政治野心,他嫉妒元怿见宠于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于正光元年(520年)联合宦官刘腾发动了政变,《魏书》称元叉“奉肃宗于显阳殿,幽太后于北宫,于禁中杀怿”。

而关于此次政变,野史杂谈甚至一些网络文章说,元叉也是胡太后的情人,是因为嫉妒胡太后宠幸元怿,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但这种说法过于荒谬,也没有史料论证。所以我们认为元叉发动政变的本意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权势!

500

北魏朝廷

元叉挟天子令诸侯,囚禁摄政太后,诛杀辅政元怿,主宰朝局。此后北魏进入到元叉专政时期。元叉不仅囚禁太后,把控皇帝,还更加积极地对付同姓宗室。他大肆排挤欺压宗室,以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宗室无人敢与之抗衡。如高阳王元雍为丞相,亦为辅政大臣之一,但元叉政变后完全将之架空,“虽位重于叉,而甚畏惮”。元叉怂恿其父京兆王元继与元雍分庭抗礼,元雍默然承受,不敢和元继产生冲突。汝南王元悦慑元叉之淫威,佯装癫狂、曲意逢迎。广陵王元恭则称疾不起。任城王元彝空有王爵,毫无实权,元彝之弟元顺甚至被踢出京城,外放为浊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爵贵族担任浊官堪称奇耻大辱。

500

北魏朝廷

除了政治排挤外,元叉还采取血腥手段,镇压异己。520年元叉政变后曾遭到地方实权宗室的反对。当时坐镇相州的中山王元熙,就联络地方诸侯城阳王元徽、广阳王元渊等地方藩王准备起兵,但机密泄露出去,他们遭到残酷地镇压,参与者及其家族全被杀死。元叉统治的血腥可见一斑。

三、元叉执政

元叉对待宗室的手段虽然残忍至极,但他也不是那种只会动用武力的傻子、莽夫,不然他不可能执政长达6年。他的统治更可以用恩威并施来形容。除了铁血手段外,他还对宗室施加恩惠,以达到分化瓦解宗室的目的。

他大肆封赏听从自己的宗室。比如元叉选派自家兄弟元法僧担任徐州刺史。元悦虽然是元叉警惕的对象,但元叉也不遗余力地给其好处,就是在元叉当政时期,元悦的官职和称号不断提高。元叉的统治稳固后,还为昔日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宗室恢复名誉,“咸阳王禧为敷城王,京兆王愉为临洮王,清河王怿为范阳王,以礼加葬”,而这一切都是在邀买人心。

500

北魏权臣

此外,元叉还刻意提拔未汉化的代北勋贵为盟友。《魏书》载,“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慰悦之”。边镇造反,元叉第一反应就是将他们招安。据今人研究,元叉执政时期,中央禁军多由北人宗室子弟充任,这些人平时宿卫宫殿,朝廷缺人时即为官僚。和蒙元的怯薛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措施无疑维持了元叉的专权。

500

北魏贵族

四、元叉的终结

元叉执政6年,亲信众正盈朝,但胡太后还是借宗室的力量清除了元叉势力。《魏书》记载,“自刘腾死,叉又宽怠”。就是说,在523年元叉的内廷盟友大太监刘腾死后,元叉失去了对内廷的掌控。而这给了胡太后可乘之机。

高阳王元雍趁着胡太后游洛水之机,于密室中“定图叉之计”。525年,胡太后、元雍联手解除了元叉兵权,胡太后再次临朝称制,丞相元雍受赏“州郡先上司徒公文,悉可改上相府施行”,并获得了刘腾、元叉的所有财产。北魏朝廷进入到了元雍执政时期。当然根据野史杂谈和网络文章所言,元雍自然也是胡太后的情人。这种说法自然是过分污名化胡太后了!

胡太后虽然崇尚权术,但对亲情还有一丝留恋,因为她和元叉的特殊关系,胡太后本想放元叉一马(这也是有谣言说胡太后和元叉有暧昧关系的一个证明)。但宗室强烈要求诛杀元叉,最终在526年3月20日,胡太后杀死元叉。

500

胡太后

纵观元叉政变及其执政前后,宗室可谓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元叉集团的核心为京兆王元继与元爪、元洪业、元法僧,这些人的特点就是虽是宗室却为远亲,处在五服边缘,和皇帝的本支不存在亲情,族群观念十分淡薄。而反元叉势力也是宗室,但多为孝文帝后代,核心是清河王元怿、汝南王元悦;元雍是献文帝后代,和皇帝关系也算亲近。少数民族政权的一大特点就是用人唯亲,所以元叉这种远亲执政自然招致近亲的反感。因此元叉政变和被杀,实质是皇族内部远亲和近亲的权力之争。

500

六镇起义

文史君说

元叉政变本是贵族上层的权力斗争,但此时的北魏已经汉化,不仅吸纳了汉文化的精髓,也吸纳了汉文化的糟粕,尤其是门阀等级思想。占据河洛的中央贵族自视名门,看不起甚至忽视边地寒庶,最终借由中央内部的政变,边地反汉化势力崛起,终于出现了六镇起义。起义之初,中央因执政更迭而自顾不暇。随着526年元叉被杀,其六年专政结束,宗亲内斗暂时停止,但元叉政变使得北魏元气大伤,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宗室也四分五裂,彼此勾心斗角,凝聚力荡然无存。所以当契胡南下肆虐中原之时,北魏宗室毫无还手能力,只能引颈就戮了。

参考文献

张金龙:《灵太后与元叉政变》,《兰大学报》1993年3期。

刘军:《北魏宗室族群的分化与元叉政变》,《殷都学刊》2014年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