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学航空的人,曾经也很焦虑的去研究印度的航空工业能力,结果发现我多虑了
【本文由“南国军迷”推荐,来自《印度能从中国偷学到技术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觉得很多人根本就想多了,印度根本就不是能不能学得会的问题,跟投资、人才、体制、基础都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真正的问题就是人家根本就不想学。
印度人上上下下要的就是简单纯粹的“我赢了”,实际能不能做出能用的,能改变整个国家面貌的东西,人家从来就没有在乎过。
我作为学航空的人,曾经也很焦虑的去研究印度的航空工业能力,结果发现我多虑了。这个国家从科研人员到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普罗大众,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所谓的“高精尖”和“核心技术”上。人家要的就是一个看上去高级的东西,怎么搞出来的,不重要。至于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大量投资,大量人才,最终看上去只能提高一点点的东西,最基础的材料、最基本的工艺、最底层的元器件。他们根本不在乎,这类东西他们要么根本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自己都不用。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人会花30年时间让最常用,最基础的某种金属材料提高百分之几的性能,最后也只能追上美国人30年前的水平。当然有可能产生某种喜剧效果:最后发现美国人30年前吹了个牛。而印度人则会盯着那些最先进,性能最强的材料,通过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少量做出来的材料性能根本不达标,但是他们吹牛说自己做出来了。不相信的话可以观察一下,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钢材,其中的大头绝不是所谓的“高级”钢材,充其量属于多少有点技术含量的。但是这绝不妨碍他们自吹能够生产航母甲板用钢,或者核潜艇耐压壳用钢。
我们有些人会莫名其妙的觉得,某些东西他们二十年前就做出来了,现在哪怕不是更厉害了,至少也是成熟了,批产了。但实际上,印度人二十年前做出来过的东西,现在他们多半是做不出来了。因为二十年前他们某些关键的东西(不一定是很先进很高级的东西)是买来的,现在外购渠道断了或者变了,他们又要重新研制一遍。甚至于会出现某种设备,因为技术进步,原厂停产了,然后印度人抓瞎了。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重要项目永远会搞成长胡子工程。
我这里说一个很基本的逻辑原理:
一个国家,过去行,不等于将来一定行;过去不行,不等于将来一定不行。这句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另一句话事实上更有道理:
一个国家,除非出现重大变革,否则过去不行,将来大概率还是不行;过去行,将来大概率还是行。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经验中,“用老眼光看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真的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