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这么火,中超真就不行了吗?| 观点有效
苏超火了,中超很自然地成为比对对象,哪怕一个是业余联赛,一个是职业联赛,没太多可比之处。
苏超与中超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上座率、赞助商、竞技水平、拉动异地消费能力以及比赛的纯粹性。二者各有所长,尤其苏超,成长速度惊人,甚至被部分网友戏称为“中国足球第一联赛”。
在流量定义一切的时代里,再不着边际的论断都可以找到支撑依据。可是,我们终归还要回到专业本身,用专业视角去解读苏超与中超的存在方式。也许无法判定谁好谁坏,但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足球在中国拥有巨大市场。过去30年,因部分从业者、管理者缺乏敬畏之心,耽误了它的发展。
01
球场上座率
端午假期过后,苏超联赛上座率持续猛增。
6月14日、15日进行的第四轮五场比赛(宿迁队主场比赛改期)有将近13万人到场,场均上座人数25802人,其中徐州与镇江队比赛的观众人数为30823,创造了苏超开赛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该纪录在一周后被打破,常州队主场同南京队比赛在大雨中进行,现场来了36712人。
20天后,苏超第六轮,南京队已将主场迁至奥体中心——困扰职业联赛的体育场、安保等问题,放到苏超这个自上而下推动起来的业余联赛中,似乎就没了问题。南京队主场与苏州队比赛来了60396人,这样的观众人数在中超都属罕见,该轮苏超联赛的场均观众人数为33871。
在6月中旬进行的第14轮中超联赛中,场均观众人数为29615。大连英博主场同梅州客家队比赛观众人数为59033,排名该轮联赛第一。不过,武汉三镇主场同青岛海牛队比赛仅有8441人到场,比部分中甲、业余联赛主场观众人数还少。
6月29日、30日进行的中超第16轮比赛场均观众人数为22827。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苏超的场均上座人数6月中旬时还不如中超,可是半个月后,中超就落后了。在受关注程度上,作为业余联赛的苏超已开始叫板职业联赛,并逐渐占据上风。
▲南京队与苏州队比赛的观众人数。
不过苏超“赢了”不意味着中超没人看,毕竟像大连、北京、成都等球队主场比赛也经常是一票难求。
苏超各队的主场票价主打经济实惠,从5元到30元不等。门票基本刚一开始发售,就被抢光,以至于黄牛将部分球队主场票价炒至900元。
与苏超比,中超的票价要高出很多。16个主场,散票最低票价50元,最高1380元。拿北京国安主场举例,上赛季,工体的最低票价为180元,最高票价1000元。本赛季最低260元,最高1380元。门票价格涨了,但上座率却没有因此降低。现有统计数据显示,8轮联赛过后,工体的场均上座人数高达50159人。
从市场运作角度而言,苏超未来可以考虑提升票价,毕竟球票供不应求。若能通过销售门票增加收入,对球队和赛事运营来说也是好事。
02
赞助商数量
苏超火了,赞助商像池塘里的锦鲤一般,扑向这块面包。四轮战罢,联赛赞助商从6家,扩充至19家。部分商家因来得太迟,即便手里握有钞票,也只能被关在门外——苏超的赞助已处于饱和状态,赛事组织者目前正在开发新的赞助模式。
19家赞助商中,总冠名江苏银行从一开始便存在,赞助费用大约800万元。后来进入的包括京东、海澜之家、理想汽车、肯德基、途虎养车、伊利等。其中途虎养车曾是中超联赛赞助商,2023赛季与中超签约半年,赞助费用600万元。
据懒熊体育了解,后来进入苏超联赛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的费用在300万元左右,期限至赛季结束。这“300万元”可以以现金加VIK(现金等价物、实物)赞助的形式支付,比如某官方赞助商为苏超提供了100万元产品和200万元现金。
核算下来,苏超联赛目前可获得的总赞助收入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
除了联赛本身外,苏超的部分参赛队也获得了商家的赞助。例如六月底,淘宝闪购冠名常州队,金额约为300万元每年。
作为国内足球顶级职业联赛,中超联赛目前赞助商共8家,分别是冠名商华润饮料,官方战略合作伙伴耐克、咪咕,官方合作伙伴联想集团、EA sports、青岛啤酒,官方赞助商雪佛兰润滑油、锅圈食汇。
据懒熊体育了解,中超联赛冠名价格1亿元起步,位于第二级别的官方合作伙伴的价格在5000万到1亿元之间,第三级别官方赞助商每年的金额大约2000万元。
怡宝上赛季冠名中超联赛(2025赛季改为华润饮料)的费用大约为1.2亿人民币,每年会有10%至15%的增长。今年,华润饮料冠名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职业联赛,首先按照之前的约定,在1.2亿的基础上增加10%至15%。在此基础之上,华润饮料又增加了10%的赞助费,冠名中甲、中乙联赛,三级联赛的总冠名费用超过1.6亿元。
中超球队的冠名、胸前广告因俱乐部影响力不同,价格也相差不少,从1500万至5000万元不等。
对比来看,作为国家级职业联赛,中超赞助商少,但赞助金额高,这是苏超暂时达不到的。但作为地区级别的业余联赛,苏超能在开赛仅四轮的情况下让赞助金额达到5000万元,它的增长速度和潜力,是中超不具备的。
商家之所以愿意赞助苏超,一方面是对赛事IP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和该联赛的特殊性有关。苏超是“网红”,赞助它花钱少、见效快,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更受商家青睐。
中超之所以赞助商少,与赞助费高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联赛的美誉度受假赌黑问题影响严重,即便商家注意到了它的社会关注度,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对中超而言,提高自身形象是当务之急,同时还可以考虑放下身段,像苏超那样引入小赞助商。2024赛季中超联赛开始前,联赛管理部门曾有过引入千万级别的小赞助商的设想,后来不了了之。
据懒熊体育了解,中国银行与中超联赛的赞助谈判已进入尾声,很可能又将是一个每年费用上千万元的大赞助。
03
拉动消费
金元足球时代,中超的竞技水平尚可,恒大曾两次拿到亚冠联赛冠军。可自从金元足球的泡沫破碎后,联赛竞技水平下降明显,比赛节奏慢,观赏程度有限。以至于有人说,苏超比中超好看。
这判断更多源自个人情感,而非竞技层面——职业联赛的竞技水平再差,也不可能被业余联赛超越,这无需过多讨论。
苏超为球迷提供的是情绪价值,是一种在个人感情支配下对家乡球队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好感。只要情绪到位了,哪怕比赛没那么精彩,看着也顺眼。
这种情绪价值在中超同样存在,各队死忠球迷看台迸发出的情绪与认同感,甚至要超越苏超。只是中国足球整体形象不佳,无论俱乐部还是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都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绩,以至于它即便在没做错什么的情况下,也要成为被奚落的对象。
▲中超联赛死忠球迷看台。(赵宇拍摄)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端午假期,苏超6个主场城市的异地文旅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2.94%,足球赛事成为城市旅游的流量入口。
足球拉动异地消费情况中超同样存在,比如客队球迷远征。苏超多以省内流动为主,随着该联赛受关注程度的提升,也有球迷专门从其他城市赶来观看比赛,而职业联赛的球迷远征军,除像上海、青岛这样有两支球队的城市外,剩下全部需要跨省市,每到一地都要耗费时间与金钱。
由于各队远征球迷数量差异较大,再加之球场限制客队球迷入场数量,导致职业联赛远征球迷的异地消费能力目前暂无精确统计。据懒熊体育了解,中超联赛客场远征球迷数量最多时大概在3000人左右。
关于足球赛事带来的消费能力,可以顺便提一下国足。3月25日,国足在杭州同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预选赛吸引超过七万名球迷到现场观战。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国足比赛当天,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21.1万人次,环比上周增长4.5%;酒店入住率达63.2%,环比上周提升2.8个百分点。按外地球迷约占购票人群的60%测算,那场比赛直接带动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消费3.08亿元。
以上数据说明,无论业余足球还是职业足球,哪怕不争气的国家队,在中国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足球水平很低,但中国人对足球的热情却很高。
04
苏超的启示
与职业联赛比,苏超的最大特点是接地气,踢比赛的人是看比赛的人的身边人。
虽然踢职业联赛的球员也将自己标榜为普通人,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还是存在距离。过去30年,我们的职业足球将太多精力花费在训练和比赛中,没能真正走进社区、走近人群。
为让职业球员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日本足球俱乐部会安排他们到地铁站发宣传海报,而我们的职业俱乐部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安排。一定有人会说,皇马、巴萨、曼城、阿森纳也不会这么做,这个没错,但我们看到的只是攀爬至顶峰的豪门。在过去100多年发展过程中,他们一定有过接地气的阶段,否则根本无法达到今日之高度。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是苏超自一开始就在玩的梗,他们强调自己的比赛全部是真踢,没有假赌黑。
确如此梗所言,参与者们在竞技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热情,纵然水平无法与职业联赛相提并论,可大家参与、准备比赛却是一丝不苟。为备战同盐城队比赛,镇江队搞了四天封闭集训,一天两练,颇有职业队风范。
这种对足球的最朴素热情,就像中国职业足球联赛1994年创办之初的样子。那时的人们简单、纯粹,踢比赛时没有杂念。球迷为抢到热门比赛的门票,会提前一天一宿到售票窗口排队。
可是,仅过去四五年时间,假赌黑问题浮出水面。2001年,为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燃放的烟花的硝烟味还未散尽,甲B联赛便上演五鼠事件。此后20余年,中国职业足球历经两次反赌扫黑风暴,大批足球从业者被卷入其中,身陷囹圄。
任何事物在逐渐发展壮大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这是普遍规律。职业联赛没能及时解决问题,致使口碑、自身形象不佳,苏超是否有预防机制,目前尚不可知。
为树立良好形象,职业联赛最近两年提及最多的是“抓好赛风赛纪建设”。可是,对于足球这样对抗性强的项目,赛场上出现一些出格行为——违纪违法除外,是不可避免的。
建立良好形象的最好办法不是将纪律准绳悬于头上,而是应该秉承真诚、开放态度,讲好每个参与者的故事,让每个个体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我们希望职业联赛参与者是个有趣的人,而非宣传符号。
城市足球、社区足球发展的最高境界一定是以俱乐部形式存在的。他们未来可以做到自负盈亏,可以不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生存,拥有一套完备的经营、竞赛、梯队体系。当然,并非所有球队都要达到最高境界,他们只需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即可。
对于四处乱投医的中国足球而言,苏超一定不是治愈顽疾的良药——苏超应该也不想扮演这个角色,它目前存在的最大意义是告诉人们:即便可替代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中国人仍旧对足球葆有热情。只是中国足球发展现状与巨大的国内足球市场不相匹配,那些自认为专业的管理者们该为此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