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660)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署前发生的东山岛战役
公众号:穿越新世纪风云录
1953年7月16日,国民党最后一次反攻大陆的东山岛战役打响
1953年7月16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胡琏率1万多国民党军队,对位于福建和广东二省交界处的东山岛突然发起了突击作战,称为东山岛战役。
东山岛战役被看作国共两党的最后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国民党军队出动军舰13艘,兵力1.3万人,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和伞兵部队配合作战。驻岛部队1000多人,援军从厦门、泉州、汕头三个方向火速施援。在两天一夜的激烈战斗中,我军共歼敌3379人,击落敌机2架,击毁坦克2辆,缴获大量军用装备。
战后毛泽东说: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战前态势
此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化身——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计划的。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独眼龙”汉弥顿中校(Edward Smith Hamilton)草拟的作战计划中包含中华民国陆军、伞兵支队、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政战人员等,再加上中华民国海军、中华民国空军的配合。
1953年2月初,国防部即开始计划突击东山岛,到7月初才完成,代号为“粉碎计划”,由金门防卫司令部成立联合任务指挥部,由司令胡琏中将担任指挥官。此役的目的,在于以实战验证三军联合作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伞兵的运用。
国防部在战前研判中认为,在开战36小时候后,东山岛120公里范围内,解放军可以增援1万2千人,如时间延长,北起厦门南迄汕头,解放军将可以动员5万5千人的部队。所以,最初的战术计划,就是不论成败以作战36小时为限。
战后
7月23日,叶飞向华东军区、中央军委报告了东山岛战役的胜利。陈毅说:“东山战斗胜利的意义不在于战果数量多少,而在于把敌人的计划彻底粉碎,不仅是军事上的很大胜利,而且是政治上的
东山岛战役后,蒋介石不再派出编制部队反攻大陆,而解放军指挥官叶飞则是一雪金门战役的前耻,成功打胜了号称“解放军版本的金门战役”。而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军事作战行动至此告终。挖掘工事坚守与机动增援从此成为解放军沿海防御战术。
此次战役是国民党伞兵运用与三军联合作战的实战测试。然而在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战斗机仍使用二战研发的P-51与P-47螺旋桨战斗机时,解放军却已经从1950年开始换装米格15喷射战斗机,随着空优的丧失,使国民党军队不再进行突击作战。不过,经此次实战验证后,对于大规模伞兵运用与三军联合作战,还是有了实务上的战术经验,促使国民党军队在重新掌握空优后,设计出国光计划的全面反攻大陆计划,不过随着时局的变化,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成了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