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从中国偷学到技术吗?
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中国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必定绕不开的一个国家就是印度。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过去十几年保持了高速发展,拥有全球跨国公司都觊觎的庞大市场。
图1:大众汽车遭到税务处罚
全球跨国公司都涉足国印度市场,不仅是销售产品,而且在印度投资建厂。
中国企业自然也不例外,不仅出口设备和产品,而且承包建了发电厂、化肥厂、钢铁厂等工程项目。
印度长期敌视中国,是中国未来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
中国即使不能限制印度的发展,也不应当帮助印度完成工业化。
在这种思维之下,很多正常的国际贸易项目都被大家口诛笔伐。
很多人担心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会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担心印度偷学了中国的技术。
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我们该如何看待印度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
一、印度有能力掌握外部引进的技术吗?
一个国家能否掌握技术,首先在于其自身能力,然后才是外部条件。
这是唯物主义哲学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印度能否掌握技术首先是看其自身能力,然后才是其他国家影响的外部条件,而中国只是诸多其他国家中的一个而已。
图2:印度LCA战斗机
印度是否有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技术?
我们不能主观简单判断,这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看看印度过往掌握技术的成绩是什么样的。
从过往历史来看,印度自身的能力很差,即使有了便利的外部条件依然无法掌握技术。
这一点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总是千方百计掌握技术,而且基本都实现了这个目标。
图3:歼7战斗机
中国和印度在60年代初几乎同时获得了苏联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21的图纸和生产线。
米格21(歼七)在中国和印度装备的数量十分庞大,此后一直到21世纪都是中国和印度空军的主力装备。
但是中国和印度对米格 21技术的掌握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中国彻底消化并完全掌握了米格21的技术,在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对米格21进行了深度改进,并且大量出口改进型米格21到第三世界国家。
印度只掌握了米格21技术的一点点皮毛,米格21的改进基本完全依靠苏联(俄罗斯),也一直都未能实现米格21的完全国产化。
印度国产米格21的发动机以及很多材料机身长期都依靠进口,一直都没有实现国产化。
这直接导致印度国产米格21的成本要高于直接进口成品的价格。
图4:印度三代战斗机
不仅米格21如此,苏27系列战斗机同样如此。
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印度又几乎在同时从俄罗斯购买了苏-27系列(苏-30)战斗机并且都引进了制造技术和生产线。
最终的发展结果与两国仿制米格-21系列的结果完全一样。
印度仿制的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价格昂贵,数量不足。
中国仿制的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从90年代至今直接购买再加本国制造,印度总计装备272架苏-30MKI型战斗机。
这个数量远远不够,无法有效替换掉印度空军退役的飞机,但是印度又没有能力增加苏-30MKI的产量。
从印度战斗机引进的两段经历来看,印度即使得到了最好的外部条件也没有能力掌握技术。
印度从俄罗斯(苏联)引进战斗机,不仅得到了战斗机的成品而且还获得了图纸、生产线。
印度在本国生产米格21和苏30还能持续获得苏俄的技术支持,印度本国不能生产的材料也能够从苏俄进口。
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印度不能改进米格21和苏30,一直到最终也不能实现米格21和苏30的完全国产化,战斗机的最终产量完全被俄罗斯控制。
图5:中国歼11系列战斗机
作为对比,中国不仅有能力改进米格21和苏30,而且早早就完成了两款战斗机的国产化。
中国的国产化是彻底的国产化——所有材料、所有零部件,包括航空发动机、雷达、导弹等所有重要零部件。
正是因为中国彻底实现了国产化,中国歼11和歼16的产量才不会受到限制,能够生产自己需要的数量。
印度为什么要购买法国的阵风战斗机?
印度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不够,为什么不多生产几架苏30?
不是印度空军不想,而是印度航空工业没有这个能力。
印度不仅航空发动机和雷达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无法生产,战斗机需要的各种材料也无法生产,印度苏30的产量是俄罗斯决定的。
二、技术不仅仅只是图纸
为什么外部条件那么好,印度还是没有能力掌握技术?
根据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外部条件是次要矛盾,内部条件才是主要矛盾。
印度没有能够掌握技术,原因是其内部不具备掌握技术的条件。
技术不仅仅是图纸,图纸只是技术中最容易获得和转移的部分,要把图纸转变成为产业技术能力还需要其它重要条件的支持。
没有这些因素的支持,即使得到了图纸也不能转换成产业技术能力。
即使得到了图纸,要把图纸转换成产品和产能需要经历多个难关:
首先是材料;
其次是生产设备;
然后还有技术工人。
图6:斯太尔汽车
中国是全世界工业化成就最大的国家,即使是中国也没有能力轻易把图纸转换为技术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困境是“缺重少轻”,即缺少重型卡车和轻型卡车。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中国经过谈判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了斯太尔91重型卡车全系车型,获得了整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全部技术图纸。
济南重型汽车厂、陕西重型汽车厂、四川重型汽车厂三个国内重型汽车生产企业组成中国重汽集团负责斯太尔重卡的生产。
从内部条件看:中国卡车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济南重汽、陕汽和川汽都制造过重型汽车。
从外部条件看:斯太尔公司提供了全部的图纸资料,初期还提供散件让中国学习组装技术。
中国引进斯太尔的结果如何呢?
由济南重汽、陕汽和川汽组成的中国重汽集团在90年代末破产,三家汽车企业再度分开重组。
国产斯太尔不仅产量一直达不到规划目标,而且质量明显低于原装斯太尔和散件组装的斯太尔。
为什么即使是中国有了图纸,也不能把产品制造出来?
图7:斯太尔重卡
图纸只是技术和产业的一部分,不是有了图纸就能把产品生产出来的!
首先是材料问题。
重型卡车需要各种不同规格的材料特别是钢铁材料,而9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还不够发达,无法提供重卡需要的全部钢铁材料。
没有合格的材料就无法生产合格的零件,零件不合格必然导致整车质量低下。
其次是生产设备问题。
国内卡车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设备达不到斯太尔汽车的要求,因此需要购买设备对原有企业进行改造,这导致整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幅超过最初的计划。
甚至有部分中央领导认为斯太尔引进项目是汽车工业总公司的“钓鱼工程”,投资是个无底洞。
斯太尔引进项目的超支,不是汽车工业总公司有意超支的,确实存在这些客观因素的。
国内重卡工业有一定基础,有技术工人和部分生产设备,但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
图8:斯太尔王
九十年代斯太尔的产量不高,但三家重汽分家重组以后却都获得了新生。
中国重汽集团(原济南重汽)推出的改进型斯太尔王成为畅销产品,而陕汽不仅顺利完成了军用型斯太尔重卡的生产,而且在民用型重卡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为什么21世纪国产斯太尔卡车突然又行了?
因为重卡工业的外部产业条件成熟了。
图9:中国汽车产量
中国从1996年开始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而且技术和产品结构都显著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起来了,中国汽车产量从80年代几十万的产量增长至几百万辆,带动了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此外三家重汽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改造,生产设施得到普遍提高,也具备了生产条件。
图10:中国重卡产量
企业还是那些企业,技术人员还是那些技术人员,但是以前有图纸却无法生产出合格的重卡,现在都能批量生产了。
即使是能力最强的中国,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时间,需要合适的条件,而不是仅仅有图纸就足够的。
印度现在即使得到了图纸,就能批量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吗?就有能力与中国竞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印度还有很多课要补:
基础产业的发展,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等。
如果这些配套条件都不具备,那么即使拿到了图纸也没什么用处。
印度部分产业基础确实在改善,例如印度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还远远不够。
三、技术引进才是工业化的正常途径
图11:中国和印度钢铁工业技术引进
要学技术并不一定偷,国际上有成熟的技术贸易,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学到技术。
中国的火力发电技术、连铸机和热轧机技术、核电技术等都是通过技术贸易方式获得的。
图12:中国引进火电技术
买技术可以买到全套的图纸。
以中国80年代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的引进为例:
根据中美双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协议,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向我们提供了全套完整的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的资料。
美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标准手册、设计使用的计算机程序(包括源程序、程序编制法、程序卡、计算公式、程序使用说明、有关常数和图表等)176项。
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还需要对我们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并提供工程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维修等方面的资料和有关人员的培训。
不仅如此,对我方工厂技术改造和产品试制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如国产材料和配套产品代用问题,西屋公司和燃烧工程公司还有义务提供咨询服务。
购买技术资料直接拿到图纸,这是不是比拆开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的设备测绘简单多了!
接受对方的培训,掌握制造工艺,这是不是比自己瞎琢磨容易多了!
图13:中国购买二手设备
买技术可以采购相同的加工设备。
大型装备的制造通常需要特定的设备,如各种专用加工机床、折弯机、焊机等。
在引进技术时,我们可以从外方的设备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同的设备,有时甚至是直接购买对方企业生产这些装备的二手设备。
能够购买到最合适的设备,这是不是比用自己的设备鼓捣简单多了!
买技术可以获得制造设备的全套材料体系标准。
在引进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时,我们就获得了美国制造火力发电设备的ASTM材料标准和 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的材料标准。
美国ASME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是一套完整的材料系列,每种材料都制定了严格的最高许用应力,是美国多年锅炉试验、设计和运行经验的总结。
这种成体系的材料标准,是美国工业化的精华。
图14:斯贝发动机引进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仅引进了火力发电技术,钢铁工业宝钢二期成套设备中的连铸机、热连轧机、冷连轧机等,汽车工业的重型载货车斯太尔,固定电话网的程控交换机上海贝尔等都是技术引进项目!
在军事工业领域,我们同样也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如斯贝发动机、L7型105mm火炮、舰用燃气轮机等。
中国企业向印度出口火力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都是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是中国有意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
四、印度人的短视和自大是工业化的最大障碍
图15:印度从实力出发与美国谈判
为什么印度不能通过技术贸易方式获得技术呢?
因为印度人缺少长远战略眼光!
印度政府和印度人的眼光是十分短视的,分不清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印度技术落后,本该欢迎来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正如中国改革开放后欢迎外资企业那样。
但印度却嫉妒外资企业在印度市场赚取的利润,采取各种方式对来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巧取豪夺,成为全球臭名昭著的外资坟场。
印度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企业,沃达丰、福特、浦项制铁等企业在印度的遭遇说明了印度不是特别针对中国,印度对所有外资企业都是如此。
图16:印度禁用中国APP
印度的短视使得印度在国际上获得了最差的贸易条件,只能偶尔骗骗无知的傻子。
中美贸易战以后美国企业实施“中国+1”策略,即把部分产能转移出中国,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篮子上。
这本是印度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印度却并未收获多少,这就是印度政府短视的政策导致的。
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反而下降了。
印度不具备掌握技术的内部条件。
印度政府短视无法充分利用好外部条件。
印度的制造业要发展起来是天方夜谭。
图17:中国舰载机
我们不用太担心印度从中国偷学到技术,印度还没有那个能力。
中国是全球发展中国家中的例外,是唯一有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国家。
“中国行,我也行”——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认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