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之外,电商巨头们的另一场战争

500

  2013年春节,万达电商运营副总经理郭庆,准备回河南老家县城过年,但他在携程上硬是找不到一家能预订的当地酒店。

  一年后,郭庆加入美团,出任住宿事业部总经理,这段订票经历成为了他的信心支点之一:即便强如携程,也有市场空白和盲区。

500

  2012年,美团开始盘算:能不能把酒旅业务也搬上美团?如果能,要怎能搬?是走自己的团购模式,还是复制携程的预订?

  内部讨论几轮后很快有了定论:选团购。

  核心理由很简单,美团已在餐饮市场跑通团购模式,王兴因此认为成功可以复制,现实也很呼应他的想法——80多个员工组成的电话销售中心,一个月就签下了6000多家酒店。

  初期进展顺风顺水,但他们很快就体会到,餐饮和酒店不一样。

  比如,高峰时段,餐饮和酒店都会优先服务全价顾客,而不是团购顾客,但餐厅没位置,顾客可以等,酒店没房间,顾客等不了。

  2013年的五一假期,矛盾集中爆发了。

  高峰期间,南京所有美团合作酒店都拒绝了团购券,购买了相关团购券的顾客因此受困,美团在当地的业务、声誉都因此受重创。

  尽管连续上演的市场真相触动了王兴,但美团并没有因此改变团购模式:一来团购获取用户更快,且五一假期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二来团购是消费者先预付,美团后和商家结款,那时的美团,还很倚重账期带来的这笔现金流。

  直到有人站出来戳破窗户纸。

  2015年7月,美团商务拓展团队从全国各地聚集至黄山召开业务发展会,住宿事业部总经理郭庆,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美团内部面对现实,认清真相。

  台上的郭庆打开美团,买了大连10家酒店的团购券,然后一一打电话询问能否入住,8家回答不能住;然后,他用预订方式重来一遍,结果所有酒店都说可以入住。

  郭庆的“路演”消灭了坚持团购的声音,“黄山会议”一结束,是否从团购转向预订,已经不再需要讨论了,美团自此投身酒旅预订,正式与携程直接竞争。

  此后十多年,阿里巴巴的在线旅游平台飞猪、腾讯的QQ旅行平台、滴滴的酒旅板块、抖音的酒旅预订陆续杀入。今年6月,京东发布《致全体酒店经营者公开信》,用“承诺商家最高三年免佣金”为号召,吸引酒店资源入局酒旅。至此,各大互联网巨头已尽数参与到酒旅竞争。

500

  ▲来源:京东黑板报

  一条赛道挤满巨头,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现有的存量市场已足够大,值得巨头下场分蛋糕,比如支付、电商、外卖;二是前景远大值得做战略投入,在远期能延展出更大的商业价值,人工智能、云计算都属于这一类。

  酒旅业务,则是既有现在,也有未来。

  2024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了14.8%;2024年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创造了历史新高,而这还是所谓消费降级之下实现的,一旦整个经济和消费得到复苏,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全球化往来提升,这项业务必定长期向好。

  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庞大的用户基数,巨大的流量,也使其有做好酒旅的天然优势,而一站式提供更多服务也有利于完善其业务生态,所以怎么看,这都是互联网巨头必须做、值得做的生意。

  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一个令人略有不解的事实是:即便各大巨头围攻,但携程在酒旅的地位却从未有过根本性动摇。

  2024年,携程集团净营业收入533亿元,同比大增72.08%,其中住宿预订业务实现收入21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40.49%,同比大涨25%。相比纷纷争食其蛋糕的其他电商巨头,携程的市值表现也要优秀得多,距离历史高点更近。

500

  2015年“黄山会议”后,王兴做了两个决定:

  一是上马了一套名为“Ebooking”的酒店管理系统,二是把酒店商务拓展团队全部转型客服,手把手地去教酒店老板使用系统。

  两个决定,和郭庆2013年春节的订房经历有关——既然携程在高端商旅和度假酒店领域一家独大,那么美团索性绕开这个战场,去做相对蓝海的市场。

  其中之一就是更贴近美团本地化定位的钟点房。

  钟点房是一类很特殊的产品,正常的酒旅消费是跨区域的异地客群,而钟点房则面向本地居民,情侣开房、学生聚会、网上交友、务工短休都有需求;相比常规酒旅,钟点房也更高频,并且也覆盖着更下沉的市场……

  钟点房需求很大,却不被传统酒旅平台重视,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客单价太低,平台抽取的佣金,甚至覆盖不了运营成本;二是钟点房分布太广,传统酒旅平台无力可及。

  而这对美团来说,却是刚刚好,几十元的钟点房,相对于外卖已是高客单价;强有力的地推团队又遍布全国,与酒店建联完全是顺手之举。

  于是,只用半年,美团的地推团队就把“Ebooking”铺进了超过20万家小酒店小旅馆;以此为突破口,尤其是靠着巨大下沉市场的爆发力,2016年,美团酒旅全年间夜量(预订房间数×入住晚数)达到了1.3亿间,追平了携程,其合作酒店也从钟点房向更高端蔓延。

  三年后,美团的间夜量达到了携程的三倍;到2024年,美团把酒旅市场的GMV市占率做到了13%,名列全国第三,但即便如此,它离携程依然是相当遥远。

  这背后最大的原因在于,携程始终将中高端资源牢牢掌握在手里,美团从未真正动摇携程在中高端的基本盘——

  与600多家航空公司达成合作,覆盖近3100个机场、近270万条航线;与200个国家的170万家酒店达成合作,特别在高星酒店领域,它是唯一做到覆盖全品牌的平台。

  携程能建立起这样的优势,则得益于它在这一专业领域的持续深耕,包括行业内对手,乃至互联网巨头们的进攻,最后都被它转变成筑高自身优势的契机。

  1999年创立的携程,通过收购国内最大的电话订房中心现代运通,整合北京最大的散客票务中心海岸公司,搭起了自己的老底子。2002年10月,它的交易额就已突破了一亿元。

  2006年赴美上市后,创始人梁建章本已处在半退休的状态,但艺龙、同程、去哪儿的紧跟,乃至美团等的跨界竞争,却把他逼回一线,把防御打成了反击。

  2014年,携程以超2亿美元的股权交易,成为同程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携程联手铂涛、腾讯收购艺龙股权,成为艺龙第一大股东;同年10月,携程与百度完成股权置换,持有去哪儿45%的投票权。2016年Q3结束时,携程实现合并艺龙、去哪儿后的首季盈利。

  创始人以资本运作攻城略地的另一边,则是携程的线下团队不断夯实城池。

  梁建章形容,这是一个“鼠标+水泥”式的展业历程。

  互联网企业大多是在线上世界建立人与人、人与商品之间的链接,依靠鼠标即可驱动;但携程却无法完全如此——中国的酒店连锁化程度有限,直到今天才勉强达到40%,流程、数据、需求多样,无法依靠一个标准去聚合客房供给。

  因此,携程组建了千人规模的BD团队,一家家上门走访、核对房间资源、建联谈判。依靠大量线下人员,在现实世界构建链接,每一家酒店的拓展周期,往往要“以周推进”。

  靠着“鼠标+水泥”的方式,携程用二十多年时间构筑起了后端供给的家底。而近几年来,技术同样带来了变革——依靠供应链智能化转型,携程的BD团队已可通过AI终端,现场生成定制化合作方案,将整个流程压缩到“即时响应”。

  而在携程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中,这种“鼠标+水泥”的特性,则得到了更鲜明的体现。

  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时代,携程将获客手段放在了写字楼、机场的携程卡片发放上,用户通过卡片上的电话联系客服中心,后者再将需求匹配给供应商。在2003年,携程有70%的订单需求均通过客服中心接收。

  尽管日后互联网率大大提升,携程也将营销与订单处理陆续转移至线上,但却仍旧保留了庞大的客服团队以确保服务履约的品质——在全球的18个客服中心,携程有1万多名服务员工,可以完成7×24小时多语言客服支持和全球SOS紧急支援服务。

  这种沉重的“水泥”属性,一度让人感到携程不太“互联网”,但综合下来的结果却是,它可以最大程度地确保中高端市场的履约能力。

  对于中国高端酒旅市场而言,履约与服务品质是比价格更受重视的选项。携程的资源和服务能力,因此转化为对消费者的服务优势,最终形成上游资源与下游客户的良性循环:

  它的资源越强,履约能力就越强,越能吸引客户,继而又能争取到更多、更强的资源。

500

  尽管面对巨头围攻,但携程的上游资源与下游客群,都岿然不动,它仍然是“业内独一档”的存在。

  关于携程的优势,很重要一个因素是——专业制胜。

  专业制胜的根本,是高度的消费者需求导向。

  携程之所以要花力气建设分布全球、高达万人规模的客服中心,源于酒旅是一个重服务、重履约的行业。

  它不同于标品的客服人员,酒旅平台的服务既需要专业的酒店、航空、旅游行业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为了感受更好,甚至还要努力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质量——比如从听懂方言到听懂外语,就是对客服体系更细分的要求。

  携程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仍然保留规模庞大的线下BD团队,同样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考虑。

  酒店行业格局分散,让它成为了非标行业,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它需要线下团队逐家维护,从价格策略协商,到活动协同,决定权只掌握在酒店业主、总经理、销售负责人几个人手中,再乘以几十万家的数量,要确保携程的消费者能够在每一家酒店得到高品质履约,与酒店的紧密合作不可缺少。

  这些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源与能力,就是专业的内涵,也是制胜的关键。

  当下,绝大多数行业都进入了高强度竞争,尽管互联网巨头坐拥巨大的用户基础和会员体系、有待转化的巨大流量、有庞大的生态,以及雄厚的资本,但却不能据此认为自己在任何领域都可以顺手做成一门生意。

  一切成功,还是需要建立在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专业之上。

  深耕酒旅26年的携程,因专业而成功,它的版图也并非不可攻陷,但对于这场漫长苦战而言,巨头们想要真正赢得围攻携程的胜利,恐怕只有一条路:

  做到让自己更专业,比携程更专业,以消费者要什么为中心,而不是自己有什么为中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