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有制社会中如何组织动员社会力量

        两个敌对的私有制国家或政治集团,能够在双方的零和游戏中打败对方取得胜利,关键是看他们的动员组织能力。其他问题,例如武器装备问题都是次要的,不然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弱小的一方经常能够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一方的组织动员能力的强弱与取胜的可能性存在着正比例关系:组织动员能力越强,取胜的可能性就越大;组织动员能力的越弱,取胜的可能性越小。此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很显然,倭国组织动员了全民的力量,而清政府则只动员了一小部分且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的政府和军队力量。所以,貌似强大的大清国败给了“弱小”的倭国,就可以理解了。

        在几千年的私有制社会中,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统治者是如何在混乱的局势中组织动员处于混乱状态的社会力量的呢?他们主要有两个手段,且常用常灵,屡试不爽。

        第一,组织民众。或以“仁义”大旗或以其他高大上的口号组织动员民众;或向普通民众画大饼,许诺取胜后给民众热切盼望的实际需要。例如,商汤伐夏桀,周文武王伐商纣,都以“仁义”之名;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则以“均田免赋”为名。在欧洲,十字军东征则“上帝”之名行掠夺之实。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能许诺给民众什么东西?什么也没有,所以清政府没有对普通民众的动员能力。倭国政府则有这种能力,他们让倭国民众到中国去侵略,去发战争财,甚至让他们到中国东北定居。这都能组织动员普通民众。

        第二,组织精英。精英都是人精,用那些高大上的名义根本无法打动他们,要给他们这些精英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封官许愿、高官厚禄、加官进爵、封妻荫子。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所有岗位都有人在把持,能够给有战功的人员上升的空间很小很少。相反,倭国的精英特别是军队中的精英以军功获得名利的空间是很大的。

        私有制社会就是这样,给所有人——从精英到民众许诺以他们所希望的利益,并尽可能地兑现,就必然能够组织动员更多的人投入进来。人多力量大,取胜可能性成倍增加。

        私有制社会的精英们完全没有为全社会提供真正的“平等、公平、正义”的动机,他们只是用利益来诱惑所有人。谁的口号喊得响亮,谁兑现利益快而实,谁的组织动员能力就强。

        商鞅变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用“徙木立信”做引子、做例子,从下层做起,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这极大地激发了所有人参战的欲望。在巨大的咸鱼翻身的利益面前,从普通民众到精英,他们只想到升官发财的奖励,不会在乎战争的性质——哪怕去殖民、去侵略、去无端杀人,他们根本不在乎。

        说到这里,大家还相信西方几百年来在全世界传播“文明”的说法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