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深处,不敢去了……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现如今,还能找到安安静静、鸟语花香的公园吗?

工作之余,去公园放松身心?低音炮已占领各个角落,声浪此起彼伏,地毯式轰炸……

你原本只是想在草坪边坐坐,晒个太阳,听听鸟叫,结果迎面而来的是三路“才艺部队”:萨克斯大爷、广场舞大妈、直播架前的喊麦主播,三大势力混战现场,吵到人脑壳嗡嗡响。

大爷们装备齐全,从萨克斯到小号,一套配置下来像户外KTV流动乐队,主打一个“情怀杀”。吹的曲子永远是《回家》《月亮代表我的心》循环轮播,声调之高,把周围树上的麻雀都逼得搬家了。你坐他旁边五分钟,耳膜可以完成一次高频按摩。

大妈们这边也不示弱。统一着装、整齐队形,音响音量开到最大,各种舞蹈一应俱全,重低音直击心脏。她们一跳就是一小时,主打一个“公园归我舞,音量我做主”。

500

500

主播们更“上道”,支三脚架、挂补光灯、手持麦克风,直播时表情管理精准到位:有唱歌、说段子、扮女装,也有演沙雕剧情的......

500

500

你以为公园还是城市的“避风港”?错了,现在的公园更像全民演艺广场。公共空间成了个人舞台,谁嗓门大,谁就是主角。你若不小心坐在“音浪交汇处”,那就等着同时被萨克斯、广场舞和直播音效三重夹击,体验一把“现实版5D音爆”。

而那些只想晒晒太阳、静静坐一会儿、享受自然的普通人,成了夹缝中的观众,被迫围观,无处可逃。

更可悲的是,这场“噪音战局”背后,真正被挤走的,是那个原本该属于所有人的词——清静。

500

500

“野生综艺”开始了

要说这两年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不是夜市,不是地铁口,而是公园。

不需要门票、不限制表演、不设舞台灯光,只要你敢来,公园就是你的秀场。

各路“野生艺人”齐聚一堂,花式出招:广场舞团体、电音萨克斯、情绪主播、时尚模特队、花样跳水……公园的绿地不再只是晒太阳的地方,更像是一场没有导演的城市选秀,每个草坪上都上演着各自的“生活剧场”。

比如北京。凉水河畔、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大爷们自发组团唱红歌、吹萨克斯,不少还自备音响、曲谱,新闻就曾报道过类似场景,黄昏时分一嗓子下去,三站地之外都能听见回音。

南方杭州也不遑多让。西湖边上大爷大妈们组团PK才艺,有跳交谊舞的、有唱歌的,还有在地上铺块毯子就开嗓的“街头王者”。

浙江都市报报道,有大爷唱《告白气球》唱上热搜,网友留言:“周杰伦来杭州也得排队上场。”像这类即兴“Live House”几乎每天都上演。

到了厦门,中山公园的“相亲角”也卷入演艺潮流。厦门日报报道,90后年轻人不再害羞相亲,而是当场直播“解读相亲纸条”,在线分析星座、户口、薪资、婚房,直播间评论比花市还热闹。

传统线下红娘摇身一变成了“带货主播”,成功把线下相亲搬上“带流量舞台”。曾经低调含蓄的相亲角,如今成了带货直播的轻社交现场,连“月老”都得开个号才有业务。

当然也不是每场才艺秀都那么“柔和”。长沙、武汉、福州等地公园里,广场舞噪声问题屡上新闻头条。有居民投诉无效,最后愤怒到泼水、扔砖头、装高音炮反击。结果官方不得不设立“公园分贝上限”,还安排了“定点舞区”来协调音量矛盾。

500

而在广东、南京等地,流行的是文艺范。狮子山公园、小清河旁,经常能看到拉二胡、吹笛子、弹古筝的大爷们,他们多半一人一角,气氛更像“周末音乐厅”。虽然不吵,但也是一场声势不小的噪音输出。

500

@ken

现如今,不同地方的公园,早已变成“人设标签”的栖息地:

北京是“红歌演艺圈”;杭州是“全民Live House”;厦门是“相亲带货厅”;武汉是“音浪对抗区”......

500

你要想在公园找点清静,得看时间段:清晨6点前或晚上9点后,主角们才陆续退场。而白天的公园,几乎可以按功能分区来划分:

中区是广场舞;河道边是演奏区;假山顶是直播场;长椅旁是打牌摊;树荫下藏着棋局;只有厕所周边,是唯一一块安静区。

有网友评论说得很形象:“城市就像一台没有遥控器的电视,频道切不掉、音量调不了,唯一能做的,是自带耳塞。”

不夸张,这正是现在很多城市公园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想在这里表达点什么,而清静,就这样悄悄被挤出公园之外。


500

清静,终成奢侈

现在的公园变得如此热闹喧嚣,不禁让人想问:公园一开始,是为了干嘛的?

它的本意,并不是为跳舞、唱歌、直播而设的舞台。公园的初衷,是为了让城市里的人有个地方放松心情、疏解压力。

设计上讲究“静”与“空”。不喧闹、不拥挤,让人哪怕只坐上十几分钟,也能在绿树和阳光中,把积攒的疲惫慢慢卸下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公园20分钟效应”(Park 20-Minute Effect),指的是:只要你在绿地、树荫下安静待上20分钟,不用冥想,不用打坐,单纯发呆、晒太阳,体内的皮质醇(也就是压力荷尔蒙)就能显著下降。

而在我们小时候,对“公园”的记忆也的确符合这个设定。

你有没有印象,早年公园是啥样的?

安静,干净,鸟叫风声环绕。能听见落叶掉在地上的声音,能听见松鼠蹿进灌木丛发出的“沙沙”响。那时候的公园,是城市里为数不多能听见自己脚步声的地方。

小时候爸妈吵架,一句“我出去走走”就直奔最近的公园。坐在长椅上不说话,看树发呆半小时,情绪就像重启了一样。没人打扰你,也没人突然举着手机喊“帅哥给我拍个合照呗”。

放松这件事,不用花钱,也不需要讲条件。

500

但如今的公园,越来越像“全民社交广场”,原本的疗愈属性反而逐渐退场。

现代人走进公园,不是为了清静,而是为了暂时逃避。

逃噪音、逃社交、逃生活的压力。可真正落座后才发现,这里并不比外面轻松。你刚想歇口气,耳边就蹦出一段《爱的恰恰》,鼓点一响,神经绷得更紧。本想放空片刻,结果五分钟内情绪就被带跑,焦虑感甚至比坐在工位上还明显。

安静变成了“稀缺品”。

过去免费的“情绪避难所”,如今你必须付费才能享受。去自习室、冥想馆、书店包间、声音图书馆,掏钱买“清静”,花钱租“耳朵的假期”。甚至还有公司推出“沉浸式发呆仓”,每小时39元,专供你啥也不干地坐着,听听海浪声。

调侃一点讲,以前是去公园散心,现在是得从公园逃出来,才能有点心可散。

500

@李

这种“功能异化”还在持续扩大。

有人明明想清静,结果在公园变成“被动观众”;有人想发呆,却被强行裹挟进全民才艺大舞台,观感上是:我进公园不是来避世的,是被围观的。

原本可以自然放松的地方,如今反而成了制造压力的场景。你听的是二胡、大鼓、二重唱;你感受的不是自然,是高强度的“精神蹦迪”。

这不是夸张,而是真事。

2023年,北京回龙观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在公众号中发布过一组数据:他们接待的都市焦虑人群中,有超过60%的人提到“渴望有一个安静但不孤独的空间”,并明确表示“讨厌公共场所的喧闹感”。

而在他们评估中,公园原本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缓压环境之一,但现在越来越少人将其视为首选。

清静,终究成了一种奢侈。


500

清静,不该难求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噪音适应”,意思是人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会产生一种“噪音麻木”:明明你身体很累,但你感知不到;因为外部的声响已经成为背景,你根本意识不到它在消耗你的能量。

这就是现代城市人的常态:在信息洪流里,被动内耗,还以为自己很能扛。

而人们对清静的渴望,恰恰在这种持续内耗中变得越来越迫切。

可无奈的是,如今连公园,这个本该是缓冲和疗愈空间的地方,也成了噪音输出的主阵地。为了寻找片刻清静,一些人被迫“逃离公园”。

500

@沉甸甸

有网友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过,他在深圳宝安,骑电瓶车绕了三个公园,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河边小道找到了一点安静。他说:“没音乐、没人吵架、没有跳舞的阿姨,只有风吹水面,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

诚然,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逃”来对抗噪音:逃进书店、逃进自习室、逃去城市边缘。他们用降噪耳机当心理防线,用白噪音App替代真实自然声,用闭眼假睡掩盖社交疲惫。

500

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只是“妥协”。

久而久之,我们不再指望改变环境,而是开始习惯它、适应它。甚至,我们已经内化了“不清静”的现实。

哪怕公园里真的有一个安静角落,很多人也会下意识觉得“不安全”或者“不正常”。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人声鼎沸”“舞步声响”“主播吆喝”,习惯了“公园即演出、长椅即背景”的设定。现在静了,反而觉得冷清、空荡、心慌。

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声音源:大爷们拿下了地盘,音箱一响,谁都不能抢戏;大妈们团建成舞团,统一步伐、统一服装、统一节奏,活力满格;年轻人直播“从头到尾不NG”,抢眼球、拉流量、冲榜单,一切都在精密计算里。

而清静的人呢?不是悄悄离开,就是学着适应。

500

可以说,如今的公园俨然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噪音战场”:

大爷大妈赢了场地,但失去了倾听的空间;

年轻人赢了流量,但也放弃了自我感知;

城市赢了热闹的人气,却丢了该有的宁静。

热闹是一种选择,但它不该成为“唯一的默认”。

当然,我们也不是批评谁,广场舞也好,唱歌也好,直播也罢,本质上都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

只是想问一声:在这么大的城市,在这么多公园里,能不能,哪怕就留一个角落,给那些想要清静的人? 

不用标牌,不用栅栏,不用谁看守。就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能听到鸟叫、风声、自己心跳的地方。不求树多绿,不求草多软,不求座椅新。 

清静不是特权,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感。它不该被标签成“孤僻”,也不该被边缘化成“非主流”。

最后问个扎心的问题:你还记得上次在公园里,清清楚楚听到鸟叫声是什么时候吗?

如果答案是很久以前,那只能说明,我们失去的不只有安静,还有感受安静的能力。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