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人张力伟|地名整改政策的解读与执行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完成后,民政部等六部委于2018年12月1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日前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清理整治名单,以“大、洋、怪、重”的名称为整治对象,其中洋地名又是整治重点。于是,便出现了“曼哈顿”改为“曼哈屯”,“大桥”改为“桥”等案例,许多搞笑段子由此涌现,其必要性与实操性也得到社会热议。
微博网友搞笑段子
近日,民政部又发文强调各地要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本期24h圆桌讨论重点:
1.地名分类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2.地名权应该交给谁?政府、房地产商还是居民?
3.地名整改政策应该如何解读和实践?
本期邀请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张力伟谈谈地名整改政策的解读与执行。
张力伟:
最近的改名事件和前些年搞出来的“拆墙运动”具有很相似的地方,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在解读或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们来看,政策文件全称是《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所以目标对象应该是地名,但目前地方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只要是与大、洋、怪、重有关的名字,全部取缔,不留情面。所以出现了维也纳大酒店的抗议事件。
简单地看,“改名”依然反映出目前国家治理的一个逻辑,即政策过于宏观模糊,上级只告诉你什么“不对”,对于“对”的标准却讳莫如深。下级为了防止犯错,矫枉就必须过正,反正做过了比做错了好。或许决策者没有想到,简单的改名要求会耗费大量的经济社会成本以及极大的社会舆情,这也反映出国家治理决策过程中对决策成本与预期的判断能力仍有待提高。因而,民政部紧急发文防止随意扩大改名范围,不过对于什么是随意扩大,还得需要下级自己把握。
客观地看,改名的政策要求是合理的,毕竟中国总去搞一些西方名字不太好听。很多人反驳说美国有广州路,的确,我在美国也见到了北京路,但是我也没看见美国哪个小区或者楼盘叫“Beijing Residence Area”“Chang'an Plaza”之类。话说回来,从语言语音的角度讲,西方名字听起来确实要好听,比如麦当劳怎么也比金拱门好听,小区叫“香榭丽舍”也的确挺典雅的,为什么很多小区或者商家不叫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字?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政治印记、文化印记、时代印记太明显了,并且我们本身对于传统的一些东西也保持着偏见。例如柏林有一条商业街叫选帝侯大街,那么你管王府井叫诸侯大道,总会觉得怪怪的。
所以,改名要有度,而这个度不能靠执行者来猜,而是要决策者来解释。正如我们谈的责任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的核心要素就是“解释”(account)。所谓解释,要清晰地说明政策的由来、政策的内容与执行的范围和标准。正如要求改地名,那么什么是地名,酒店名称到底算不算地名,这些都要解释清楚。另外,既然我们要文化自信,那么也得文化包容,也要分清哪些名字可以叫、哪些不可以。例如哈尔滨有一条埃德蒙顿路,这其实因为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是哈尔滨的友好城市,这种纯粹取材于西方的地名该不该改,以及为什么该或者不该,都得拿出依据和道理。否则就好比你告诉人家你想吃饭,人家问你吃什么,你说吃好吃的,什么是好吃的你又不说。然后人家给你做了道蒸排骨,你却又说人家做的太油腻,这就有点霸道了。
一、地名整改出现了什么问题?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刘永深:
请教张博士,地名整治的政策目标和路径模糊,确实是很突出的弊病,那么你觉得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在有效整治地名的同时,能兼顾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呢?
张力伟:
这其实就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不充分的问题,没有做到调研。还是好比做饭,政策制定者要求大家都吃肉,那么考虑和尚的感受了吗?没有充分信息的政策都是伪证策。这也是目前政府决策不系统的表现,核心还是政府治理水平不行。
二、地名整改怎么做:向上集权还是向下放权?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研究生蔡荣:
张博士,我很认同你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理解目前地名整改行动过程中出现的上级政策意图和下级政策执行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在地名调整,在几乎其他政策领域,这种上级政策制定过于宽泛,而将一定的政策解读权和执行权下放给地方的做法都是非常常见的。
针对此,你提出了一个应对办法,即改名与否应该要让政策制定者去解释,而不是由执行者去猜,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将决定权完全交由上级政府的办法似乎不太实际,因为除了地名整改外,上级政府还有各方各面的工作要去处理,恐怕很难对所有需执行的政策进行准确又接地气的解释,而且也会削弱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
张力伟:
蔡博士,政策者不能只制定政策然后就当甩手掌柜,如果真的精力有限就不要头脑发热地胡搞乱搞,既然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也就有解释政策的责任。还是我举的例子,一个人想吃饭又不告诉做饭的吃什么,做饭的做出来吃饭的还不满意,这最后又有谁有积极性?
对于这个问题,要么完全赋权于下,要么完全收权于上,要么就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沟通机制,政策制定者既不能瞎指挥,执行者也不能瞎干。如果以政府精力有限为推脱理由,那么政府以后做什么都可以说精力有限,这样的话上级政府就什么都别做了。
蔡荣:
张博士的解释十分生动,但国家治理远比吃饭要复杂得多,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执行需要各个层级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似乎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集权和放权也不是一个完全1和0的二元选择,我想应该是在这个1和0之间还有很多可能。您觉得在目前的政府治理水平下,应该如何完善地名整治行动呢?
张力伟:
所以说,吃饭有时候都这么麻烦,更别说国家治理这种问题了。目前政府决策就是以简单思维应对复杂性问题。从这个政策来看,联动更是无从谈起了。其实您的问题您自己就已经回答了,既然我们不能武断地在0和1之间选择,那么制定政策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联动起来,考虑一下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考虑一下民众的意见,既然是多中心,那么就得整合不同层级的不同主体,这也就是现代治理决策的麻烦所在。
中国治理的复杂性太大了,所以一项政策能不能合理、合情、合意,就得平衡很多关系,如果为了省事,那就一刀切,如果为了有效,那就多耗费耗费心力。既想不干活,还想拿好处,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主持人总结
朝菌:
本期论坛开始于对地名本身的分类及内涵的讨论,不同类别地名的功能和命名逻辑不同,在物理空间标识之外,地名更有社会及文化内涵,它有其内在的历史性,而传承这种历史也并不一定会与经济效益矛盾。在此基础上,地名的归属权是论坛的第二个焦点,地名更改的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业主也应当有决定地名的自主权,但自主权如何激活则留待进一步讨论。最后,论坛进一步从地名整改政策出发,政府治理的逻辑与传达的指令不够清晰,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并非简单的向上集权或向下放权即可解决的,而需要整合不同层级的不同主体。
但再去看那些纷繁复杂的地名,比如中央海景大道商业街、钓鱼台别墅、奥林匹克花园,这些元素背后,我们究竟是丢失了历史传统还是多元包容的接纳与开放?
论坛围绕地名本身、归属权及政治实践三个方面,对于地名整改政策进行反思。至于怎么理解整改行动,什么样的治理思路更高效,什么样的政策实践更具体,我们也期待各位读者的分享。
圆桌论坛全文请戳:https://mp.weixin.qq.com/s/S2RK0bc6GCfZdWY7Nhxqog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政治学人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观点文章。