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得失账” 怎么算?60年前这名战士的“三不伸手”给了答案

1965年7月14日,一声惊雷撕裂了宁静。一位年轻的战士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炸药包被意外点燃。生死一瞬,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扑向炸点。惊天巨响中,他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屏障,12名战友安然无恙,而他23岁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他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

500

从险情乍现到爆炸发生,只在转瞬之间。是怎样的精神伟力,让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摒弃求生本能,如此决绝地选择了自我牺牲?翻开王杰生前写下的10多万字日记,我们可以在这些字里行间了解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对信仰、信念的无尽求索,对勇敢、意志、气节的深层叩问。

那本发黄的日记扉页上,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正是王杰一生的行动纲领——“反反复复读毛主席的书、老老实实听毛主席的话、一心一意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在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事迹的感召下成长,王杰心中早已埋下崇尚英雄的种子。入伍后,他表现优秀,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除了广为传颂的“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即“两不怕”精神),日记里还有一条自省准则——“牢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500

这“三不伸手”,绝非简单的道德训条,而是一名革命战士的价值坐标。它映照着子弟兵“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价值准则、“不忘初心、坚守本色”的朴素情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志品质。可以说,王杰在生死关头的奋力一扑,绝非一时偶然,更非瞬间冲动,那是日复一日的理论积淀、思想淬炼与灵魂升华,在那千钧一发之际的壮烈迸发。

习主席在参观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荣誉室时,曾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

回望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秉持此心的志士仁人灿若星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了铸就国之重器,隐姓埋名近三十载,挥别至亲挚友,在无人知晓的岗位上奉献了最璀璨的年华。当壮举震撼世界,荣誉纷至沓来,他始终将功勋归于集体与组织的培养,从未以功臣自居。“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因为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最高指引,黄旭华始终默默躬耕,视个人荣誉淡如水。这份境界,高山仰止,令人动容。

500

“时代楷模”朱彦夫,这位参加过上百次战斗,3次立功,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带领乡亲们治山治水,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朱彦夫从不向组织伸手索求,而是将过往功勋深埋心底,默默地将余生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500

不为外物所惑,不为浮名所缚,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这便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绩观与名利观。然而在现实之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未能跨越“三不伸手”的关口。他们把名位利禄看得过重,讲索取多于讲奉献,动辄向组织讨价还价。有的心浮气躁,不愿扎根于基层沃土;有的急功近利,稍有成绩便居功自傲,迫不及待向组织伸手索要荣誉待遇;更有甚者,为追逐私利而罔顾党纪国法,在诱惑前彻底迷失,肆意突破底线,严重侵蚀着党的肌体与公信力……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党性修养的缺失,在于对初心使命的背离。

面对得与失,算法不同结果必然不同。若用为党为军为民的公式来计算,就能算出境界格局、算出宽广心胸、算出奋斗动力。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像王杰一样,荣誉面前不争功,待遇面前不计较,物质面前不贪求。当心中掂量得失的杂念消减,专注岗位的精力自然凝聚;当计较待遇的浮云淡去,谋划事业的智慧必将充盈。

500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60年过去了,我们未曾忘记那位舍己为人的年轻战士,也将他的“三不伸手”誓言铭记在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