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全季,到处比价是最不划算的买卖
你以为捡漏了?很有可能亏大了。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酒店业、在线旅游
01
月初,我在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后,边走边打开手机准备订一晚酒店。
人刚走出南彩虹桥,忽然看见整面墙挂着一条巨大的酒店广告,白底紫字:“不怕比价,贵即赔”。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哪家OTA这么有底气?”再仔细一看,赫然写着“华住会”三个字。
说实话,我多少有点怀疑。
因为就在两天前,我还在手机上来回切换五个APP,为了订一间全季比了整整一个小时。
谁能想到,人家现在已经敢在机场把话放到这个程度:“不怕比价。”
说来有意思,这几年经济收敛,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是典型的“比价狂魔”。
每次订房,先点开三四家在线旅游平台瞄一眼,顺便打开酒店小程序,生怕自己多花十块钱。
比完之后,还要纠结:“要不再等等?万一明天价格再降二十?”
总之,一边觉得自己很精明,一边又怕被割韭菜。
直到看到那块巨幅广告,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妙的想法:这些年是不是都白折腾了?
作为业内人士,我其实多少知道OTA上的“比价游戏”本身就带着一点自我安慰属性。
每个平台都自称“最低价”,可真到付款那一刻,页面上总有一堆细则:限时特惠、不可退、连住两晚、48小时内付款,稍不留神,就踩坑。
更别提“大数据杀熟”。
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同一个平台反复搜同一家酒店,算法就会判断你是“高意向用户”。
先给你一个低价吊胃口,再一点点把价格抬上去。
看着像市场波动,实际上是AI给你算好了心理价位。
有一次,我在某OTA上特地用自己和同事的手机同时搜全季,结果同事的价格比我便宜近40块。
原因很简单,我下过单,他没下过。大数据面前,我的忠诚反而成了平台溢价的理由。
所以,当机场那行“贵即赔”摆在眼前,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问题:这套比价套路是不是要被彻底拆穿了?
02
后来,我带孩子去海边旅游订了一家全季的海景家庭房,才发现那天看到的广告还真不是个营销口号。
和OTA比,华住会这个“贵即赔”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它把规则仅仅拆成两层:一层是“订贵保障”,另一层是“降价保障”。
先看“订贵保障”。
以预订全季酒店为例,用户只要在携程、美团、同程、去哪⼉、安可达(Agoda)五家主流合作平台(非代理商或补贴价)比到更低价,2倍积分赔付(铂金用户甚至3倍),获得的积分可以在之后预订酒店时直接抵扣房费,相当于现金。
再说“降价保障”。
若你本身在就在华住会官网App预订的全季,后续房价下跌,系统会自动退差价,不用手动申请,且赔付周期短。
我后来降价的订单30分钟就审核完了,客服的说法是工作日这个效率很正常。
这种“先把条件写清楚,再把流程简化”的做法,从商业角度看,是在用确定性换用户的信任。
它并不是在跟用户做一场心算游戏,而是把简单的规则直接亮给你看,不搞藏着掖着的补贴,也不靠满屏优惠券制造幻觉,而是直接把底价摊在桌面上。
所以,这次机场偶遇算是给我提了个醒,OTA的比价游戏对大多数人未必划算。
至少对我来说,比价带来的那点安全感,已经不值花掉时间和心情了。
就像全季本来就是华住会旗下酒店,自家酒店订贵了直接赔,根本就不怕比,也不用操心会不会降价,那还何必浪费那个时间呢?
但就算我们把逻辑捋清,不少人心里依旧会有个大写的问号:这个“贵即赔”是不是真的有用?
毕竟,这年头,国内外酒店集团为了提高直销比例,和OTA掐得厉害,“买贵赔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多少也有点门玄学。
举个例子,有的国内酒店集团赔付需要预订并支付成功一小时内提出异议,有的则只有银卡以上的会员才有“买贵赔付”资格,它们生怕给自己裤衩赔没了。
万豪、洲际、希尔顿这些同样做过所谓“最低价保证”的国际连锁酒店品牌则往往只是部分房型适用,或者赔付额度有限,且流程复杂。
OTA上的申请退差价就更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流程要先全额付款,再排队审核,等上好几天才能到账。
有的只退代金券,还有的干脆告诉你“该订单不适用”,一套操作猛如虎,最后心里只剩下三个字:瞎折腾。
但事实上,这一次,华住会“贵即赔”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正在于这种玩法更透明,也更稀缺。
针对的是旗下所有会员,不分星会员、银会员、金会员、铂金会员,也不搞什么“房型歧视”、“价格歧视”,只要你入了华住会这道门,就不会因为买贵而受委屈。
而事实上,现在很多人订酒店,最怕的就是信息差,华住会这招也算精准命中消费者痛点。
如今,每个在线旅游平台都在用不同的满减、红包、隐藏价拉客,但这些看似花哨的补贴往往研究明白几个小时过去了,或者干脆在结算页面突然跳出各种附加费。
这或许也是华住会为什么要把“贵即赔”搞简单的原因,对用户而言,压根不需要反复截图比价,更不用和客服拉锯,这种透明,比便宜更难得。
03
时代变了,疫情之后,闪购兴起,年轻人不爱“等”了。
酒店业同样如此,万豪有个数据,中国酒店消费者的提前预订周期已经不足3天。大家都挺忙的,没有太多耐心把时间花在代理商的“待确认”页面上。
除此之外,对高频出差的人来说,更难得的是那些本该属于会员的权益,也能不打折扣地兑现。
但很多人又都碰到过这种尴尬:在线旅游平台订房时看着“含早餐”,结果到了酒店,前台一句“这是代理订单不含早餐”,就足够让人心情大打折扣。
到底是找平台投诉,还是找酒店理论?核实和沟通都耗费时间,最后哪怕补上了早餐,也早就没了好心情。
同样的情况还有深夜到店。
有的OTA订单显示“保留到晚八点”,结果航班晚点,赶到酒店时房间已经卖掉了,还要临时找补。相比之下,酒店官网直订,航班晚点也能给你保留一整晚。
以全季为例,抵店时甚至会给会员准备安心的晚到点心。
像我已经是华住会铂金会员,最常用的一个福利是退房可以延迟到14点,那对经常上午有会、下午赶车的人来说,这两小时其实比几十块钱房价便宜更重要。
所以,“贵即赔”这种做法,对消费者来说是既是心理上的托底效应,又能让更多人真正享受到酒店提供的会员专享服务,让住酒店这件事变得更丝滑,更轻松
所以,当近期有人问我:“酒店官方直订和OTA预订的差别在哪?”
我的答案通常很简单:不只是房价,而是心态。
无论是白天的工作,还是晚上留给自己的休息时间都太宝贵了,“比价”最后换来的不仅仅是几元差价,还有各种焦虑。
而很懂用户的“贵即赔”让用户省下的不只是钱,更是不断折腾的时间和心力。
你不再需要频繁地去OTA比较、等待、猜测,毕竟酒店一定是在自有平台才能享受到最完整权益,系统则会自动做出回应,这就是“省钱”的全新定义。
当然,OTA不会消失,也依然适合薅羊毛、热衷比价的人。毕竟,总有人喜欢研究隐藏券、拼团价,享受“捡漏”的满足感。
但对于当下更看重效率的用户,酒店直订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这也是为什么,我终究放弃了OTA预订全季,不仅是因为它永远最便宜,而是因为我终于不用再猜,也不用再烧脑。
当别人还在为几块钱去战斗时,我已经在全季的床上安稳入睡,这难道不香吗?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酒店集团与OTA之间的竞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