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不反思,优等生先反思?
——全胜的魏国第一个改革,全败的秦楚齐却选择躺平,why?
这个世界,往往是匪夷所思的。我们对于差生往往很宽容,但是对于优等生却总是觉得他做的不够好。差生只要能够上升3分,我们会马上开香槟,吃大餐庆祝;上升5分,升级为出国旅游散心;上升10分,会通知所有的亲戚叔伯兄弟聚餐三天,恨不得所有报纸头条全部都知道。
但是对于优等生。少了1分,会开始失眠焦虑;少了2分,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换一个老师;少了3分,开始求神祭祖高价报名师指导班;少了4分,个别极端的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再生一个试试。
回到我们的故事。战国七雄,谁应该改革呢?秦穷楚乱齐内斗,怎么看也轮不到开局“全胜”的魏国!然而,历史这位家长有着同样的心态。它放弃了关注差生秦楚齐,却焦急的催促着“优等生”魏文侯:你再不改革,就会被灭国了。
魏国,真的是差生不反思,优等生先反思?
外人不清楚内部消息,但魏文侯是很清楚的。西边的安邑和周边平原,确实是富甲天下,但问题在于这个位置是死角。安邑,以及整个河东平原,被三山环绕,北边是吕梁山,南边是中条山,东边是王屋山。强大的时候也就只能进攻秦国和义渠这个方向,弱小的时候就是困兽犹斗,大声喊大声叫别人也很难来救。
秦国,它的资源不足。不只是不足,甚至是稀缺。土地是盐碱地,矿产上面缺盐,缺铁,也缺铜。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生活用品,他一概都缺。其他国家缺铁,还可以用铜凑合一下。秦国缺铁,只能用石头凑合。在春秋战国,秦国是属于精准扶贫对象。
秦国和它的难兄难弟义渠蛮族一直想要往东一点,所以在河西平原下图虚线部分与晋国,后期的魏国打了400-500年,但是一直都输。偶尔染指其中的一个城市,已经是开香槟庆祝的状态;获得两个城市,秦王已经兴奋到开始出国视察;获得三个城市,已经让史书一定要把这事记下来。所以,你以为我开篇的时候描述差生是在比喻?不,我们工业党的比喻,其实是在陈述。
这几百年来,晋和魏一直都只是防御,只想坚守虚线部分。哪怕大胜也不想往西一步,他们看秦的眼光,跟大汉看匈奴是差不多的。你的地我实在不大想要,主要是不想过来扶贫。
西线是这个样子。那么东线呢?
东线要用一个比喻形容的话,就是在高速公路上面修了几个房子。魏国的东部,是一个大平原,也就是著名的黄淮平原。上面有一堆的历朝首都,洛阳,许昌,新郑(郑州),大梁(开封)等。魏国这个时候,占了其中一部分的城市。这些城市分布在黄淮平原上面,跟公共卫生间差不多,其他国家的军队过来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屏障的。一支军队过来上个洗手间,又走了魏国自己都不大清楚,因为大平原上面出入口太多,已经没有办法搞边防了。
如果是骑兵过来想要找大梁(魏国中期首都),甚至会很容易会跑得太快而错过高速路口,晃悠半天才能找到。有个成语,围魏救赵,就是因为魏国的后期首都大梁过于容易被围,前线的兵不得不回来救援,然后遭受伏击而产生的。请注意,“围魏救赵”不是一个单独的小故事,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围魏救赵”在魏国的历史上多次上演,多次被伏击。在当年的说书人里面是热门故事连播内容,可以说上一个星期都不带重复的。以至于听众一听开头已经知道结局,听到魏国就可以自动补充“魏国是不是又被伏击而全军覆灭了?”。店里只要一说魏国,就会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对比来看,另外几个差生呢?秦国因为资源问题,秦穆公时期就已经一直摆烂,赢了有收益,输了可以拿点扶贫款,没有任何压力,不想改革。
楚国呢?地大物博,输几场没问题,反正你又不大可能来灭我的国。回头我人凑齐了,再来报仇雪恨。也懒得改革。
齐国呢?忙着内斗,没时间管国际大事。丢几个城就丢吧,迟点再说,先把姜子牙他家后代清理干净先,还有几个会钓鱼的没清理干净,要把齐国的钓鱼佬全部送去西天钓鱼,齐国的鱼不适合他们钓。没时间改革。
差生没有生存压力。但是优等生魏文侯有强烈的生存压力。因为魏文侯很清楚一个问题,这几个差生一旦有时间,一并过来找魏文侯交流感情的话,魏国可能就灭国了。
三个国家一波攻击就能灭了魏国?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我们将会放下一章介绍,战国初期的战斗模式:
《我等了五年,只为见你半天。但因为粮食不足我还没见你就得往回跑了》
注:本号目前致力于战国,格史言金。
本合集为大故事小道理,为短篇半独立的战国故事。致力于帮助压力大,难以入睡;上厕所没事干;又或者帮女朋友排队时候无聊使用。容易看到一半入睡,请注意保护自身财务。
如果希望里面专业论证,严谨的数据分析,更多的案例分享,请移步公众号“格史穷理”战国专题:战国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