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元的拼好饭,普通打工人的生存共鸣
作者|非非
编辑|路子甲
广漂圈里流传着一句俗语:“做不完的流水线,吃不完的猪脚饭。”
在广东东莞,电子配件厂的传送带日夜不休。流水线上的工人们重复着机械动作,长时间的劳作让卡路里消耗得飞快,干饭人们对碳水化合物充满十足的渴望。
一碗肥瘦相间的猪脚饭,正是他们的救赎。
肥厚的猪皮炖得软糯发亮,筷子一戳就能掀起颤巍巍的褶皱,米粒吸饱了琥珀色的卤汁,每一粒都裹着咸香的油脂 —— 这肉眼可见的高热量,像是为疲惫的打工人量身定做的能量包。可对于月薪平均 4000 元的他们而言,除去房租、水电和寄回老家的生活费,外面堂食 15 元以上的价格,着实是种奢侈。
三年前,00 后创业者小北在东莞东坑镇开了家潮记猪脚饭店。他卖的猪脚饭,工人们拼团下来无需配送费,仅需 8.9元,价格和路边一份炒粉、炒面相当。关键是卤汁每天现熬,隔夜的猪脚绝不上桌。
小北家的猪脚饭
对价格敏感的打工群体来说,这8.9元的一口热乎饭,不仅温暖了他们的胃,更像一剂良药,悄悄治愈着现实生存的疲惫与艰辛。原来精打细算的日子里,也能有不打折的满足。
8.9元的猪脚饭,东莞广漂的 24 小时 "能量补给站"
流水线的传送带日夜不休,小北与女友兜兜经营的猪脚饭小店亦是如此。24 小时不打烊的灯光,只为让夜班工人在深夜寻到一口热乎吃食。
卤水是猪脚饭的灵魂所在。一千种卤料配比,便有一千种风味,这份难以标准化的手艺里,藏着微妙到毫厘的味觉差异。广东人钟情老卤。每天凌晨 6 点,天刚蒙蒙亮,小北的后厨就飘出卤料的香气。
卤肉分两口锅次第加工:头遍卤制只为断生,二遍卤制才是滋味渗透的关键。这样的工序每日重复两回:清晨的第一锅供11 点半至 12 点半的午间人潮,午后的第二锅则由女友兜兜接手,供夜间的顾客吃到新鲜的猪肘。
当不少商家用冻品敷衍了事时,8.9元的猪脚饭里,小北始终坚持每日鲜购猪肘。“冻品或许能仿出相似味道,但咬下去的肉感骗不了人。”他总说。
网络世界里,“拼好饭” 成了年轻一代口中的调侃热梗,“偷工减料”“黑心商家” 的标签也总被不假思索地贴在低价外卖身上。而浸润在现实烟火气里的 00 后小北,对此只是淡然一笑:“完全没必要,人家都吃得出来这些东西的。”他守着小本生意的本分:当日食材当日清,新鲜二字是底线。
同行常质疑:这价格能有利润?小北就算过一笔明白账。
2022 年,他成了本地首批入驻拼好饭的商家。此前做普通外卖,即便投了推广,月单量也仅两三千;入驻拼好饭后,外卖单量一天最高冲到 800 多单,其中拼好饭订单占比高达 90%-95%。“它(拼好饭)毕竟到手价是固定的,利润可控的情况下,把品质质量做好,提升复购量,然后就是薄利多销嘛”。
小北家的猪脚饭在拼好饭的拼单价
出餐速度更是杀手锏。后厨里,盛饭-夹取咸菜-捞出猪脚-切片放入-浇卤汁-盖上盖子,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一气呵成。
这省出的几分钟,让小店成了骑手们的午餐首选。拼好饭的配送范围集中,顺路性强,即便午间高峰,老骑手也能挤时间来填肚子。不到 10 平米的店面摆着三张桌,二三十位骑手趁着订单空档涌进来,几分钟快速填饱肚子,一份饭的量足够生扛到半夜都不饿。
靠着 “便宜质优、以量取胜”的策略,小北把猪脚饭做成爆款: 庞大的订单量拉低了食材采购价,集中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极简包装省下了耗材开支。低价外卖没成赔本买卖,反倒成了加法运算,推着小店的交易额稳步上涨。
后来,小北又推出了“烧鸭饭”新品。每日现烤的烧鸭凭着扎实口感留住回头客,用高复购率再次拓宽盈利空间。
小北家的烧鸭饭上线拼好饭
如今,靠着薄利多销的拼好饭,小北已开上了宝马,有两个曾经常来吃饭的骑手也瞅准商机,成了他的学徒,在附近城中村开起了自己的猪脚饭店。这碗 8.9 元的猪脚饭里,不仅盛着广漂们的烟火气,更盛着普通人的生计与希望。
赔钱也不愿换菜品:“他们都刚毕业不容易”
“现在豆角的价钱都快追上猪肉了。” 仲老板望着后厨筐里新鲜的豆角,无奈地叹了口气。八分钟快餐9.9 元套餐里,小炒肉、红烧鸡腿、酸辣土豆丝、干煸豆角,两荤两素,是方圆两公里写字楼里的打工人、大学生的拼好饭里的“常驻嘉宾”。
八分钟快餐在拼好饭上的 9.9 元套餐
(新客在拼好饭上拼单只需要6.9元)
尤其是那道干煸豆角,被多少人在拼好饭的备注里写过 “多加些”。物价飞涨,但这位80后老板仲老板心里跟明镜似的,“好多孩子刚毕业,一个月就那点工资,就好这口,我咋能因为利润低就给换了?”
这位 80 后老板与餐饮行业的缘分,要从 2013 年说起。彼时在生鲜市场已小有所成的他,带着一身闯劲扎进餐饮圈,在江苏连云港绿园路开了第一家 “八分钟快餐”。“真熬 12 年,十分有料”,这句立店箴言他记了 12 年。
15 元以内的中式套餐,坚决不用预制菜,让这家小店在下沉市场里攒下了好口碑。
可随着周边主打高利润的精品快餐店越开越多,仲老板的生意渐渐碰到了瓶颈,订单量慢慢下滑。直到 2024 年,9.9 元的拼好饭套餐一上架,店里又热闹了起来。
在这座南方小城,仲老板的一天从清晨的菜市场开始。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亲自盯着后厨炒出第一锅菜,他总说:“不用预制菜,麻烦是麻烦点,但吃着放心。”
为了在高峰期满足大家的用餐需求,仲老板选择增加人力。“我们的后厨人员从最初的七、八个增加到现在十几个,为的就是把时间抢过来”。
“有位顾客去年在我家下单了302次拼好饭”。提及这位忠实回头客,仲老板记忆很深。有一次,他顺手帮后厨补送一份餐,地址在一个老旧小区。开门的是个年轻小伙子,正是刚毕业没两年的打工人小赵,住在狭小的合租房里,而9.9元的拼好饭套餐是他平时紧凑生活实实在在的治愈。
仲老板说,和顾客的一次接触,他心里忽然就明白, 这 302 次下单,不仅仅是数字,更是这份 9.9 元套餐在平凡生活里的分量和底气。所以套餐的餐品他不会轻易换,就连鸡腿都要选足 4 两的,只为让顾客吃得满足。
“还有一些顾客在吃过拼好饭的套餐后,觉得满意,就会去外卖主站尝试我们店里别的套餐”。如今拼好饭的订单量暴增,逐渐占每日出餐的半数以上,平时一中午就能有百单销量。
中午饭点刚过,他得赶去接孩子放学,一路上都是骑手们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八分钟快餐店是附近骑手最爱去的店。价格实惠、用料实在的套餐本就攒着人气,到了每天用餐高峰过后的13:00,骑手们更是把小店坐得满满当当,爱去不仅因为堂食打八折,还能在店里歇歇脚,就着免费的桶装水吃口热乎饭。
如今,小店名气渐长,由最初的五人店铺发展成多个分店四十多人的规模,旗下子品牌也扩张到五个,在本地区内,外卖的老客已经达到 80% 以上。仲老板也让实惠的小店在这座南方小城深深扎根。
拒绝“机器包”,老人小孩都能吃到便宜的手工包子
“做教育的人,总觉得食物也该像教课一样,得实实在在。”刘怡说。
这位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 42 岁创业者,即使跨界开了包子铺,也要坚持纯手工制作。猪肉是每天在卤肉店预定的新鲜卤制好的猪肉,豆浆是最简单的豆子、水和糖,每天现磨的没有任何添加剂,顾客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喝完不然会发酸。
武汉的夏天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老面发酵总出问题 ,雨天碱味重,晴天又发不起来,捏坏的面团能装满三个垃圾桶。
老公劝她:“用机器做吧,省得师傅们凌晨三点就来揉面”。刘怡却还是不想违背初心,转头去酒店挖来了三位 45 岁以下的男面点师傅。
2025年1月,刘怡在市区选了个好地界开业。方圆两公里是汉口站、后湖中心医院还有口腔医院,每天往来的有病人家属、护工、还有游客,客流量非常大。
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42岁的刘怡泼了一盆冷水:精心制作的包子并未吸引预期客流,经营陷入困境。刘怡意识到,天热,很少有人愿意来线下店,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肯定是愿意点外卖。
三月初,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线拼好饭,在品质上,拼好饭和线下门店的没有任何区别。几元钱的鲜肉包瞬间成为爆品,非常受老人和小孩欢迎。
店铺单日订单量飙升至300单,线上订单逐渐超过60%。刘怡算了一笔账:房租6000元一个月,5个师傅一个月工资3万,肉包子的利润是6成,去除人工、水电、食材成本,算下来竟有 1 万元利润,这让刘怡的包子店稳稳坐住了江汉区销量第一的宝座。
后厨的卫生条件同样过关
她总说产品自己会说话。夏天用保温袋裹着包子送单,冬天套上加热包,装豆浆的玻璃瓶是专门定制的宽口款,老人小孩都好拿。程序员老公开发的小程序里,每壶豆浆的磨制时间、装袋时刻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幼儿园的接送记录般细致。
刘怡常在傍晚盘点时翻看拼好饭的评价,看到 “和店里味道一样好” 的留言,就像以往办幼儿园时收到家长写来的感谢信。有个远在外地的顾客加微信预订,说父亲住院时吃惯了她家的包子,现在每周都要跨江来买。“这种被惦记的感觉,比赚钱更踏实。”
对她来说,以前家长握着她的手说 “把孩子交给你放心”,现在顾客隔着屏幕说 “就认你家包子”,这些被认可的时刻,都是她生命里闪闪发亮的高光时刻。
结语
在餐饮市场的烟火气里,三位商家的故事藏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止于低价与品质,更是那份对 “花小钱群体” 的体谅。
当精打细算的食客们在拼好饭上寻找实惠时,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份性价比套餐,更是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体验。
刘怡的包子铺里,曾有位顾客专门跑来说,家里老人总念叨她做的鲜肉包,却因地址填错点到了别家。刘怡感动之余,送了他一份刚出锅的包子。她总说做生意先学做人,这份体谅让几元钱的包子里,藏着超越价格的情意。
八分钟快餐的后厨,仲老板每天都要多备三桶饮用水。“天热他们跑单不容易。” 他看着骑手们汗湿的工装,总会往餐盒里多加半勺红烧肉。 这份额外的分量,是对底层劳动者最实在的致敬。
还有小北的猪脚饭店,遇到送餐送错的工人,总会多递上一瓶冰镇可乐。“大家都是打工人,知道耽误一顿饭有多糟心。” 那句 “只有打工人理解打工人” 的轻叹,让误送的餐食也成了传递暖意的纽带。
低价餐食、可与附近人拼单、集中配送且无需额外配送费的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让原本昂贵的外卖变得触手可及。而藏在交易背后的细节,则让 “花小钱” 的消费体验有了温度。当打工人在 9.9 元的套餐里吃到额外的鸡腿,当老人咬开软和的手工包子,当骑手接过递来的冰水,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商家的诚意,更是被看见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