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区块链、Web3?
什么是区块链、Web3 ?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加密货币之所以被看作是“货币”,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使用它,背后原因,在于其物理基础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已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相信这个技术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因而是值得拥有和使用的。
区块链被定义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本质可以从社会属性和物理属性两个视角进行解读。
从社会属性看,区块链的本质与货币的本质一样,那就是信用。在货币流通领域,人们互相不认识、不信任,但都相信货币具有价值和对商品的购买力,由此形成了对货币的共识。换言之,货币是人类共识的产物。在区块链生态中,人们同样互相不认识、不信任,却共同相信、共同拥有、共同维护一套账本,这就是区块链账本。
从物理属性看,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数据传输、无限延伸的数据库网络。每个区块都是存在于电脑里的数据包,构成一个数据节点;所有节点互联互通,构成数据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因而成为一种共识机制。所以,区块链是由无数个数据包连接而成,具有网格式、多节点、去中心化特征,是人类信用和共识的电子化载体,是可以信赖的技术承诺。
区块链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通常分为“链圈”和“币圈”。链圈专注于底层技术研发(如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平台等),其中挖矿是通过计算维护区块链网络安全的过程,依赖专业矿机。币圈则聚焦加密货币的交易与市场行为。此外,还有开发者群体致力于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生态建设。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演进紧密相关、交织在一起。互联网是信息传输的技术革命,第一代互联网Web1,由开发者生产和供给信息,用户只能从网站页面读取信息。
第二代互联网Web2,用户除了阅读,自己也可生产和供给信息,可读可写。但由此产生的数据信息,都存储在开发者的数据中心或云计算中心,可被开发者控制、利用,更被用来谋利。
相较于前两代,Web3在互联网基础上植入了区块链技术,至少发生了两个“基因突变”:一是信息传输叠加价值传输,不仅信息可以自由流动,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也可实现代币化并上链交易;二是去中心化,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智能手机、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技术,人人都可成为信息和价值的生产者、供给者、所有者;信息和价值不再是由某个中心机构控制,而是通过分布式共识机制由参与者共同维护、共同拥有:可读、可写、可拥有。
显然,Web3是互联网技术叠加区块链技术进化出来的新物种,用“第三代互联网”给它命名已不准确,称之为“信息与价值互链网”可能更贴切。
如果说,互联网Web1、Web2使信息流动更自由、信息传输更快捷,Web3则实现了从信息流到价值流的升华。上载到Web3运行的除了信息,还有数字化的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承载信息流+价值流的Web3,不仅使信息传输更高效,也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支付、交易更自由,传输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