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乡镇的“所”二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整个九十年代,乡镇与上级单位对接的各位机构相当健全,县里有个局,下面乡镇里面必定要配套一个站或所。以我的观察,乡镇层面的各种机构人员空前的膨胀。
要细细数下来,一个乡镇各种机构基本上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县城。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各种机构总是随着政策、经济的形势起伏而兴旺衰败。
总的来说,有三类兴衰的情况。
01/因掌握经营渠道兴衰的。
要说兴旺甚至可以说牛气冲天的,那得算原来的乡镇供销社,粮管所,棉花采购站(我们是产棉区)、副食品站、物资站。
以上单位,无一是服务于农民和农业的。比如副食品站就是专门负责生猪屠宰与收购,好像还有禽蛋收购之类的。供销社负责农药、化肥、柴油、农资专营;粮管所采购站负责粮食棉花的收购;物资站负责钢材水泥及其他各类生产物资销售。。
特别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包干到户)之后,除了副食品站迅速消失衰败之外,其他单位,完全就是掌管着整个乡镇广大农民和农业的产销主要渠道。
以上站所职工和他们的二代无不被人们羡慕尊重,能有一个在以上单位工作的亲戚,简直办事不要太方便了。别人抢购不到的,他们有指标;别人卖不掉的,他们能帮忙卖掉;别人卖掉收的白条,他们能优先兑成现金。
他们这些单位的二代们的工作,且不说成为正式工,哪怕就是能做个临时工都要让很多人眼红的。当然,要找老婆也不是难事。
后来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市场放开,以上站所完全没有了渠道优势,加上之前的服务态度确实很成问题,后来又加上心理落差变化,最后都只能各想办法,沦为普通商人了。
当然,以上机构在乡镇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从前那么红火了。
02/因掌握管理职能兴衰的。
乡镇七站八所更多的是拥有一个乡镇的各种管理职能,在某个时间,上级政策对管理职能强化了,这些站所就有了兴旺的底气。所谓兴旺,无非就是能招人,有权收费养人。
以上有经营渠道的站所人员或二代们,可能通过改制分流之后的自主合法经营自我生存。但有管理职能的站所,就只能通过收费来生存了。
比如开放之后的工商所(现在不一定每个乡镇都有),因为市场经济慢慢放开,管理的职能要强化,加之正好处于个体工商业起步阶段,办证、收费、罚款。每年上面下拨的经费肯定是不够的,甚至还有上缴任务指标。
诸如此类的还有农机管理站、文化管理站、农技站、水利站、土地管理站、兽医防疫站、供电站、乡镇企业管理站、交通管理站。
等到他们的二代们长大要就业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大批接班的各类二代管理人员。
这一批二代进入各类站所之后,还不一定马上能成为正式职工,可能要经历临时工阶段、合同聘用制。正在能成为有编制的已经很少了。
因为在九十年代后期及2000年之后,乡镇七站八所机构改革还是来的很猛烈的,这些机构纷纷拆并或人员精简了。这些二代们为了自身和机构的生存,通过各种方法收费、罚款、敛财给底层群众也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人设事,让底层群众并没有得到实惠,而是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不过,说回来,那些精简下来的二代们现在各谋职业,生活的也不一定很差。
03/,一直保持只温不火的站所。
这一类站所及其二代和上面的两类有不一样的状态。比如乡镇财政所、税务所和以上机构相比,从来是职能比较强势等等。传说中的好单位排名就有公检法财税银之说。(公检法银这类不在乡镇站所讨论范围。)
当年能进这类所的二代们,都通过当时能走的渠道成了干部或正式的职工之类的了。毕竟老一代要老去,补充人员必定要优先从内部开始招聘,这是底层机构默认的规则。
只要成了这个机构的人,二代子女多多少少都可以优先解决就业。
当然,现在类似的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了。特别是像从前平白无故的出现一个站二代的故事似乎不会那么突兀又理所当然的出现了。
这还是要感谢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让监督成为更容易实现的可能。
所谓沧海桑田,当年乡镇各种站所的二代们其实已经都开启了人生的下半程,大多早已经脱离了原来站所的生活工作轨迹。通过本记录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乡镇社会形态,算是一件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