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驳船工到泰国银行巨擘,李智正家族“敢拼会赢”潮汕人精神底色

500

在2025年福布斯泰国富豪榜上,大城银行主席李智正家族以16亿美元身家位列第16名,上榜身家16亿美元。

这个发迹于湄南河畔的华人家族,用近百年时间完成了从驳船工到金融巨擘的传奇跨越,其传承史既是一部泰国华人的奋斗史,也是东南亚家族企业代际接力的典型样本。

500

500

500

澄海血脉:从潮汕到湄南河的创业起点

李智正家族的根,深植于中国广东汕头澄海。

1920年,李木川出生在澄海的一个普通家庭。1926年,6岁的他随家人漂洋过海移居泰国,在曼谷开启了异国生活。青年时期,他曾回到中国求学,这段经历让他既保留了潮汕人“敢拼会赢”的精神底色,又具备了跨文化的视野。

二战结束后,泰国百废待兴。20余岁的李木川在湄南河的驳船上做起了搬运工——这条贯穿曼谷的“母亲河”,既是货物运输的生命线,也成为他商业启蒙的起点。

凭借勤勉与机敏,他很快从底层劳工转型为驳船公司的管理者,并与泰国将领巴博·乍鲁沙天结为合作伙伴,共同经营曼谷驳船公司。这段经历不仅积累了原始资本,更让他深谙“物流+金融”的商业逻辑——日后对大城银行的收购,正是这一认知的延伸。

500

虎口夺食:从买办到银行控股股东的逆袭

1950年代中期,成立于1945年的大城银行(Bank of Ayudhya)因经营不善陷入危机。当时的泰国银行业由外资与本土权贵主导,华人资本多以"买办"身份参与。但李木川敏锐意识到,随着泰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本土银行将成为经济枢纽。他与巴博联手,抓住银行股权抛售的窗口期,以"蛇吞象"之势收购了大部分股权,李木川本人出任总经理。

这场豪赌改写了家族命运。

到1970年初,李木川已成为大城银行最大股东,完成了从金融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与此同时,他以银行为核心构建商业帝国:控股暹罗面粉厂、大城堆栈、泰国广播电视有限公司、京都水泥厂等实体,并一度成为香港工商银行大股东。直到60年代,为集中资源聚焦银行业务,才将香港工行股份出售——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眼光,为家族后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500

代际传承:李智正的守成与革新

1993年李木川逝世,家族产业由独子李智正(Krit Rattanarak)继承。

这位约于1946年出生的泰国华商二代,从小接受中泰双语教育,后赴英国留学,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70年代中期回国后,他从大城银行基层起步,1982年晋升总裁,1993年正式接任主席兼行政总裁,开启了家族企业的“智正时代”。

李智正的接棒绝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一场主动的革新。他上任后立即改组银行领导层,任命陈增锦为总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推动银行从传统信贷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在保持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同时,拓展个人理财、跨境结算等新业务。此外,他延续了家族产融结合的传统——除了银行主业,还担任泰国第7电视台主席,将金融资本与传媒影响力深度绑定。

500

《一波说》观察:华人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

从李木川的驳船工到李智正的银行主席,李氏家族跨越三代的奋斗史,折射出泰国华人经济的崛起逻辑,也是潮汕人“敢拼会赢”精神底色的呈现。

他们以勤奋为基,抓住时代机遇(二战后重建、泰国工业化);他们以金融为轴,构建产融协同的商业生态;他们以传承为要,通过教育与实践完成代际能力迭代。

在2025年的福布斯榜单上,李智正家族的财富数字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但他们用近百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家族企业传承,从不是简单的资产转移,而是商业智慧、人脉网络与价值观的代际延续。正如湄南河的水始终奔涌向前,李氏家族的故事,仍在泰国经济的浪潮中续写新章。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