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筑起的“贵族食堂”

一位在中国留学的伊朗女生在视频里提到,她的汉族朋友来清华大学的清真餐厅,无法打卡。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里只能外国人和回族在这里吃饭。

500

这种现象并非清华独有,也早已不是新鲜事。

多年前的一篇新闻报道里就提到,清华大学的“清真食堂的地理位置安排,就充分考虑到了空间的独立性,避免与其他餐厅之间产生空气流通”,不愧是中国的顶尖学府,清真得也那么出类拔萃。

500

北京大学的“佟园食堂北临国际关系学院、南临网球场、西临勺园,专门服务于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师生(非以上10个民族的学生或教职工不能在该食堂就餐)。”

500

2014年9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清真饭堂入驻学一教工餐厅。相关报道写道:校权益部调查后了解到,部分同学希望在其他饭堂也开设清真食堂。

对此,后勤处长解释称,学校在免收租金的同时还给予补贴,但“开设清真食堂要求比较苛刻,比如操作间之间要区分开来,同时就餐地也是要单独的,包括就餐环境、餐具、厨具、桌碗椅、就餐人群等是不能随意掺杂的,受到其相对独立的特殊情况,清真食堂难以在其余饭堂多数开设。”

500

2017年4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学生到清真食堂吃饭问题进行了调查,部分同学表示反对,提出“能否立一块牌子,提醒非穆斯林同学,以减少在清真食堂用餐的非穆斯林人数,避免出现有些同学把餐盘放错、将非清真菜带入、进入清真食堂用餐等问题?”

学校的回答是:

我们其实已经在清真食堂入口处及窗口玻璃上设立了标识,但可能还不够明显,我们会加以改进,更换更醒目的新标识。

清真菜原则上应该对所有同学开放,但由于技术条件有限,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有用餐补贴导致菜价不一且对清真菜需求更大,所以目前清真食堂首先满足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的需求。 到 2018年,小别墅临时餐厅处将设立单独的清真餐厅,校园卡功能也将完善,届时情况将大大好转。

50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做法则更为直接。清真餐厅张贴标语:为尊重民族信仰,清真餐厅在开餐时段禁止穿行,只开放东门,请您配合!

起因是这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代表座谈会重点问题:

关于学校清真餐厅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的清真餐厅有些小,用餐高峰经常人满为患,而且到清真餐厅用餐需要经过非清真餐厅,有些回族的同学感觉不是很舒服。

500

假如非清真食堂也挂个牌子,写上“为尊重民族信仰,非清真餐厅在开餐时段禁止穆斯林穿行”,是不是某些人会把这个非清真食堂砸了?是不是警察马上就会以“破坏民族团结”把食堂管理者抓走了?怎么反过来就可以呢?

校外的清真拉面店等餐饮场所面向市场经营,需要吸引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顾客来赚钱,自然没有动力禁止汉人消费。

而高校内的清真食堂则不同,它们享受着学校提供的场地(通常免租金)、运营补贴(如北师大、上外案例所示)以及特定群体的用餐补贴。

这种巨额补贴的存在,使得食堂运营者无需依赖广大汉族学生的消费,甚至产生了“不能让享受补贴的低价菜被非补贴对象(即普通汉族学生)‘占便宜’”的心态,从而为排他性政策提供了经济上的“底气”。

有人说,某些少数民族学生因为习俗不能闻到猪肉味道,所以不想从非清真餐厅路过。那要是其他人不想闻大蒜味道、不想闻羊肉膻味,是不是可以挂个牌子禁止吃了大蒜或羊肉的人从他们面前经过?食物的味道不是二手烟,不会造成健康问题,某些人自己矫情,就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动用公用资源和种族隔离的手段!

设立清真餐厅需要特殊的空间隔离、独立设施(如北师大所述),甚至伴随校方补贴(如北师大“不收一分租金,同时给予相应补贴”)。享受这些特殊设施和服务的群体,是否对学校做出了特殊的、足以匹配这些额外资源投入的贡献?或者支付了额外的费用以获得这些“特权”?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种基于特定民族身份,由公共财政(学校经费)补贴支撑的优先权和资源独占,不仅消耗了本可惠及更广泛师生的公共资源,更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制度化的、由全体纳税人(包括无特权的学生及其家庭)买单的特权。其合理性基础何在?这是否暗示了某种“天生高人一等”的意识?

问题的核心在于,某些诉求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禁忌”,演变为对食用猪肉者的“嫌弃”,进而发展为对存在猪肉环境的“避讳”。当这种心态被制度性地接纳,并通过空间隔离和准入限制来满足时,它事实上构成了对无猪肉禁忌民族(主要是占多数的汉族学生)的歧视。

在校园环境中,所有学生理应享有同等的尊重和便利。利用公共资源将特定群体隔离于“纯净”空间,同时限制或暗示限制多数群体(他们同样是学校经费的来源)的活动范围,已经涉嫌反向歧视,违背了人人平等和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基本原则。

尊重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没有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要求空间隔离、赋予排他性特权、消耗额外公共资源,且无需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付出对价。

当“尊重”异化为“特权”,当“习俗”成为“隔离”的借口,特别是当这种特权由公共财政买单时,这不仅损害了校园内应有的人人平等和资源公平,也对社会公平与团结构成了挑战。

因此,加强大学食堂补贴机制的透明性与公平性审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更是刻不容缓。(作者:神奇的明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