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科股份易主隐情:收购方成立仅50天,幕后推手闪现国资

星岛环球网记者 贺巧华

近日,申科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科股份”,代码:002633.SZ)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主因为一笔10.13亿元人民币的产权交易。在这笔交易中,收购人深圳汇理鸿晟产业控股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深圳汇理”)的股权架构闪现山东枣庄台儿庄区国资身影。

公开资料显示,申科股份是一家绍兴民企,主营业务为厚壁滑动轴承的研发生产,对于台儿庄区国资此番收购行为,市场分析认为或与近年来枣庄市聚焦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布局密不可分。7月11日,星岛环球网记者实探深圳汇理在交易公告中披露的办公地,试图对于该笔交易有进一步的了解,但其员工以“负责项目的同事在出差”为由婉拒了采访。

若此次产权交易顺利进行,台儿庄区国资将正式入主申科股份,也意味着申科控股实控人何全波、何建东父子俩将再次套现,彻底离场。星岛环球网记者梳理发现,申科股份上市14年来,过半财年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公司仅2012年以现金及转增股本方案分红共计约2000万元,一旦此次交易完成,何氏父子俩则通过前后三次股权交易成功套现超15.95亿元人民币。

截至7月14日收盘,申科股份涨1.21%,报16.67元/股,总市值为25.01亿元人民币。

500

▲图示:星岛环球网记者实探深圳汇理公告披露办公地

拟斥资10亿入主绍兴上市民企 台儿庄区国资身影闪现

7月9日,申科股份公告显示,公司收到由深圳汇理发出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本次要约收购的股份为除深圳汇理通过本次公开竞价拟取得股份以外的所有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本次要约收购价格为16.13 元/股,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86,587,534股,占已发行股份比例为57.73%。

根据公告,本次要约收购是深圳汇理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竞价拟取得申科股份41.89%股权而触发。7月7日,深圳汇理与申科股份原控股股东何全波、北京华创签署了《产权交易合同》《补充协议》。根据相关产权交易合同约定,深圳汇理取得申科股份 41.89%股权的成本约10.13亿元人民币,对应的每股价格为16.1237元/股。按照《证券法》和《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本次要约收购是为履行上述法定要约收购义务而发出,并不以终止申科股份上市地位为目的。

天眼查资料显示,深圳汇理成立于2025年5月26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是一家以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的企业。截至7月14日,公司成立仅50天。7月11日,星岛环球网记者来到公告中披露的深圳汇理办公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梅都社区中康路126号卓越梅林中心广场(南区)A2504,发现了一家名为“长城汇理”的公司。

星岛环球网记者从长城汇理的官网注意到,这是一家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及并购基金管理机构,实控人为宋晓明,与申科股份公告中深圳汇理股东深圳弘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背后实控人宋晓明一致。官网信息显示,长城汇理先后控股过天目药业(600671.SH)、亚星化学(600319.SH)、长城汇理公司(8315.HK)等多家内地、香港上市公司。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要约收购很可能是由枣庄市台儿庄区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台儿庄区国资”)通过长城汇理实施的收购行动。对此,长城汇理的员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并未作出回应,只表示:“负责项目的同事在出差,我们是后勤员工不清楚具体情况,而且现在交易也没有完成,就算(你)看了公告也不能证明什么。”

从公告披露的深圳汇理股权结构穿透图可以看出,台儿庄区国资作为深圳汇理76.09%的第一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此次要约收购交易结束后,其将成为申科股份的实际控股人。

500

▲图示:深圳汇理股权结构穿透图

根据公告,目前台儿庄区国资同意深圳汇理通过公开竞价取得上市公司股份并履行可能触发的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收购人已取得有关机构或部门的授权或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申科股份注册地为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收购方实际控制人位于山东枣庄台儿庄区,而作为收购主体的深圳汇理则注册在深圳。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一国资跨区域收购民企的区位布局,或与枣庄当地聚焦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布局密不可分。

根据枣庄市商务局信息显示,2025年枣庄将建成奔驰、宝马、奥迪、红旗、华为、比亚迪等品牌4S店52个,形成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牌最多、配套最全的汽车零售产业聚集区。截至2024年11月底,枣庄高新区汽车行业销售量2.7万余辆、同比增长16%,销售额43.02亿元、同比增长14%,形成税收3000余万元。

在产业招商方面,枣庄市将加快转变以4S店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聚焦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将发展重点向汽车后市场、综合服务中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引进了包括人民控股汽车生态园、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山东欣旺达储能电池等项目,推动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7月11日,针对深圳汇理收购申科股份的战略意图,记者在实地走访时尝试向深圳汇理相关工作人员求证,公司员工以“暂不便透露更多细节”为由婉拒了采访。

三次股权交易套现15.95亿 何氏家族暴赚离场 

据申科股份首次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摘要披露,2011年,申科股份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3.5亿元,第一大股东何全波和第二大股东何建东为父子关系。何全波持有公司 50.00%的股权,何建东持有公司 23.40%的股权,何全波、何建东合计持有公司73.40%的股权。公司股东黄宝法为何全波配偶黄香梅之弟,持有公司0.27%的股权。按申科股份股票上市首日开盘价18.1元/股算,何全波家族当时身家市值约为10亿元人民币。

500

▲2011年10月19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情况表

要约收购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7月10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新进7位股东,包括6位自然人股东和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对比2011年前十大股东名单,如今只剩何全波,其持有无限售条件股份数量为42,187,466股,而在这14年间,何全波父子多次寻求股份转让。

500

▲2025年7月10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情况表

第一次股份转让发生在2016年2月25日,何全波、何建东将其合计持有的无限售流通股20,643,7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7625%)以每股36.33元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华创易盛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华创”),北京华创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何氏父子此次交易套现约7.5亿元人民币。

2022年5月17日,何全波、何建东拟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分别转让给北京终南山、西藏腾云。然而,此次交易最终未能完成。

2023年3月1日,何建东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19,743,78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16%)协议转让给北京易城易购科技有限公司的。自此,何建东不再持有公司股份,成功套现约1.65亿元实现清仓,北京易城易购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2024年,何全波与北京华创拟将各自持有的公司股份42,187,466股(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12%)、20,643,7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76%)全部进行转让,但该次公开征集转让未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

直到2025年4月29日,何全波和北京华创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以公开征集转让的方式协议再次转让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此次征集,共征集到两家意向受让方,分别为由华瑞世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余市程辉智星科技有限公司、林云生共同受让(上述三方非一致行动人),和深圳汇理。

5月30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出具《网络竞价结果通知书》,本次公开征集转让网络竞价活动的结果是深圳汇理成为受让方,成交价格为10.13亿元。7月7日,何全波、北京华创与深圳汇理签署了《产权交易合同》《补充协议》,何全波和北京华创将所持申科股份全部股份转让给深圳汇理。前述事项完成后,深圳汇理将持有申科股份41.89%股权,何全波完成套现约6.8亿元离场。一旦交易顺利完成,何氏家族将彻底退出,父子两通过三次股权转让共计套现约15.95亿元。

上市14年仅分红1次 过半财年业绩亏损

申科股份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陶朱街道建工东路1号,成立于1996年,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为厚壁滑动轴承的研发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冶金、石化、军工等领域,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500万元。

据财报分析,申科股份在上市后的14个财年中有7个年度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

其中,2014年亏损近3800万元,2022年亏损约3888万元。即便盈利年份,公司利润也十分微薄,盈利最多的2011年净利润为3918万元,2024年转亏为盈,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约3.24亿元,归母净利润约686万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7090.30万元,归母净利润仅86.03万元,同比增长15.41%。

500

▲图示:申科股份上市14个财年经营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至今,申科股份仅在2012年实施过一次分红,共计约2000万元。2012年5月18日正式发布的2011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详细披露了现金及转增股本分红方案,具体内容如下:申科股份于2012年5月18日发布2011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的公告,其中提到公司2011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以公司现有总股本100,000,0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2.00元人民币现金(含税;扣税后,个人、证券投资基金、QFII、RQFII实际每10股派1.80元;对于QFII、RQFII外的其他非居民 企业,本公司未代扣代缴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5股。分红前本公司总股本为100,000,000股,分红后总股本增至150,000,000股。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若此次要约收购顺利推进,台儿庄区国资成为申科股份的实控人,如何扭转长期业绩疲软态势、提升股东回报能力,将是新实控人面临的核心挑战。


编辑 | 胡影雅

一审 | 郭敏敏

终审 | 邹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