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人丢不起的“脸面”
漫谈中国人丢不起的“脸面”
脸面,是中国文化的范畴,它的语境宽泛,涉及到诸方面,我们所讲的是非生理性脸面,而是人格属性的“脸面”。比如遭人讥讽,就失了脸面;罢官,就失了脸面;坐牢,就失了脸面,凡是违反公序良德的败兴的丑陋的负面性的东西,都是与脸面有关。脸面具有社会参与功能,通过脸面活动和行为与人交集,产生影响个人与评判的效应。
脸面文化,即通俗讲的“面子”。从甲骨文推断,起源于商代,至今,脸面文化已演化了几千年。脸面语言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如日常生活中说话,“翻脸”“撕破脸”“赏脸”,“打肿脸冲胖子”等;如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描写凤姐“无故给平儿没脸”等。
脸面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刻度,是其社会地位与声望的标志。脸与人道德,素质,尊严相关,如果一张脸是演员自身的本色,那么,脸就是演员舞台角色,演得好与演得不好,直接拉底与拉高个人价值内涵,所以,一个人尤其重视脸面,守住脸面已成为一个人维系素质与品德的形象工程。
脸面除了生理功能外,还具有地位象征性,情绪表现性,人格标志性。
中国人要脸面,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灿烂辉煌与文明强盛,铸就了民族的人格强势。巍巍华族,士可杀,不可辱,汉将李广不忍刀笔吏羞辱,选择自杀,所以,你不能“伤我面子”。
中国曾经是地球上的王者,“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天朝上国,万国来朝,形成了民族的尊严感,自强感,“老子天下第一”,所以,这个脸面是金字招牌,不能丢,打人不打脸,否则,无脸见江东父老,像霸王项羽一样,宁愿自刎。
脸面是内修外化的塑造。中国重视文化修炼,倡导以儒家伦理为核心,重视做人,重视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义廉耻为民族的精神支柱。颜小四认为,中国文化是“耻感文化”,中国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脸面,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艺,七猎八农,九儒十丐”,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各自脸面的大小,厚薄,温度。
脸面价值,如同货币流通,具有资源价值,等价交换法则。比如,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酒席之上,你敬我酒,那么,我就回敬你酒,彼此间相互给脸面,相互赏脸,假若交换一旦失衡,那就是好歹不识,“敬酒不吃吃罚酒”,双方可能掀桌子,甚至老拳相见。后梁朱温与唐朝大将李克用就是因喝酒不给面子而结了梁子。
维持脸面成本是很高的,但为了维护脸面,有的人自我吹嘘,自我炫耀,自我包装,夸大或抬自己,所谓涂脂抹粉,装门面,通过美化自己获得别人的高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星宿派掌门人丁春秋就是一个装门面,自我吹嘘的人,最终导致覆灭。
脸,不是万能的,但没脸是万万不能的,脸面行为是社会性的行为,虽然不能吃,但有时比吃还重要,饿一时没关系,丢一次脸却会精神崩溃,有可能彻底清除个人价值指数与生存意义,为此,有的人会为丢了脸面而轻生自杀。民国女影星阮玲玉不堪社会舆论诽谤而选择自杀,因为脸面丢不起。
对中国脸面研究最深的是西方人,他是美国传教士史密斯,他认为“脸皮是中国人特性之一”。他发现中国人会演戏,是“戏台上的意味”。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脸面包含着伪善。的确如此,在社会阶层中,上等人与下等人是不同的,上等人喜好端着“架子,派头,势头”,他们的脸面像京剧画的的脸谱,是给人看的。他们往往居高临下,用“赏脸”赐给下等人。
脸面不仅仅是个体所专擅,它还是群体性的。一个人有脸面,同样,集体组织也有脸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细到一个家庭。群体中,一个人不讲人格,很难讲群体人格,一个人不讲自尊,很难讲群体尊严,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比如在体育赛场上,竞技赛场上,赢了就有脸面,输了就丢脸面,大家的脸面,大家挣。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是人生信条。人无脸不立,人无脸不尊,脸面与个人的羞耻心、荣辱心相关,要脸、爱脸、护脸是自尊心的表现,也是做人的基本守则,所以说,人爱护自己的脸面,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当孔雀开屏时,你才可能骄傲的无愧的展示自己壮丽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