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不孕不育18年,AI让他们怀上了
医生们花了两天都没找到精子,AI一小时就提取了44个。
撰文丨凌 骏
责编丨汪 航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报告,医生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让一对夫妇拥有了第一个孩子。
此前的18年,罗西(化名)和丈夫走访了全球各地的生育中心,多次尝试试管婴儿技术,但均因男方的无精子症而失败。直到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AI系统,实现“大海捞针”,能在异常的精液中,捕捉到极其稀少的健康精子。
系统在精液样本中捕捉到了一颗精子
不仅仅是识别,“这套系统还能自动‘抓取’精子,动作异常‘轻柔’,被分离提纯的精子很快就可以用来使卵子受精。”该技术的发明者、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主任泽夫·威廉姆斯博士表示。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男科主任李福平告诉“医学界”,这一发明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快速找到隐匿性精子症患者精液里的健康精子,提取它并最后还能用于受精。在不孕不育的诊疗上,人工智能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找到那颗精子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65亿人受不孕不育影响,其中归因于男方或伴侣双方的占到50%。无精子症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占所有男性不育患者的10%-15%。
“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中最复杂的一种疾病,又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另外还有一种是隐匿性精子症。”李福平告诉“医学界”,“无论是哪种类型,若医生始终无法在精液中找到精子,则需要依赖睾丸穿刺,或者切开睾丸、显微取精的方式获得精子,从而才能完成辅助助孕。”
“但这种方式终归是有侵入性的操作,患者需要住院,涉及一系列医疗护理,同时成功率也视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而不同,总体在50%左右。”李福平说。
据《时代周刊》报道,为了能顺利怀孕,罗西和丈夫试遍了各种方法,除了手术取精,他们还曾计划参与一些有争议的精子提取研究,需要用到一些可能损伤精子的化学物质。
走投无路之际,罗西夫妇得知哥伦比亚大学开发了一种名为“精子追踪与恢复(STAR)”的新技术,能通过AI、高速成像和机器人技术,帮助无精子症患者家庭实现生育。
研究人员介绍,这套系统的研发共耗时5年,团队先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AI如何识别“正常精子”,之后植入了算法的芯片会和一根细管相连。遇到精液样本、启动仪器,显微镜上装载的高速摄像机迅速扫描样本,一旦发现精子细胞,系统便立即吸走它并转移至培养基中。
在投入使用前,为了测试有效性,研究人员还找来了一些即将被医生们放弃的精液样本,“生殖专家在这些样本上费了老大的力气,他们不想被机器‘抢了风头’。”威廉姆斯说,在其中一个样本中,医生们花了两天都没找到精子,AI系统一小时就提取了44个。
“正常人每次射精最多能有近2亿个精子,但有些患者可能只有十几,甚至几个,医生用肉眼去找,难度可想而知。”李福平告诉“医学界”,临床工作中,他也会碰到在首诊时帮患者看到了精子,之后却又再也找不到的情况。
人工智能是罗西夫妇最后的希望。今年3月,他们成为了该系统的第一例受益者。
当天,在罗西丈夫的精液样本被取走后,经快速扫描和识别,系统立即找到了3个“隐藏”的精子。仅不到2小时,研究人员就通知他们,精子已被顺利提取,并由医生完成了和卵子的受精,几天内就能移植到罗西的子宫。
18年失败的尝试经历,仅仅两小时就宣告终结。“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看一眼扫描结果,我才确信自己怀孕了。”罗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她已怀孕四个月,正在接受标准的产科护理,所有迹象都表明孕期进展顺利。
人工智能辅助生育
这不是学界第一次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无精子症患者。
此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开发了一套类似的AI模型,能在无精子症患者的精液样本中自动寻找稀有的精子。
事实上,男性精子质量的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西安交通大学生殖医学中心等机构的学者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1981年至2019年近40年间,中国健康男性的精子浓度和总数分别下降了36.95%和28.13%。
虽然通过AI提取“稀有精子”的逻辑相对清晰,但李福平告诉“医学界”,“要从2~10毫升的无精子症精液样本中,准确捕捉到可能仅有的十几个健康精子,中间到底是如何‘从大海里捞到这根针的’,存在着极大的技术难点。”
据李福平介绍,针对男性不育相关疾病,他和团队也正在利用AI技术展开一系列研究。自2020年起,李福平团队测量了我国1856个健康男性的正常形态精子,随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全球首次报道了亚洲正常生育男性的精子头部尺寸参考值。
同时,这一技术也在去年实现了转化。2024年,李福平团队开发的相关设备落地,能对不育男性的精子质量进行自动化分析,“如果未来也能结合‘自动提取’技术,先分析诊断,再让AI去找到样本中‘最好的精子’,会有更多不育家庭将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针对男性不育,AI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在整个辅助生殖领域,都在不断革新着传统的诊疗方式和理念。
今年4月10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美国科学家宣布在3700公里外,用遥控让一名40岁的妇女怀孕并产下一名健康男婴。据了解,这一系统能远程完成辅助生殖精子注射中的23个阶段,优化了注射时间,实现了操作标准化。
而当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形成胚胎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董曦告诉“医学界”,目前她和团队正在开发一套AI系统,有望实时判断胚胎的发育状态。
“目前,医生们需要通过胚胎活检,也就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来鉴别胚胎的健康情况,但这不可避免需要在胚胎上进行一系列操作。”
董曦说,“如今,我们结合影像形态学和遗传等数据,利用AI分析胚胎的发育潜能、是否存在染色体疾病等,并提供客观的评估指标,把最具发育潜能的胚胎找出来,再移植到母亲体内。这不仅能极大提高辅助生殖的成功率,还有望大大降低相关医疗成本。”
在罗西怀孕后,威廉姆斯博士表示,无精子症只是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众多不孕不育问题之一,“随着AI技术发展,我们还能攻克更多难题,通过不断开发全新的技术,让那些被告知‘没有机会生育’的人,能拥有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陈益民,胡希,刘洋.人工智能在男性不育领域的应用进展[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56(02):563-570.
2.Doctors Report the First Pregnancy Using a New AI Procedure,https://time.com/7291154/doctors-report-first-pregnancy-new-ai-procedure/
3.Lv MQ, Ge P, Zhang J, Yang YQ, Zhou L, Zhou DX. Temporal trends in semen concentration and count among 327 373 Chinese healthy men from 1981 to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Hum Reprod. 2021 Jun 18;36(7):1751-1775. doi: 10.1093/humrep/deab124. PMID: 3404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