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情角度谈谈甘肃成立省委省政府调查组
文/燕志华
7月12日,甘肃省成立省委省政府调查组,提级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
这意味着,甘肃看到了天水地方调查的通报未获网民的信任和认可,也关注到了网络出现的大量质疑性的文章,由此决定提级调查以重建信任。这种态度是积极的,也是值得认可的。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网民群体的质疑,作为一种网络舆情,是具有群众监督的性质的,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触发体制内的预警反应机制,从而推动更高层面的行动。网民也应该理解,今天的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政府百姓沟通的中介信息,从未被忽视,一直被关注。
但是这种提级,难免会导致一个负面的社会心理后果。在天水通报出台之后,通过各种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积极宣传,相关部门也疏通各种渠道,启动各种方式为其保驾护航,背后实际是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为其进行了公信力的背书。现在看来,这种背书成为一种风险投资,而且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一旦提级调查的结果大不一样,意味着这种公信力遭受挫折,大家都受牵连,集体蒙受损失。因为很多人是将此通报视为真相的,也有很多半信半疑的人群。那么当宣布要进行提级调查的时候,它会营造一个心理认知,那就是此前的通报要被推倒,或者起码省级层面对此也是半信半疑的。这加速了地方公信力的崩溃。由此可知,如果地方心存侥幸,试图掩盖真相,工作和通报不能说服网民和公众,带来的后果基本是地方难以承受的。
提级调查在今天的新媒体环境下,还自带背景说明,那就是会显著地影响网民的预期,地方相关负责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因为从以往少数的几次提级调查的结果看,地方涉及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无一例外都受到了问责,如“鼠头鸭脖”事件等。这也提醒天水及各个地方负责人,如果事件爆发后,舆情应对不是出于公心,而是为了掩盖真相,或者吞吞吐吐,隔靴搔痒,那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欲盖弥彰,网民看清你并抛弃你。除了网民,地方的有识之士,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上进行反映。
一旦网民群体通过了对于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案”,提级调查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因为这是呼应网民群体的诉求的,是为了公平正义的,也是为了公信力建设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的。当网民感觉没有看到真相,并且找出了很多疑点,从而寄望于提级调查的时候,这种期望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起码意味着,民众对于上一级、对于中央依然是高度信任的,并且寄以厚望的。信任是黄金。在重大舆情事件爆发的时候,信任的价值,尤其彰显。
这也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警示了地方政府。一来,如果不能执政为民,不能实事求是,一旦伤害到公信力,那网民就有权利要求提级调查,彻底还原真相,而这种诉求,都会被看到、被听到,而问责风险,也会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高悬苍穹;二来,由于地方政府的失职渎职,会给上一级政府部门带来多大的工作压力?如果地方的矛盾冲突纷纷以这样的形式上交,都要上级部门来做做裁决、做清官,那上级要背负多少的期待,要承受多少的重任?矛盾如同债务,你上交了,你的公信力也近乎破产了。
当然,提级调查并不意味着原先的通报必然被推翻,也有可能和原先保持一致。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性质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说出来,具有不同的说服力。新的通报是由更具有公信力的省级调查组通报的,其说服力是大不一样的。我当然更希望前后两份通报是一样的,因为这不光会洗刷地方的耻辱,还给地方以清白,更会维护一种整体的系统的公信力。因为提级调查,主要是为了给出真相,为了呵护民意,而不是以一种公信力压垮另一种公信力,那并非是提级调查的初衷。
正是因为提级调查承载着民意和信任,反倒因此要审慎进行。不能一看到网络有质疑,上级就宣布提级调查。动辄提级调查,不光会将地方政府边缘化,伤害地方的公信力,殃及权力的毛细血管,也会降低提级调查的含金量,久而久之,提级调查作为宝贵的政治资源,也将面临公信力降低的风险。因为提级调查是依靠更高一级的政府为其提供公信力的背书的,频频进行提级,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是伤筋动骨。为此需要做好审时度势,密切关注网络舆情,梳理网民群体诉求,把握社会心理脉动,由此感受到多数民众的心声。当这种心声已经足够密集,澎湃为强大的网络心跳声,它往往就是社会民意,或者起码也是相当规模的网民推动的网络舆论,在这种形势下,上级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无论如何,发生在天水的这个舆情事件,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警示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如果你处处为自己着想,却在推出通报后希望网民全盘接受,这种想法显然是异想天开。
人们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在事件爆发后,进行舆情应对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告诉网民和群众以真相,而是试图开脱免责,处处从一己之利出发,调查遮遮掩掩,通报吞吞吐吐,关键之处反复擦拭,避重就轻,寄望于以这样一纸之文,说服天下。
但是这样精于算计、过度加工的文字,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根本瞒不过网民。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我们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网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已经实现了放大镜、显微镜的监督功能,群众的眼光不光是雪亮的,还变得更有穿透力和洞察力了。网络会以意见领袖、热搜、弹窗、高赞等机制,将网民中最具智慧、最具说服力的质疑性的观点放大,呈现在每个网民的视网膜前,从而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形成倒逼性的舆论压力。
如果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尤其在事件爆发后的调查工作中,根本没有想到网民群体是个智慧性的群体,已经借助网络实现了放大镜、显微镜的督察功能,而只是自顾自地调查、掩耳盗铃式地自说自话,那无异于自我埋雷,踏上一条风险之路。
第二,如果不能时时想到网民的“空中之眼”,敬畏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那危机事件的调查通报和个人政治安全,必然是危机重重的。
这一点和上面的第一点有点相似,但是重点不一样,还是值得单独拎出来说一说。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复提到,今天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网络舆情的反复洗礼,已经形成了一个威力强大的网络公共舆论空间,任何事件、任何话题都会被网民以新闻、爆料、暗示,乃至情绪的传染、沉默的声音等形式展示出来,成为一个显性的舆论话题,被网民大众所关注和讨论,然后各种意见领袖分别提出方案,网民以点击、点赞等投票方式,形成最终的民众决议,汇聚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这种网络舆论对于现实社会具有降维打击的力量,如果受到忤逆或者无视,网络舆论会以强大的压倒之力冲刷下来,给现实带来结构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推动上级部门关注、地方干部遭受问责、倒逼地方更加注重民生、倒逼领导干部更为关注百姓所思所想等。
就是说,今天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上显示力量的方式,就是在网络上制造了一个“空中之眼”,随时监测和监督地方权力的行使和运行,一旦看到和感受到不公不平,他们就会生产网络舆论,最后给地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地方在日常工作和事件调查中,如果没有时时虑及网络和头顶的“空中之眼”,那常常会给工作和自己的政治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第三,事件一旦走到提级调查的地步,那就意味着地方治理的失败,会给地方带来长久的不信任感和耻辱感,地方发展雪上加霜。
任何一个危机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就承担着“守土有责”的重任,以类似地方诸侯守护疆土安全、“土地神”守护一方安宁的职责,必须以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调查通报,给出真相,平复舆情,安抚网民,重获信任,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地方的发展。
但是事情一旦走到提级调查的地方,那意味着地方调查通报的失败,领导干部遭受问责事小,更大的危机在于,网民对于地方的信任感会降到最低点,人们认为地方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甚至蝇营狗苟,不再值得信任,连带地方的风土人情、营商环境、文旅形象都会蒙上一层灰尘,地方百姓对于地方官员失去信心耐心,地方官员也会感觉网民变成“刁民”“暴民”,地方公信力危机爆发,地方发展雪上加霜。
从这个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和突发危机之际,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调查,必要时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拿出一份真实可信的通报,换来民众的信任,否则,不光自身可能遭遇问责,更会殃及地方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