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有收获
今年7月11日至13日,炎热的夏天,笔者赴武汉出席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国际政治的新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80余所知名高校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理事长陈志敏教授在学会工作报告表示,学会将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提升年会质量,推动高校协同构建三大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国际政治学科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提升国际问题的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年会除了嘉宾主旨演讲、专家专题报告环节外,还设有7个分会场和1个博士生会场,共有118位学者与博士生分享发言,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政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学、国家安全学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探讨。
笔者本人被安排在分会场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上半场第一位发言,发言题目是“跨学科视域下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范式”,着重对基于实践的区域国别学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与希望。下半场时段,笔者作为评议人对几位报告人的发言分别进行了简短的学术点评,涉及区域国别学研究、中国周边战略选择、全球安全倡议下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遭遇教育主权安全挑战及化解路向、“中国方式”外交的内涵与特征、全球文明倡议的话语运行机制及其传播策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外交能力的提升等诸多话题,既肯定报告人独特的学术视角与观点探索创新,又提出了可能进一步予以改进完善的个人意见。
回想起来,这是笔者本人第5次参加该学会的学术年会,可以说年年都有收获。从与该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多种形式互动交流中既有所获,也有所思,不仅在会议期间报告自己的研究心得,也代表小组进行过大会汇报,还在闭幕式上发表过申办年会的申述报告,去年还成功地承办了2024年学术年会,更荣幸地被增补为学会常务理事。今年的武汉年会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华中师大团队的精心组织与服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会年轻学者的成长更令人无比高兴。
作为年会传统的党建学习项目,今年的主题是弘扬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共识,追忆中山先生,正如笔者在13号的朋友圈里发布的“今天,在北京气温高过武汉的时刻,来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馆”。据了解,这里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此参观学习自然同样会收获良多,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