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岂止是“缤纷”,还应打造消费产业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500

消费产业打造成大IP,能互动的都联动起来,才是“缤纷”盛事。

500

最近香港一些老字号的餐厅酒楼又倒闭了。

前一轮的倒闭,是熬不过三年的疫情,这一轮的倒闭是熬不过业主搭进去的老本钱。

几十年的餐厅酒楼关门结业,往往都上了新闻头条,市民对此无不唏嘘,不知政府有何良策?

500

疫情后,政府推出“盛事经济”,“夜缤纷”甚至日夜缤纷,日市、夜景齐出动,之后又押宝启德体育园的开张。

特首在这一盛事中表示,“由启航天际,到制造全新体育文化艺术世界舞台。香港又一次冲上云霄,再创高峰!”他随后又以普通话及英语致辞,指启德从闹市中的机场,到世界级体育园,“体现香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天地。”现场市民热烈欢呼,大家又鼓起对香港经济“再创高峰”的期待。

启德体育园开张了,确实举办一些演唱会和赛事,但对于拉动香港整体消费,似乎并不乐观。

对此,我想分享一下江苏、浙江如何将体育与消费结合起来,打造出新的产业链模式。

江苏搞了持续数月的省内足球比赛,简称为“苏超”。这边还未消停,浙江又搞省内篮球联赛,简称“浙BA”,都是火热地迅速推开。

光看热闹不行,还要看看有啥门道。“苏超”、“浙BA”的火热,主办机构采取了三个动作:

一是以低票价吸人。

“苏超”的门票10元,“浙BA”也就是29元,极低廉的票价,将愿意看比赛的人拉回线下,迅速聚拢了本地或周边的客流。

二是以城市标志触动“情感”。

各行政区自行组队,将友谊赛一下变成了城市的荣誉赛,激发大家为家乡队助阵的参与感。

三是以各大电商平台作依托。

500

这些赛事虽由地方政府主导,但有了闪购、淘宝、京东等大平台的合作,花式“缤纷”收效甚佳。

有意思的是,地方政府不召唤国家级运动员回乡助阵比赛,而是由本土运动员为主体搞“草根赛事”,意外地为“体育产业”释放出巨大的爆发力。

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即抓住体育的吸引力,放大了体育经济的乘数,将一场球赛赋加“美食、文旅、电商”,从而推高为全民消费的狂欢。

有消费专家分析,苏、浙两地政府做了精密的盘算,其诀窍是:

第一道“廉价”。

用29元的门票,撬动了海量人流。以极低票价激活大客流,再用大客流来反哺现场经济。

第二道“优惠”。

用买票自动送补贴或券包,让消费即刻发生,减少转换的摩擦成本。

这种设计其实逻辑很简单,当你刚看完球赛划一下手机,附近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统统跳到你的面前,“消费动态”太符合人性了。

据刚公布的统计,“浙BA”连锁餐饮环比增长了170%,咖啡、甜品的增长超过了150%,夜间消费也增长达150%。

第三道“亲民”。

球赛现场也是“集市”,场外有卖冰西瓜的,也有卖周边城市球衣的,卖文化衍生品的,还有卖城市特色产品等,观众不但来观球,同时也顺带逛市场。

一场球赛时间有限,但观众却在“集市”可逛足一个下午,自然就带走满满的消费。

第四道“联动”。

江、浙两省下属均有10多个城市,区域之间轮流做主场,你支持哪个队,就跨城去为他们加油。

这种城市联动,利用了流动的球赛,串成一次次的短客游,或一群群的深度游。在跨城的过程中,住酒店、去夜市吃小吃、到不同的地方打卡,凭票可以在景区打折等。

各地方顺势推出了球赛、美食、文旅、酒店的套餐,让体育经济实现“乘数”效应。

第五道“赋能”。

在传统的营商里,小店是小众经济,但是苏、浙两地的平台给活动赋能,把小店纳入平台造成持续爆单,让小商户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平台发券包由数据推出,做到公平、便捷、普惠,咖啡吧、烧烤摊、文创店等,都获得了借势涨单的机会。

有专家试着为“浙BA”算一笔账。据官方公布,“浙BA”投入了大概是60亿,其中包括闪购、淘宝的50亿,加上赛事的费用10亿。

若参考“苏超”的经验,每投一元可以获5至13元回报,“浙BA”预计可带来的消费大概在300亿至700亿之间。

500

可见,“经济乘法题”算好算准了,把交通、文旅、媒体、电商联动起来,“草根赛事”就可构筑一个完整的“即时消费”生态。

中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要求,内地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以“体育经济”为例,重点是“经济”两字,把体育置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再将全链条分拆成多个消费的场景,然后通过平台放大流量,从而打造出产业全链条的消费模式。

简言之,“政策给方向,城市造场景,平台带节奏,商家共参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广东很快推出“粤超”,大湾区还将于11月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香港要抓住这些“盛事”机会,复制并创新更多、更具有香港特色的消费模式,才会让市民看到“再创高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