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娘的,谁把这国产9.5给拉来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亮剑》又要“上新”了。
这次是短剧。
据报道,一部叫做《山河回响》的短剧即将在8月播出,主演何政军(赵政委)、江水(孙德胜),讲述的是1939年延安情报员与2025西安大学生通过“跨时空电台”对话的故事。
期待吗?
当然不。
因为这么多年来,这部2005年的剧已经经历过多次的“重启”,比如黄志忠主演的《新亮剑》,或者张云龙主演的《雷霆战将》(也就是《亮剑3》),全部都一败涂地(甚至出过一部网大)。
如今打造一部《信号》版的《亮剑》短剧,恐怕更不容乐观。
可回头一想,《亮剑》的复制品又何止这些?
那些年我们看了大量的抗日神剧——
或是表面上打鬼子,其实背地里研究神功以夺人眼球。
或披着抗战剧的皮,给明星们炒CP的偶像剧。
它们都可以说是《亮剑》的跟风。
可为什么所有的“复制品”都扑了,反而原版的评分逐年上涨,达到了9.5分?
二十年后重看《亮剑》。
Sir发现,这部剧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并不在于其情节设计有多精妙,也不在于其艺术成就有多高。
而在于人,与精神的统一。
对于当下的国产剧来说,想要复制这些,几乎不可能。
01
亮剑有多火?
2005年9月,《亮剑》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便成为现象级。
电视台重播次数达3000多次,是继《西游记》之后重播率最高的电视剧。
那为什么火?
全拜李云龙所赐。
李幼斌演的李云龙,家喻户晓,其知名程度,不亚于唐国强的诸葛亮,游本昌的济公,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早已在人们心中成为某个特定形象的代表。
主演李幼斌也迷惑住了——
李云龙一身臭毛病,咋火成这样?
如今,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亮剑》在B站等青年文化社区,成为许多热梗的发源地,不乏千万级爆款。
李云龙的独立团,就像一个“狼性企业”。
“从今往后,我李云龙要让鬼子知道,碰到我们独立团,就是碰到了一群野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在咱狼的眼里,任何叫阵的对手,都是我们嘴里的一块肉!我们是野狼团,吃鬼子的肉,还要嚼碎他的骨头。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嗷嗷叫具象化,简直比大部分的老板煽动性都强。
很洗脑,但从不画饼。
社畜们连汤都喝不到,而李云龙的部下,路过就抢,吃肉喝汤,底下人脸上都沾光——
这个表情包,大家也都应该刷过吧?
△ 火遍大江南北的表情包就来自李云龙部下
这里还有最早的电信诈骗。
你以为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但李云龙怕的是旅长陈赓。
陈赓,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
按李云龙的话,便是“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
前脚李云龙刚缴获了一批装备,藏在裤裆还没捂热,后脚领导陈赓一通电话就来了——
听说你发财啦!
这样的旅长说啥,李云龙屁都不敢放一个。
但反来,对方比我们弱,就——
去,给他两耳光
欺软怕硬?见风使舵?
不,能屈能伸。
李云龙生活智慧的体现,还在于他是歇后语天王。
五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抓不住,这是形容国民党作战混乱的。
你小子猪鼻孔插葱——装象,这是形容孔捷装逼的。
你小子撅着屁眼望天——有眼无珠,这是闭上眼睛细品才能品出妙处的......
还懂得装傻充愣。
旅长拿出蒋介石的嘉奖令,李云龙扫了一眼,小气小气。
可拿出处分决定时,李云龙连忙说自己大字不识一个,看不懂。
可谓是薛定谔的识字。
你看,能屈能伸,粗中有细,既能上得了战场,又装得了孙子,给人一种在《甄嬛传》里也能活得美滋滋的感觉,李云龙式的人生哲学,恐成当代年轻人的显学。
但。
这还不够。
作为一部硬汉剧,《亮剑》首先给人带来的,是男子汉阳刚气质的纵欲级的享受(也可以是折磨)。
行为颇为霸道——
农民出身,当了穷八路,搞装备得靠抢。
违反纪律,纵马抢粮;搭救完楚云飞,装备扣下,苦得楚云飞来回要。
不仅是战场上血性男儿,能保家卫国,舍命换功勋。
话里话外,更是把直男另一半灵魂给补全了——
一门意大利炮都比娘们珍贵
你一个老娘们,就不要动刀动枪啦
看看,亮剑的男子气概,过于生猛粗粝,甚至不加掩饰。
以至于。
关于李云龙,你可能什么也记不住,只记得一句——
他娘的。
(当然你要愿意还可以加上狗日的)
一句话。
造就了《亮剑》的辉煌和历史地位的,是有血有肉的李云龙,以其野性、粗粝乃至生猛的气质,全方位搔到了老百姓,哦不,老硬汉的痒点。
从前的《亮剑》是老男人们的加油站,那现在呢?
发现了吗?
过分强调李云龙,等同于过分渲染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
今天的年轻人看亮剑,有着极为矛盾的观影体验。
一边看战士抛头颅洒热血,集体主义叙事的激昂,一边瞧着人命飘然如草芥,个体体验极度悲凉。
骑兵连仅剩一人,断臂也要往前冲。
一个连的兄弟全牺牲了,也得拖住日本鬼子两个钟。
家国情怀?抗阵杀敌?
不。
救嫂子。
这是在抗战剧中少有的,支线任务拍得比主线任务还精彩的一部。
没有因为大历史,而掩盖一个个真实的人。
02
如果看B站切片主题,《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主题大概是高虐,悲鸣,惨烈。
那《亮剑》的主题大概是高爽,高燃,过瘾。
为什么是过瘾?
请看李云龙的个人轨迹——
老家大别山,曾经是篾匠,山沟沟里种田,准备娶老婆生娃坐热炕,后碰上黄麻起义,成为红军,一路颠沛流离,背过黑锅,趟过草原,抢过粮,打过战,干过被服厂厂长。从班长到营长到团长到师长再到军长直至少将,一路热血拼搏,还娶了个年轻漂亮的老婆。
是的。
李云龙身上,有着明显的爽文男主弧光。
小说中就有一段——
哆哆嗦嗦地解着田雨的军装扣子。田雨突然觉得不对,她吃惊地说:“该死的老李,你要干什么?你放开我……”李云龙的手在忙着,嘴里说着:“这是我的军部,这是我的家,谁也管不着我在家里和自己老婆亲热……
这足以证明,这是一个以个人能力跳脱于制度规则之外的强人,并且最终报得美人归的直男叙事。
爽文?还不止。
魏和尚,李云龙的警卫兵。
少林寺武僧,一身正气,路见不平又拔刀相助,却惨死在蝇营狗苟、投机倒把的匪徒手中。
李云龙一听怒发冲冠,直接用炮将寨子给轰了。
但问题来了——
孔捷已将这群土匪收编为八路,对友军攻击是严令禁止的军规。
但李云龙呢?
丝毫不犹豫,利落挥刀,慰藉兄弟在天之灵。
发现了吗?
亮剑是抗战剧的外壳,武侠的核,既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拍古道热肠以暴制暴。
整个独立团,就是梁山好汉聚义,在现在人的视角看来,隐隐透着一股山头主义。
平安县之战。
网友戏称为平安格勒战役。
在尚未知晓全团兵力的情况下,未经政委甚至未上报,李云龙擅自调集全团兵力甚至发动周边民兵武装,进攻对象是日本大佐所建的坚固防御工事——
一座县城。
打县城的理由就一个——
救!老!婆!
这场战役代价之惨痛,让人感情上难以接受。
兄弟团加楚云飞晋绥军全力阻截增援,以各团损失近三分之一兵力,一群年轻士兵,拼命执行着一个看似仓促的决定,并为之丧命。(尽管最终结果是好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
换现在的目光看来,至少两宗罪——
一、爽文。
二、爽文中,底层牛马全在当炮灰。
但是。
亮剑个人英雄主义过分的渲染,在那时做错了吗?
并没有。
相反,还做正确了——
李云龙的塑造,还打破了之前抗战剧“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将英雄形象从样板戏的模具中解救出来,大批民众因此爱上了抗战剧。
甚至呢。
亮剑拍各路英雄,可以是朋友之间的拔刀相助,也是敌与友之间的惺惺相惜。
国军将领楚云飞。
英雄有担当,一番“立场论”就能显示其格局——
共产党不是洪水猛兽,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一群有着信仰的爱国者,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信仰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这是两种文化之争,这是不可调和的,但我们和共产党也有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坚持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不容侵犯这一原则。
国民党战败,退回台湾岛前,楚云飞捧了一抔黄土。
意识形态不同,党派文化不同,但在军人的心中,国运始终排第一。
不矮化,更不丑化,被一个绝对的主角裹挟着前行,也不忘勾连起大至国军将领,小至无名小兵各方的命运,情义的纠缠。
亮剑虽然拍了一段传奇。
但保留着的,还是真实的人性——
李云龙的刻画,保留了脾气暴躁、偶尔鲁莽、直男的特点,后期,他的农民思想、特权思想也得到还原。
而背后的民族大义的坚守、对战友的情义、面对强敌的勇气,更没有超越现实逻辑。
亮剑游走于神剧和正剧之间,在严肃的正史和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平衡。
就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亮剑绝不是历史的铺陈,而是一段充满血性的抗战演义。
胜在,亲民。
更胜在,于草莽中,升腾起一股生猛的精神力量。
03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20年我们再提《亮剑》,只是为了证明其改编得好吗?
当然不是。
Sir重提这部剧,主要是因为一个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如今却被遗忘的词——
亮剑精神。
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流行用语。
高考誓师大会,要“亮剑”;公司KPI动员,要“亮剑”;治理社会问题,更是刷刷刷亮个不停。
为啥?
因为鸡血很多。
但只有李云龙的鸡血,真的把你打动了。
李云龙和他的部下们,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时刻保持抗争的信心。
是突围,但也是包围。
是英雄无暇赴死,只甘冲锋。
平安县之战。
城楼上,日军大佐用新婚老婆秀芹的性命,威胁李云龙。
身前是拼命呼喊不肯屈服的秀芹,身后是无数牺牲的兄弟,他李云龙惶恐不安。
但。
面对日方眼看威胁不成,欲意挥刀砍向秀芹时,李云龙决绝地高喊着“开炮!”
炮火摧毁了城楼,硝烟中李云龙精疲力尽,瘫倒在地——
亮剑精神,是男儿的归宿,英雄只在马背上凋零,也是女人的自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血性、愤怒、勇气、奋死......一切情绪性的词汇,最终都指向一个实际性动作——
抗争。
对环境的抗争,对自己的抗争。
可惜。
亮剑精神,越来越稀缺了。
《亮剑》这钢铁铸成的熔炉,锻造了亮剑的精神,底下人却一锅掀翻——
许多抗日剧,把洒满先辈热血的战场,变成争奇斗艳的秀场。
一个是来打仗的。
一个是来打炮的。
燕双鹰、和尚、尼姑、宗教界人士、武林高手……
携手拉开“全民抗日”的序幕。
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炸飞机,枪斗术子弹拐弯,受辱后化身射箭高手,发明包子雷既能吃又能炸……
神功的出现,是编剧军事、历史知识的匮乏,是无法支撑起抗战剧,却不愿舍弃这赚钱的生意,是胡乱加塞以博取眼球中饱私囊。
是的。
亮剑精神在抗战剧中隐形,更在现实中消失了。
而这,我们曾经在老版《亮剑》里见过——
亮剑剧组,全程在冬季拍摄,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十二个小时拍。
零下四十多度的山西,冷得人直哆嗦,炕上要偷偷垫一番棉被,因为实在冰屁股。
没钱,没条件。
但那会的演员,用职业精神来抵抗。
以往擅演深沉阴鹜的李幼斌,刚开始说脏话,还不习惯,为了研究够,在浴缸里泡澡,泡着泡着睡着了,手里边还拿着本剧本研究。
演戏,就是挣钱吃饭。
专业素养却已成为比吃饭更优先的本能。
《亮剑》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朴素的气质,不精致,但也因朴素,那个战争年代也无限贴近了我们。
演员嘴里呼气,帽子上总会积雪,李云龙的衣领,也总是脏兮兮的。
战场里,永远灰尘满天。脸上,也是真实的冻得发黑、发干。
是的,戏里戏外,它都亮了剑。
而这样的高度统一,才是《亮剑》之所以可以取得如今这番地位的精神动力,也是后来者无法复制的一点。
所以二十年后再提《亮剑》。
不为别的,恰恰是国产剧这股精神的缺失。
这里说的不仅仅是抗战剧。
毕竟当创作者开始沉溺在高效的套路中,当庞大市场给足了他们躺平的空间,当即便下沉也有富裕的金矿时。
还有谁愿意甩开膀子,以必死的决心再拼一把?
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外表精致,内核中庸的国产剧被制造出来,营造出一番虚假繁荣的场面。
只是回头来看。
我们才发觉,许多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或态度都已经慢慢消失了。
于是我们只好一遍遍按图索骥。
试图找寻当初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