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方便”输给“健康”,美国百年罐头王国走向陨落
2025年,美国百年食品巨头地扪食品(Del Monte Foods)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食品行业激起层层涟漪。
这个诞生于1886年的罐头王国,曾用“现代、方便、卫生”的标签定义了二战后美国半个世纪的饮食潮流,却在健康消费浪潮中,被贴上“过度加工”、“不健康”的负面标签,最终在债务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走向陨落。其兴衰史,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落幕,更折射出传统加工食品企业在消费升级时代的生存困境。
崛起的密码:抓住便利的时代红利
地扪的黄金时代,始于二战后的美国“婴儿潮”。1950-198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双职工家庭激增,"便捷性"成为家庭饮食的核心诉求。地扪敏锐抓住这一趋势,将罐头食品包装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无需清洗、无需切割、常温保存数月的罐头水果、蔬菜和冷冻食品,完美契合了快节奏家庭的需求。
这种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捕捉,让地扪迅速从一家小型罐头厂成长为美国最大食品公司之一。其旗下Del Monte罐头、College Inn上汤、Joyba茶饮等品牌,几乎覆盖了家庭餐桌的所有场景。数据显示,1970年代地扪罐头在美国水果罐头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超过40%,“打开地扪罐头,就是一顿像样的晚餐”成为当时美国家庭的日常。
但这种成功也埋下了隐患——地扪的品牌认知被深度绑定在“罐头”这一具体形态上,当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时,这种强关联反而成了转型的最大障碍。
衰落的推手:消费主权时代的“健康革命”
地扪的陨落,本质是消费需求代际迁移的必然结果。1990年代起,随着营养学研究的深入和媒体对"加工食品危害"的科普,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开始觉醒。钠含量超标、高糖分、防腐剂残留等问题,让罐头食品逐渐与"不健康""过时"划上等号。2010年后,"清洁标签"(Clean Label)运动兴起,消费者开始追求“成分简单、无人工添加”的食品,地扪的核心产品——高加工度的罐头,彻底沦为“反面典型”。
更严峻的是,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价格绞杀:沃尔玛、好市多等渠道巨头推出低价自有品牌罐头,凭借供应链优势压缩地扪的利润空间;
新兴健康品牌的降维打击:Beyond Meat、Oatly、Chobani等品牌以"植物基""零添加""有机"为卖点,直接抢占传统加工食品的市场;
消费者选择的"不可逆性":年轻一代更愿为新鲜水果、冷冻蔬菜甚至预制菜支付溢价,对罐头的需求持续萎缩。
地扪曾试图通过品牌重塑扭转颓势。2017年,母公司DMPL启动“植物性食品公司”转型,推出有机罐头、低糖水果、无添加冷冻蔬菜等产品。但消费者对“地扪=罐头”的认知早已固化,新业务未能在细分市场打开局面。2024年财报显示,美国业务亏损达1.18亿美元,健康产品线仅贡献不足5%的收入。
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债务与成本的双重绞杀
如果说消费趋势变化是“慢性毒药”,那么债务与成本压力则是加速陨落的"催化剂"。2014年,菲律宾DMPL以16.8亿美元收购地扪,这笔交易让双方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数据显示,地扪食品的杠杆比率(债务/EBITDA)一度高达11倍,每年利息支出占营收的15%以上。
2020年后的全球通胀更让局面雪上加霜:钢铁价格上涨(罐头包装成本占比30%)、运输费用飙升、美国进口钢关税政策,导致地扪单罐生产成本3年内上涨28%。为削减开支,地扪关闭了威斯康辛州和华盛顿州的工厂,但裁员与产能收缩进一步削弱了规模效应,形成“成本上升-利润压缩-被迫收缩-成本再上升”的恶性循环。
2023年标普将其信用评级下调至B-并给出负面展望时,地扪的命运已几近注定。尽管管理层将破产称为战略重组,但本质上,这是一个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形态、未能及时调整战略的传统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奈谢幕。
行业镜鉴:从产品思维到需求思维的跨越
地扪的故事并非孤例。
同为“时代记忆”的莎莉蛋糕(Sara Lee),因无法摆脱“高糖甜腻”的标签,在健康消费浪潮中同样陷入破产重组;曾风靡中国的梅林罐头、鹰金钱,也在预制菜和新鲜食材的冲击下逐渐边缘化。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一个真相:传统加工食品企业的核心危机,不是产品过时,而是对消费需求变化的滞后响应。
在消费主权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已从生产什么卖什么转向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什么。地扪的失败,恰恰在于其始终未能跳出“罐头=方便”的思维定式——当消费者需要“方便+健康”时,它仍在用“有机罐头”回应;当市场呼唤“场景化解决方案”时,它仍在卖标准化的罐头顶装产品。这种“用旧船票登新客船”的策略,注定无法突破品牌认知的壁垒。
《一波说》观察:百年品牌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地扪申请破产的同一天,其官网首页仍挂着1950年代的广告:"打开地扪,享受现代生活"。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标语,既是对辉煌过去的纪念,也暗含对未来的拷问——当“现代”的定义已从“方便”变为“健康”,传统品牌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
或许答案藏在那些成功转型的企业案例中:亨氏从“番茄酱制造商”转型为“健康调味品解决方案商”,通过低钠、有机产品线重新定义品类;雀巢收购Blue Bottle咖啡,用现磨咖啡替代速溶产品,完成从"加工食品"到"现制饮品"的跨越。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主动打破固有品牌认知,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构产品矩阵,而非在原有赛道上修修补补。
对于地扪这样的百年品牌而言,破产保护或许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刮骨疗毒的机会。若能借此剥离沉重的历史包袱,以更灵活的姿态拥抱健康消费趋势,这个曾定义一个时代的罐头王国,或许还有机会在新时代的餐桌上重新找到位置。毕竟,消费者从未拒绝“方便”,只是不再接受“方便”与“不健康”的绑定——这,或许就是传统食品企业转型的终极密码。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