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让别人来适应自己 - 中国人出海需要改变思想钢印
文科生有什么用? 我讲两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放心,是正面例子。
话说,我是律师,法律专业的,也就是传说中净TM出反贼的行业。
第一个例子,有一次,参加一次培训,级别比较高,很正规的那种。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授课大佬讲到了一个现象。就是,某个中方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很繁荣的国外地区,每年差不多要碰到几千起国际纠纷,但是,当地既熟练掌握外语,又熟悉外国法律规定的中国律师只有十几个。
几千件案子VS十几个律师,当当当当。
讲到这里,大佬突然话锋一转,他说,你们是不是以为我接下来要讲的,是鼓励你们好好学外语(其实我真的想学外语,像陈清泉那样学外语),以及,鼓励你们努力熟悉掌握国外的法律规范?叫你们去努力适应全球化?
他说,不是的,恰恰相反,我希望的是你们走出去,带着中国的一切走出去!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名可堪一用的涉外法律人才,周期是非常长的,动辄十年往上。但是,人家纠纷产生的频率,法律修订的速度,社会风尚的改变……都是非常快的。过去的底蕴积累你要学,新时代的热门潮流你还是要学,学不完。所以,无论你怎么培养,总是赶不上的。
效率最高的办法其实不是培养你自己去适应别人,而是让别人来适应自己。
比如,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外国列强在我国设置租界,享有治外法权。
那么,人家在中国处理“国际纠纷”,靠的难道是熟悉中文?精通《大清律例》?熟练掌握中国的风俗习惯(比如小妾从哪个门进屋或者鱼头冲哪边谁就该喝酒)?
不是的。他们只是把自己国家的那一套带出来了而已。
事实上,国外的宗教,文化,法律,经济活动等等等等,之所以能扩散全球,本身就是搭上了殖民主义这艘船。
大家不妨想一想,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处理涉外纠纷,是用中文写法律文书简单还是用外文简单?是用中国的程序开庭熟悉还是用人家的程序熟悉?
如果你希望得到这份方便,搭这趟便车,那你就得琢磨“怎么把自己用着方便的这些东西带出去”(当然喽,如果对方的体系内也有很简单很方便的,我们不介意拿来主义)。
=== ==== ======
第二个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我提供法律服务的一家企业, 在挑选合作对象的时候选择了新能源车企,而让传统燃油车企出局了。
当时开会的时候,燃油车企那边过来的领导诉苦,说太难了,业务越来越难做,完全进入了萎缩状态。
我说,生意难做是你们自找的。
我又接着说,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早先在一次饭局上面我们就有过一面之缘,只不过您那边可能对我们没印象,因为当时人多。
我记得您当时是反对中国经略南海,反对中国建设强大的海军,而这,恰恰就是油车生意难做的原因(起码是之一)——你不支持对外扩张去抢油田,抢资源,控制市场和航道,到时候,人家给你石油(市场和运输通道)一卡,等死。
你一个做油车生意的,不支持发展海军去南海抢石油,不支持海军去东南亚,去中东,去维护安全,去控制航道,去产区秀存在感,那谁还敢押上全副身家性命冲油车产业?国家敢把经济希望和产业安全保障放在油车上面吗?
是是是,我知道,新能源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论是科技本身还是市场运营)。但是,人家是用电的,起码在发电输电用电这一块,卡脖子不像石油那么狠,我要是国家,捏着鼻子也得发展新能源车。
一个做生意的,都意识不到争取对自己行业有利的大环境,那能做得好才是见了鬼了。
我说我从来没见过背叛资本的资本家,从来没见过不喜欢自己国家扩张的资本家。我都不敢相信,有资本家信奉的意识形态居然是“内敛”。
我说我见过的企业家多了,十个里面有九个在书柜里摆着《胡雪岩》,我就没见过书柜里摆《国富论》的,没见过能说出“东印度公司”的。说起来,好多企业家又是读什么商学院,又是什么MBA,都是什么人在教你们哦?学了个啥?就学了个这?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这跟题目有什么关系?人家问的是为什么文科不行,你举正面例子干嘛?
我的答案是,像我以及给我们讲课的大佬那样的文科人员太少了。正面例子太少了。
我1999年考上大学,直到2024年(培训那年)才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带着我们自己的东西走出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方便走出去,而不是追在别人屁股后头让别人方便。
像我上面举的例子以及我这种人,在国外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而在中国反倒成了反常的和罕见的。在国外满大街都是这样的人和观点,在中国反倒成了二十多年都难得一见的玩意儿。
我只能说,你文科搞成这个样子都没饿死,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只能是大爹心善,赔钱儿子都捏着鼻子养,毕竟亲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