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大馋丫头的综艺出现了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曾经,我对厨艺比拼的认知是酱紫的:
厨师出场,烟熏火燎如仇人见面,职业和勋章直接亮在穿着装备上。
上图《食神》,下图《中华小当家》
评审试吃,必七情六欲上脸,与食材共舞且开始吟唱。
但《一饭封神》这档综艺一上线,就颠覆了大众对“厨神争霸赛”的传统印象:
硬汉风、朋克风、森女风,吹着军号的,牵着鸡出场的……
厨师们走出后厨,走上舞台,风格多元,气场堪比模特,哪里还有半点我刻板印象中的“厨子”模样?
老熟人倒也有,九转大肠小哥再次复刻经典,面对评审迟迟不动筷,提出“老师我陪你一个好不好”的试“毒”请求。
这次真处理干净了
这就是没被娱乐圈荼毒的素人嘛?
发现没,厨师pk玩法早已next level。
能在众神打架的暑期档杀出重围,《一饭封神》凭什么?
三个字:活人感。
“会整活”
照例,还是先介绍下玩法。
刚点开节目的飘就发出天问:谁想出来的这么刺激的“大逃杀“比赛?
上来就整84进16的小厨入局战。
虽然叫小厨,但都是从民间精挑细选的佼佼者:米其林、黑珍珠主厨、非遗传承人、知名连锁店主理人,以及各类烹饪冠军。
成功晋级的16人,将挑战业内16位OG大厨。
正如一位选手说的“高中校队队员挑战奥尼尔既视感”,看姜是老的辣,还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从100位顶尖厨师里决出一位厨神,真·百里挑一。
别说猜不到最后的结局,我连最初的入局都猜不到,过程简直跟过山车一样刺激。
你甚至无法从三位评审谢霆锋、荣叔、郑永麒Vicky品尝食物的表情中看出喜恶。看到他们反复细品,你以为是好吃到上头,连观战嘉宾都以为十拿九稳了,结果:
评审:你出局了。
选手:啊?
观众:啊?
但听完谢霆锋的解释,又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使用不是自己做的火锅底料)如果味道的主要元素不是自己做的,那会对其他的选手不公平。”
这段播出后,迅速登上热搜,很多人关注讨论,节目还是火了。
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造成这样跌宕起伏的观感,是因为我们和评审对厨艺和食物的理解有着隔行如隔山的差异。
但不要紧,结果或许出乎意料,但点评句句在理,还深入浅出地帮大众去掉了理解门槛。
评审的辣评非常接地气,简直是处处“演我”。
一位选手要将臭鳜鱼二次发酵,以降低臭味,荣叔真诚发问“臭鳜鱼不就是要臭吗?”
嘶,好朴素的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一位选手在做新疆的大盘鸡皮带面,声称今天要做一个没有鸡的版本。
谢霆锋眉头一蹙,察觉出一丝不对劲:“嗯?没有鸡的大盘鸡?”
这届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的年轻厨师们,普遍创造力十足,能融会贯通。然而有时过分追求创意,难免形式大于味道。
有选手在准备松叶蟹麻婆豆腐食材的过程中,就被眼光锐利的评审发现问题:
“这么清香名贵的松叶蟹,碰上味道这么重的豆瓣酱,会不会被抢呢?”
一吃,果然被抢了。然而却是反过来,松叶蟹掩盖了麻婆豆腐该有的豆瓣香气,这么一绕弯,观众cpu烧了。
是时候搬出黑叔叔那句名台词:
“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Fine,你是懂怎么拿捏我的。朴实无华的交流,竟字字珠玑。
十分注重味道balance的Vicky,点评一道香港的虾虾虾籽面时说,本身面就有味道,又放了浓缩的虾酱,这个面就有点咸。
这个面咸不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蹭到了Vicky的免费大师课:
“酸的汁你要用一点甜的东西来balance,腻的汁要用一点酸的东西来balance”。
怎么光看节目就觉得自己的厨艺得到提升了呢,现在就是一整个跃跃欲试,今晚回家就拿各种酱汁出来倒腾个balance。
虽然比赛的氛围很紧张,但你能感觉到评审与选手之间有种伯牙子期的知音感:
严格筛选之余,美食家与厨师们始终有一份心意相通。
荣叔吃了一口传承酸辣辽参,就知道海参的胀发有点过;喝了一口厦夜星厨的永春白鸭汤,就知道里面放了什么,“第一口下去有肉、海鲜、蔬菜还有泡辣椒的酸味”。
这种喝汤辨配料的场面,我以为只有像《大长今》那样的电视剧才能编出来,没想到现实中的高手真的具备这种技能。
面对这样的评审,即便出局了,选手也心悦诚服。
能感觉到选手们不光有被大佬品鉴的荣幸,也有被读懂表达的欣喜。
选手和评审之间能有这种默契,自然建立在评审足够专业,水平足够高,标准足够合理的基础上。
你会发现,三位评审既专业又鲜活,既顾及了观众层面,让我们这些不懂行业的小白看点评时不会像听天书那样。
犀利点评之余,还有真诚的传授、理解,让原本冷酷的比赛增添了人情味的温度。
“有生活”
而活人感十足的不止评审,素人选手更有一股未被内娱规训过的野生魅力。
比如厦夜星厨和杨艳彬这组新生代好兄弟,因为互相了解彼此,知道彼此要做什么菜,放狠话环节也是太过熟悉而有的嚣张,一个“我打谁都是九一开”,一个“我不用加油哦”“轻轻松松把他打趴下”。
还互相挑衅互相试探,星厨把面线糊的汤给杨艳彬喝,杨赞赏一句“很鲜啊”,内心“我怎么会输给他?”
谁能想到我看个厨艺pk,还能收获看武侠剧双男主般的相爱相杀互相切磋高燃体验?
没有抓马搞事的节目剪辑,没有强装岁月静好的竞争者,该打就打,该夸就夸,我们有多久没看过这么大胆直露的综艺活人了。
而硬汉型男光头火夫,身上又是另一种故事感。
他好似深谙《食神》精髓,在各种昂贵食材、精致料理之中端出来了一碗最简单最常规的炒饭。
简单中藏着聪明和巧思,不少厨师做菜有形式大于内容,舍本逐末的问题,光头火夫懂得删繁就简、直抵核心。
为了让每一粒米饭可以完美融入腊味和香料味,创新锅具,拿密漏在炭火里炒,这样就可以极大限度炒出炭火味、烟熏味。
光头火夫展现了这届年轻选手的创造力,在后来的1v1大小厨pk中,又拿出了极富创意的菜品。
你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得对自身职业抱有多大的热忱、追求和野心,才会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
而节目展现出的“活”感不止于此。
如果说光头火夫代表着青年厨师的锐意进取和融会贯通,那么灶台老顽童和寻真味美叔,则展现着民间对食物的本真态度。
什么本真态度?
很简单,吃香的喝辣的。(俺也一样!家人们谁懂啊)
老顽童长在物质匮乏年代,后来又经历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太了解人们在挨过饿,劳累一天之后就是想吃香的喝辣的,如此,这一天才算活过来。
同时,这一刻也是快乐的。
在互联网有千万粉丝的寻真味美叔,则要传承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美食文化是什么?
不要浪费。
所以他呈现的拿手菜是一鸭十吃,用七八斤的鸭子短时间内做出十道菜。
其中运用了六种不同的方式去烹饪鸭子的各个部分,真是充分运用鸭子身上的每一分价值。
我总感动于这样质朴又直戳人心的菜品和表达:
无论“吃香的喝辣的”还是“不浪费”,它们表面呈现的是美食,内里藏的却是人生况味。
这一行很辛苦,但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把热爱投入进每一道菜品,菜如其人,拼出来的是主厨人生的味道和温度。
然而节目不止有对个体的聚焦,让飘更惊喜的,还有节目对于厨师群像,特别是女厨群像的展现——
“新活力”
为什么特意提到女厨?
不知道有没有人小时候有跟我一样的困惑:
为什么身边做饭的大多是女性,而做到餐饮行业顶尖大厨的大多是男性呢?
当时我轻率得出结论,看来,男性更容易拔尖啊。
原因果真如此吗?
的确,厨师是个体力活,男厨有一定优势,但并不代表女厨实力差。如选手说的,女厨审美普遍比男生独到,处理食材更干净细腻。
节目里有不少女厨选手,用她们的勤奋、智慧、审美、能量在这个行业发光发热。
以前煮饭一向被看作女人天职,当一件事成为一日三次,日日必干的任务,是很难有快乐可言的,很难把它当成追求的职业。
而且我们还会本能地抵抗束缚——凭什么我就要学做饭,偏不学。然而丢掉了这些包袱,会发现做菜也可以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是女厨“我不是女王”带给我的最直接的启发。
大家常说,厨房是困住女人的地方,而她却在厨房里找到了自信,以及容纳自己的一方天地。
前半生工作被人炒过三次鱿鱼,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这种自我否定一直萦绕着她,比赛时紧张、压力大得一点不像一个老厨师。
被荣叔肯定后,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感动不像演的。
她入局后说了一句话:“我有个交代了,对自己。”
一直被否定,不自信的人应该会懂这句话的分量——
原来我不是一个失败的人,我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对吧,我做什么都做不好,可我在厨房里就化身超人,做好吃的菜给别人吃,他们喜欢吃我好满足。
我没有想到
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可以给我带来那么多的快乐
这一方面的励志代表还有网飞纪录片《主厨的餐桌》唯一中国选手——伦敦面条女王。
她开始做面条像大多数起早贪黑的妇女一样,出于被动养家的目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伦敦开的西安面馆被一位有名的美食评论家光顾,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
面馆被《卫报》报道,登上网飞纪录片,老外惊叹中国居然有这么好吃的面,面条女王也在伦敦火了起来。
一个很典型的小人物创业成功故事,这个故事一开始打动大家的一定是面条女王在海外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格局,比如一开始老外在她店里都拿刀叉卷着吃面,经过十年努力,老外在她店里不用筷子都觉得丢人。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你能从她眼神中看到野心,脸上看到事业成功带给她的自信、淡然以及高配得感。
而职业的实现感、成就感会让“我不是女王”变成“女王”。
前两个女厨多少有点被动,化学系靓厨则代表了年轻一代,主动把厨师当职业理想去追求。
没看到她之前,我没想到大学学的化学专业还能给厨艺赋能,想来也合理,炒菜做饭怎么不是一种化学呢?
看她做惠灵顿牛柳,有种智性的魅力。
她会利用专业知识,想各种办法,以控制最佳的温度,拿出最好的食物状态给客人吃。
有个细节,她跟谢霆锋说自己用鹅肝肠代替了传统的鹅肝,谢霆锋马上反应出题,来了个随机小考:“但是鹅肝肠烤完会不会硬?”
结果靓厨早就考虑到了,说“我去掉了肠衣”,谢霆锋很满意,半个名额有了。
做完,牛排切开后,颜色漂亮得惊艳到现场的大厨以及评审谢霆锋,好多层,干干净净,像个艺术品。
看到这,突然共情到楼上只能看不能吃的大厨了,这得多馋。
化学专业知识,的确让她更容易掌握火候以及处理食材,赋予了她在厨师职业赛道的无限魅力和游刃有余,怎么不是一种冲破职业刻板印象呢。
实际上,节目里的女厨的招式和打法远比想象中丰富。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还有探险大自然,就地取材的山野里的哼哼,发挥台湾客家菜特色的宝岛一枝梅等等,以及还未展现厨艺的几位大厨,中国首位米其林川菜女主厨曾怀君、五星酒店集团顶级总厨董嘉琪。
正如谢霆锋在节目里分享:“大家一直以来对主厨的刻板印象是猛男或者大叔才能做得一手好菜,这个已经是过去的想法了,大家都是很强的女性”。
女厨身上的女性能量让其在行业里发光,而《一饭封神》也精准捕捉到这些光芒,让观众看到这些闪烁的群星,然后鼓舞更多女性拿起锅勺大胆走入行业,为厨艺圈注入一股新力量。
一档节目,至此已呈现对观众,对选手,对行业的最大诚意。
所以,在各类综艺神仙打架的暑期档,《一饭封神》凭什么脱颖而出?
说白了,在大多数综艺都想做广时,《一饭封神》敢做垂:
让观众吃细糠。
菜如其人,一道菜的制作过程,诠释的其实是chef的人生故事。尽管我们吃不到屏幕里的菜,但飘飘这一顿追下来,已品过人生百态,余味无穷。
吃饭是为了活着,而做饭本身,就是一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